【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飛揚】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11 11:15
標題: 【醫學百科●飛揚】

醫學百科●飛揚

 

拼音

 

fēiyáng

 

英文參考

 

Feiyang(BL58)

 

概述

 

飛揚,經穴名。

 

出《靈樞·經脈》,原作飛陽。

 

《針灸甲乙經》作飛揚,別名厥陽。

 

屬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絡穴。

 

位于小腿后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后緣處;

 

或于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

 

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

 

“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痛,腰膝酸痛,癲癇,痔疾,腳氣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飛揚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取法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當昆侖上7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飛揚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

 

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

 

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

 

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特異性

 

足太陽經之絡穴。

 

功用

 

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主治病癥

 

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眩暈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7~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飛揚配百會、后溪,有醒腦開竅的作用;

 

主治癲狂,癇證。

 

飛揚配太溪,為原絡配穴法,有清利頭目,滋陰養血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鼻衄。

 

文獻摘要

 

《千金方》:飛揚、太乙、滑肉門,主癲狂吐舌。

 

《銅人》:主目眩,逆氣鼽衄。

 

《金鑒》:主步履艱難。

 

引用:http://big5.wiki8.com/feiyang_1616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