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青黛散】
拼音
qīngdàisǎn
藥品說明書適應癥治療急性皮炎或濕疹,如有糜爛可加麻油或花生油等調搽。
用量用法外用。
中藥部頒標準拼音名QingdaiSan標準編號WS3-B-0093-89處方青黛20g甘草10g硼砂(煅)30g冰片5g薄荷30g黃連20g兒茶20g人中白(煅)20g制法以上八味,除青黛、人中白分別干飛外,其余薄荷等六味分別粉碎成細粉,將薄荷、人中白、黃連、兒茶、甘草、硼砂依次加入青黛內,配研至呈靛灰色,加入冰片,混勻,過篩,即得。
性狀本品為靛灰色粉末。
檢查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4頁)。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用于治療口瘡,咽喉腫痛,牙疳出血等。
用法與用量先用涼開水或淡鹽水洗凈口腔,將藥少許吹撒患處,一日2~3次。
貯藏密封。
《圣惠》卷九十三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雄黃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蚺蛇膽半兩,黃柏半兩(涂蜜微炙,銼),苦參半兩(銼),桂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干姜1分(炮裂,銼),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細辛1分,黃連半兩(微炒,去須),藜蘆1分(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莨菪子半兩(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炒令黃黑色)。
主治小兒疳痢久不愈,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井花水調下,1日3次;
1歲兒服1字,3歲兒服半錢。
若口有瘡及鼻癢,酥和綠豆大,安鼻中;
若頭上疳瘡,及下部有瘡赤爛,并用散敷之。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圣惠》卷九十二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分,苦楝根1兩(微炙,銼),鶴虱1分,檳榔1枚。
主治小兒寸白蟲,連年不除,面無顏色,體瘦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先吃淡肉脯少許,后以粥飲調下,1日2-3次。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圣惠》卷八十七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分,麝香2分,蘆薈1分,朱砂1分,地龍1分(微炒),夜明砂1分(微炒),干蛤蟆灰1分,熊膽1分。
主治小兒干疳,日久不愈,骨立形枯,諸治無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空心以粥飲調下。
更用少許藥吹入鼻中,后以桃枝看冷熱浴兒,衣蓋,有蟲子出為效也。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袖珍小兒》卷七方名青黛散組成黃連3錢,黃柏3錢,青黛2錢,牙消1錢,辰砂1錢,雄黃5分,牛黃5分,硼砂5分,腦子1分。
主治小兒鵝口瘡,重腭不能吮乳,及咽喉腫塞。
用法用量每用2分半,先以薄荷汁拭口,卻摻藥口內。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方出《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圣惠》,名見《圣濟總錄》卷一六九方名青黛散別名青黛一物湯、青金散組成青黛2錢。
主治內熱吐血。
傷寒發赤斑。
用法用量新汲水下。
附注青黛一物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青金散(《普濟方》卷一八八)。
《圣濟總錄》卷一二一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研)1兩,樺皮(燒灰)1兩,蛤蟆(取5月5日者,燒灰,研)1兩。
主治齒齦宣露。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敷齒宣露處,有津吐之。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得效》卷十九方名青黛散組成馬齒莧4兩(研爛),青黛1兩。
主治多食魚蝦,發風熱,以致下部生濕瘡,熱癢而痛,寒熱,大小便澀,食亦減,身面微腫。
用法用量外涂,仍服八正散,每日3次。
制備方法上為末。
《瑞竹堂方》卷三方名青黛散組成猬刺、束棘針(棗樹上黃直棘針)、香白芷、青黛(研)各等分。
主治眼倒睫。
用法用量左眼倒睫,口噙水左鼻內搐之;
右眼倒睫,右鼻搐之。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醫方類聚》卷八十五引《王氏集驗方》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枯白礬各等分。
