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大迎】
拼音
dàyíng
英文參考
daying(ST5)
概述
大迎,經穴名。
出《素問·氣穴論》。
別名髓孔。
屬足陽明胃經。
在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前方有面動、靜脈通過。
主治齒痛,頰腫,牙關緊閉,口,及面神經麻痹,腮腺炎等。
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開血管。
艾條灸3-5分鐘。
標準定位
大迎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的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取法
正坐或仰臥,在下頜角前下1.3寸,當咬肌附著部的前緣,下頜骨上。
簡便取法:閉口鼓腮,在下頜骨邊緣現一溝形,按之有動脈搏動處取穴。
穴位解剖
大迎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與降口角肌、咬肌前緣。
前方有面動、靜脈。
分布著面神經和頰神經。
皮膚由下頜神經的下牙糟神經末支-頰神經分布。
皮下組織內有頸闊肌,受面神經頸支支配。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降口角肌,到達咬肌前緣。
應避開面動脈及其伴行的面前靜脈。
降口角肌由面神經的下頜緣支支配,咬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神經支配。
功能
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病癥
1.五官科系統疾病:齲齒痛,智齒冠周炎,面部蜂窩質炎,眼瞼痙攣,頸淋巴結核。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2~0.5寸,局部酸脹。
灸法: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大迎配下關、合谷、人中,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主治牙關緊閉。
大迎配頰車、合谷、內庭,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腫,齒痛,口喎。
大迎配顴髎、聽會、曲池,有疏風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齒痛惡寒。
文獻摘要
《甲乙經》: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外臺》:主寒熱,頸瘰疬,癲疾,口喎,喘痙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引用:http://big5.wiki8.com/daying_1705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