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骨肉瘤】
拼音
gǔròuliú
概述
骨肉瘤發病率在原發性惡性腫瘤中占據首位。
該瘤惡性程度甚高,予后極差,可于數月內出現肺部轉移,截肢后3~5年存活率僅為5~20%。
發生在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的約占所有骨肉瘤的四分之三,其它處如肱骨、股骨上端、腓骨、脊椎、髂骨等亦可發生。
多數為溶骨性,也有少數為成骨性,發病年齡: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大多在10~25歲,男性較多。
腫瘤多處于骨端,偶發生于骨干或骨骺。
骨肉瘤含有不同成份的軟骨,纖維組織及生骨組織。
骨膜下骨皮質及髓腔部均可發生浸潤擴散。
早期腫瘤主要部分在骨膜下,融合于骨皮質,溶骨性瘤組織,軟骨成份少,骨破壞較快,循環豐富,骨壞死區可形成包裹,腫瘤向鄰近軟組織擴散,可發生病理骨折,少數腫瘤骨質堅硬。
一般骨肉瘤不侵入關節,偶有破壞皮質或病理骨折后累及關節。
由于腫瘤的發展及骨膜反應,常有骨膜高起形成三角通稱考德曼(Codman)氏三角,并有與骨干呈垂直的陽光樣放射骨針。
顯微鏡下可見許多瘤細胞、細胞及細胞核大小,形狀不一,有小型多核巨細胞,梭形細胞,不成熟的軟骨細胞及惡性成骨細胞,細胞核大,染色很深。
幾乎所有轉移均經血液轉移至肺,少數轉移至腦、內臟、腎及經淋巴管至淋巴結。
臨床表現
疼痛為早期癥狀,可發生在腫瘤出現以前,起初為間斷性疼痛,漸轉為持續性劇烈疼痛,尤以夜間為甚。
惡性大的腫瘤疼痛發生較早且較劇烈,常有局部創傷史。
骨端近關節處腫瘤大,硬度不一,有壓痛,局部溫度高,靜脈擴張,有時可摸出搏動,可有病理骨折。
全身健康逐漸下降至衰竭,多數病人在一年內有肺部轉移。
X線片表現:骨質致密度不一。
有不規則的破壞,表面模糊,界限不清,病變多起于骺端,因腫瘤生長及骨膜反應高起形成考德曼氏三角,有與骨干垂直方向的放射形骨針。
臨床上對青少年有近膝關節的骨端疼痛,腫脹等應認真檢查,根據病史、體征及X線片表現,大多可以診斷,必要時作活體組織檢查。
應注意與下述病變鑒別:骨化肌炎、掌骨和蹠骨結核性骨炎(此處骨肉瘤極少發生),慢性骨髓炎、骨囊腫與巨細胞瘤等。
診斷
1.多發于15—25歲青少年,好發于四肢長管骨干骺端。
膝關節上下部位最常見。
2.主要癥狀是局部疼痛,初為間歇性隱痛,迅速轉為持續性劇痛,夜間尤甚。
3.局部皮溫高,靜脈怒張,腫塊生長迅速,壓痛,可出現震顫和血管雜音,可有病理性骨折,關節功能障礙。
4.全身毒性反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最后衰竭,出現惡液質。
5.貧血,白細胞增高,血沉塊,堿性磷酸酶增高。
6.X線攝片之特征。
7.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1.骨肉瘤之治療強調早期綜合治療,以手術和化療為主。
若診斷明確尚無肺轉移,應施行高位截肢術或關節離斷術,隨后化療。
2.合并單一肺轉移源者可同時施行截肢術和肺轉移源切除術。
3.放射治療對骨肉瘤不敏感,僅用于手術前、后之輔助治療,或腫瘤不能切除或肺轉移時應用。
用藥
1.骨肉瘤主要行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等。
2.自70年代以來,盛行大劑量化療,應用于術前和術后,使骨肉瘤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五年生存率可超過50%。
3.化療常用于以下一些情況:(1)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
(2)某些部位無法作根治性手術;
(3)作為晚期的姑息療法;
(4)病人拒絕手術。
常用的化療藥物主張二種以上的聯合用藥,并注意保證尿量多和堿化尿液,以減輕腎臟之毒性反應。
引用:http://big5.wiki8.com/gurouliu_2039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