主治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吹鼻中。
制備方法上為末。
《儒門事親》卷十二方名青黛散組成豬牙皂莢2個,玄胡素1個,青黛少許。
功效涌吐。
主治風痰壅塞。
頭風。
用法用量鼻內灌之,其涎自出。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衛生總微》卷十一引時舉方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分,干藕節1兩,密陀僧半兩,漢羅(乃旱螺)1分。
主治下利發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末。
《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劉氏家傳》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甘草(生用)、黃連、香白芷、密陀僧(醋燒,別研)各等分。
主治小兒口瘡。
用法用量每用摻口內。
制備方法上為末。
《理瀹》方名青黛散組成黃連3錢,黃柏(蜜炙)2錢,蒲黃2錢,青黛1錢,芒消1錢,元明粉1錢,寒水石1錢,兒茶1錢,雄黃1錢,硼砂1錢,五倍子1錢,漂朱砂5分,枯礬5分,銅綠5分,綠礬(煅)5分,薄荷5分,生甘草5分,牛黃3分,冰片3分,麝香1分。
主治口舌、牙齒、咽喉諸癥。
用法用量臨用以薄荷湯同姜汁、白蜜調敷頸上。
加減加人中白(人乳煅過)5錢,名“人中白散”。
制備方法上為末。
《博濟》卷四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好者,細研)半兩,宣連1錢半(為末),苦楝根3兩(細切,炮干,為末),雄黃1分(另研),朱砂1分(好者,另研),夜明砂半兩(另研),川大黃半兩(細銼,蒸三度,焙干,為末),麝香1錢(另研),蕪荑(另研)半兩。
功效殺蟲。
主治小兒疳熱。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蜜水調下,米飲調下亦可,1日2次,此宜常服。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圣惠》卷八十六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細研)1兩,雄黃(細研)1兩,朱砂(細研,水飛過)1兩,石鹽(細研)1兩,白礬(燒令汁盡)1兩,薰陸香(研入)1兩,麝香(細研)半分,蚺蛇膽(研入)半分,細辛半分,黃連(去須)半分,青礬(燒令通赤)半分,黃礬(燒令通赤)半分,鹽綠半分,黃柏(銼)半分,苦參(銼)半分,桂心半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半分,干姜(炮裂,銼)半分,藜蘆(去蘆頭)半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莨菪子(水淘去浮者,水浸令芽出,焙干,炒令黑黃色)1分,熊膽(研入)1分,石膽(細研)1分,蛤蟆1枚(涂酥炙微黃)。
主治小兒一切疳。
腹肚脹滿,手腳枯細,眼目口鼻生瘡,身體壯熱,痢下泔淀,日漸羸瘦,面無光澤。
用法用量如疳在內,3歲每服半錢,以井花水1合調下,1歲1字,3歲以上,臨時加之;
若口內疳瘡,以蒜1片研和少許散,每夜涂之,須臾,自然流引涎出;
若鼻內有瘡,用蒜如皂莢子大研和少許散,納于鼻中;
若外有疳瘡,以豬脂和散涂之。
立愈。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圣惠》卷三十四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半兩,細辛半兩,棘針(微炒)半兩,當歸半兩,香附子半兩,木香半兩,青葙子半兩,菖蒲1分,干姜(炮裂,銼)1分,胡桐律1分,麝香(細研)1分。
主治牙齒風疳,及齒齦朽爛欲盡,根出有蟲,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綿裹合,日4-5度,夜2度。
此無毒,兼宜以溫水調1錢服之。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類證治裁》卷六方名青黛散組成黃連、黃柏、牙消、青黛、朱砂、雄黃、牛黃、硼砂、冰片。
主治重舌。
用法用量摻患處。
制備方法上為末。
《外科集腋》卷二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薄荷、木鱉子(煅,去皮)、冰片。
主治膿耳腫痛初起。
用法用量摻入耳中。
制備方法上為末。
附注《外科傳薪集》本方用量各等分。
《瘍科選粹》卷三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淘凈)5錢,硼砂5分,冰片少許。
主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干摻。
制備方法上為末。
《濟陽鋼目》卷一○七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3錢,銅綠2錢,黃礬2錢,黃柏2錢,黃連2錢,藜蘆2錢,枯礬2錢,芒消2錢,人言2錢(用紅棗1枚去核,各分入內,以火煅作灰用),麝香半錢,輕粉49貼。
主治牙疳。
用法用量每用少許,擦患處。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后入輕粉、麝香研勻。
