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副傷寒】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11 08:35
標題: 【醫學百科●副傷寒】

醫學百科●副傷寒

 

拼音

 

fùshānghán

 

概述

 

副傷寒(paratyphoid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副傷寒的臨床表現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

 

副傷寒丙尚可表現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病原學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3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及副傷寒丙桿菌。

 

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在自然條件下,副傷寒桿菌一般只能感染人類,僅偶而感染動物。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

 

傳播方式與傷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傳播較為常見,因副傷寒桿菌可在食物中較長時間存在。

 

我國副傷寒的發病率較傷寒為低。

 

成年人中以副傷寒甲為多,兒童易患副傷寒乙,但可因地區、年代等而不同。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副傷寒甲、乙的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較輕,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體內其它臟器常有局限性化膿病變,可見于關節、軟骨、胸膜、心包等處。

 

臨床表現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

 

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特殊。

 

(一)副傷寒甲、乙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

 

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后癥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癥狀出現。

 

發熱常于3~4天內達高峰,波動較大,極少稽留。

 

熱程較傷寒短,毒血癥狀較輕,但腸道癥狀則較顯著。

 

皮疹出現較早,且數量多,直徑大。

 

復發與再燃多見,而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二)副傷寒丙臨床癥狀復雜,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1.傷寒型癥狀與副傷寒甲、乙大致相似,但較易出現肝功異常。

 

2.胃腸炎型以胃腸炎癥狀為主,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病程短。

 

3.膿毒血癥型常見于體弱兒童和慢性消耗疾病患者。

 

發病急、寒戰、高熱、熱型不規型,熱程1~3周不等。

 

常有皮疹、肝脾腫大、并可出現黃疸。

 

半數以上病人可出現胸膜炎、膿胸、關節及骨的局限性膿腫、腦膜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腎盂炎等遷徙性化膿性并發癥,此類并發癥極頑固,治療期長且困難。

 

診斷及治療

 

副傷寒甲、乙、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等與傷寒大致相同。

 

對并發化膿性病灶者,一旦膿腫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治療,并加強抗菌藥物的使用。

 

引用:http://big5.wiki8.com/fushanghan_2082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