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大杼】
拼音
dàzhù
英文參考
Dazhu(BL11)
概述
大杼,經穴名。
出《靈樞·刺節真邪》。
別名背俞。
屬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八會穴之骨會。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布有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及第一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息,項強,肩背痛等。
斜刺0.3-0.5寸。
艾炷灸3-7壯;
或艾條灸5-15分鐘。
定位
大杼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法
正坐低頭或俯臥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鋸肌、骶棘肌。
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
皮膚有第七頸神經和分布著第一、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
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纖維束組成。
纖維束連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與皮膚。
副神經在斜方肌前緣中下1/3連接處深進該肌下面,與第三、四頸神經的分支形成神經叢,支配該肌。
針經上列結構深進,可進第一肋間隙,或經橫突間肌及其韌帶,如盲目進針,經胸內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極易造成氣胸。
特異性
手足太陽經之交會穴;
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
功用
強筋骨,清邪熱。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癲癇;
3.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背肌痙攣,膝關節骨質增生;
4.其它:咽炎,感冒,骨結核。
刺灸法
刺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肩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
大杼配夾脊、絕骨,有強筋骨,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主治頸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澤,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
文獻摘要
《甲乙經》: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素問》: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風門),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大成》:主筋攣癲疾。
研究進展
支氣管哮喘用白芥子、甘遂等敷貼大杼、肺俞等穴,冬發喘者于三伏貼,夏發喘者于三九貼,治療3700例,有良好療效。
慢性支氣管以大杼、風門等,敷藥配合微波透入,治療300例,有良好療效。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配風門、肺俞等,用著膚灸、火針法,治療30例,均有較好療效。
坐骨神經痛配神闕、命門,針刺放血,治療54例,有較好療效。
牙痛據報道,對50例牙痛患者進行檢查時,大杼穴均有壓痛,針刺有較好療效。
麥粒腫針刺大杼4~6分深,出針放血。
對肺功能的調整作用據報道針刺大杼穴可增加通氣量。
并可使針麻患者開胸后,肺的通氣量代償性增加。
對鈣代謝的影響據報道針刺大杼、飛揚、足三里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mg%,再繼續延長留針時間,血鈣不再發生相應變動。
引用:http://big5.wiki8.com/dashu_1704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