《趙炳南臨床經驗集》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粉5錢,黃柏面5錢,滑石粉2兩。
功效收干止癢,清熱定痛。
主治膿皰瘡,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用量直接撒撲外用。
《中醫外科學講義》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2兩,石膏4兩,滑石4兩,黃柏2兩。
功效收濕止癢,清熱解毒。
主治一般濕疹,焮腫癢痛出水。
用法用量干摻或麻油調敷患處。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中藥成方配本》方名青黛散組成飛青黛5錢,冰片2錢,生西月石2錢,人中黃4錢,人中白3錢,兒茶4錢,西瓜霜3錢,薄荷5錢。
功效消火消腫。
主治咽喉紅腫,口舌碎痛。
用法用量吹喉,搽口。
制備方法上為極細末。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九九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錢,細辛1分,黃柏1分(銼),地骨皮1分,密陀僧1分。
主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每取少許貼于瘡上,有涎即吐之。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瘍科選粹》卷四方名青黛散組成爐甘石(黃連水煅)1錢,青黛1錢,血竭1錢,冰片1分5厘。
主治下疳。
用法用量洗凈,摻之。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藥禁忌忌雞、魚。
《圣惠》卷八十四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半兩。
主治小兒斑瘡,及疹豆瘡,心神煩躁,睡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磨刀水調下,每日3次。
制備方法上為細散。
《圣惠》卷六十六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1分(細研),麝香1錢(細研),莨菪子1分,(艸閭)茹1分。
主治多年冷瘺瘡。
用法用量用1捻納瘡孔中,更以后雄黃膏貼之。
制備方法上為末。
《圣惠》卷三十八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半兩,蛤蟆1枚(燒灰),胡桐淚半兩,麝香1分,胡黃連半兩,蘆薈半兩。
主治齒漏疳,出膿水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半錢,敷于患處。
制備方法上為散。
《瘍醫大全》卷三十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黃柏、枯礬、雄黃、百藥煎、硫黃各等分。
主治奶癬瘡。
用法用量濕則干摻,干用香油調搽。
以愈為度。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顱囟經》卷上方名青黛散別名吹鼻問命散組成青黛1錢,蘆薈半錢,地龍半錢,朱砂1字匕,瓜蒂半錢,細辛1錢,宣連半錢。
主治小兒疳,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
用法用量入麝香少許,吹鼻中。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附注吹鼻問命散(《圣惠》卷八十七)。
《圣惠》無朱砂。
《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嬰孺》方名青黛散組成青黛2兩,麝香1兩,雄黃1兩,朱砂1兩,石鹽1兩,蚺蛇膽1兩,鹽綠1兩,細辛1兩,黃礬(燒汁盡)1兩,薰陸香1兩,黃連1兩,黃柏1兩,苦參1兩,杏仁(去皮尖)1兩,桂心1兩,干姜1兩,藜蘆(燒灰)、莨菪子(炒)、附子(炮)半兩。
主治小兒五種疳:內疳,眼澀,腹脹痢色無常定,或如泔淀,日漸羸瘦;
頭疳,鼻下赤烊,自揉其鼻,頭上有瘡,瘡不著痂,漸流利達,耳生瘡,有時目赤,頭發漸稀,頭皮光緊,漸漸羸瘦,頭大項細;
口疳,唇口被蝕,齒齦作五色,或盡峭黑,舌下白瘡,上腭有孔子,口中見臭氣,齒齦被蝕,口唇敗爛;
脊疳,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甲,頭發焦干,兩膂虛空,脊梁如鋸,右時腹脹,有時下痢;
急疳,下部開張,痢下膿血,有時赤爛,癢不可忍,痢無其度,臭不可堪。
并野雞痔病,無名瘡癬,及大人口中有瘡,小兒白禿瘡。
用法用量量病傳藥,若疳在內,以井花水調下,3服止,且將息,不減,再服1杏仁許,3歲半錢;
若口中有瘡,用酥少許每夜安唇內,須臾,自至瘡所;
老鼻中瘡及鼻赤爛,以酥和綠豆大2丸納鼻中,日2-3度;
若頭上瘡,以散敷之;
下部外赤爛,以散敷之;
若脊膂空虛,準前與服,仍以酥和散摩脊膂上;
亦治野雞痔病,綿裹納之,外有頭者,掐破,以散敷之;
又治有瘡無名,諸癬疥,用豬脂和涂之;
大人口中有瘡,綿裹含之;
小兒白禿瘡,以泔清洗去痂,拭干,先涂油,后敷散愈。
制備方法上為散,垍盒收之。
用藥禁忌忌漿水、熱面、豬、魚、雞、齏、蒜、滑膩、一切動風物。
附注方中藜蘆、莨菪子用量原缺。
引用:http://big5.wiki8.com/qingdaisan_2922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