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煩躁】
拼音
fánzào煩躁證名。
心煩躁動之證。
煩為心熱、郁煩;
躁為躁急、躁動。
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煩與躁常并見,而有先后之別。
《傷寒明理論》卷二:“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燥也。”
若先躁后煩,則稱為躁煩。
煩躁有虛實寒熱之分。
在外感熱病中,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汗,汗下后煩躁者多虛。
《類證治裁·煩躁》:“傷寒有邪在表而煩躁者,脈浮緊,發熱身痛,汗之則定,大青龍湯。
有邪在里而煩躁者,脈數實有力,不大便,繞臍痛,下之則定,承氣湯。
有陽虛而煩躁者,汗下后,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干姜附子湯。
有陰盛而煩躁者,少陰癥,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
溫熱病表里俱實,三焦大熱,煩躁大渴者,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承氣湯、三黃石膏湯等方(見《傷寒緒論·煩躁》)。
內傷因臟腑實熱而致煩躁者,治宜清熱瀉火。
《張氏醫通·神志門》:“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煩躁,宜芩、連、山梔等涼藥為君,稍用炮姜為使,甚則涼膈散下之。”
參煩、心煩、躁煩、陰躁等條。
引用:http://big5.wiki8.com/fanzao_1625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