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毛圓線蟲病】
拼音
máoyuánxiànchóngbìng
英文參考
trichostrongyliasis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毛圓線蟲是人與獸共患寄生蟲病。
毛圓線蟲感染遍布全世界。
自然宿主為草食動物,主要經口感染,也可經皮膚感染。
感染性幼蟲經皮膚入侵,其移行路線與鉤蟲相似,隨血液至肺,經氣管、咽;
食道、胃到達寄生部位。
自感染至排卵所需時間,經口為16-36天,經皮膚為28-36天。
廣泛施用生糞肥地區易流行。
人感染蟲數輕度者,常無任何癥狀;
感染嚴重者,可出現胃腸道癥狀,表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部不適,腹瀉,頭痛,乏力,易疲勞,貧血(血紅蛋白低)等。
動物感染多無明顯表現,僅少數嚴重感染的,表現消化不良,粘液便,消瘦等。
該蟲不需要中間宿主或媒介昆蟲傳播,即可直接經口或皮膚感染。
因此應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飯前洗手,特別是施用生糞肥地區,更應注意防護,施糞后徹底消毒,或戴防護手套等。
徹底治療病人和帶蟲動物,減少傳染源,有助于減少感染。
疾病描述毛圓線蟲是一類動物消化道寄生蟲。
偶可在人體寄生的毛圓線蟲有:東方毛圓線蟲、蛇行毛圓線蟲、艾氏毛圓線蟲和槍行毛圓線蟲。
在印度,蛇行毛圓線蟲感染率高達31%。
我國以東方毛圓線蟲為主。
此外,還有一類尚未定種的毛圓線蟲屬線蟲也可感染人體。
東方毛圓線蟲是一種寄生于綿羊、駱駝、馬、牛及驢等動物的胃和小腸內的寄生蟲,也可寄生于人體。
成蟲纖細,無色透明,口囊不明顯,咽管為體長的1/7~1/6。
雄蟲長4.3~5.5mm,尾端交合傘明顯,由左右兩葉組成,交合刺1對,同型粗短,末端有小鉤。
雌蟲長5.5~6.5mm,尾端為錐形,子宮內有蟲卵5~16個。
蟲卵長橢圓形,一端較圓,另一端較尖,無色透明,大小為80~100μm×40~47μm,比鉤蟲卵略長,殼薄,卵膜與卵殼間空隙在兩端較明顯。
新鮮糞便中的蟲卵,內含分裂的胚細胞10~20個。
癥狀體征本蟲引起的腹痛癥狀較鉤蟲感染者稍重。
常與鉤蟲感染混合發生,故不易對其所致癥狀與鉤蟲病區分。
疾病病因蟲卵隨宿主糞便排出后在土壤中發育,幼蟲孵出被蛻皮兩次為感染期幼蟲。
人因食入含有感染期幼蟲的生菜而經口感染。
在宿主小腸內經第三次蛻皮后鉆入小腸粘膜,數日后逸出蛻皮,蟲體頭端插入腸粘膜發育為成蟲。
病理生理人因食入含有感染期幼蟲的生菜而經口感染。
在宿主小腸內經第三次蛻皮后鉆入小腸粘膜,數日后逸出蛻皮,蟲體頭端插入腸粘膜發育為成蟲。
診斷檢查本病診斷以糞便中查見蟲卵為準。
糞檢方法常用飽和鹽水浮集法,亦可用培養法查絲狀蚴。
應注意與鉤蟲和糞類圓線蟲的絲狀蚴相區別。
鑒別診斷本病需與鉤蟲病相鑒別。
治療方案本病防治原則與鉤蟲相同。
并發癥目前這方面資料暫時缺乏。
預后及預防本病防治原則與鉤蟲相同。
流行病學東方毛圓線蟲主要分布于農村,似有一定的地區性。
如四川個別地區(潼南縣),感染率高達50%。
全國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結果表明,已查到本蟲感染者的省(市)共18個,其中以海南的感染率(0.729%)為最高,江西、浙江、云南、青海、福建、貴州六省的感染率均超過了全國平均感染率(0.026%),估計全國感染人數約27萬。
其他毛圓線蟲屬蟲種(Trichostrongylussp.)在全國人群中的感染率為0.033%,其中西藏、廣東、安徽、湖北個省(區、市)的感染率較高,估計全國感染人數達37萬。
特別提示1、應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飯前洗手,特別是施用生糞肥地區,更應注意防護,施糞后徹底消毒,或戴防護手套等。
2、徹底治療病人和帶蟲動物,減少傳染源,有助于減少感染。
應對帶蟲的家畜如牛、羊等進行治療,并加強對糞便及牧場的管理。
3、盡可能避開潮濕草地和幼蟲活躍的時間放牧,規劃牧場,有計劃地進行分區輪放,適時轉移牧場。
4、建立清潔的飲水點,合理地補充精料和無機鹽。
引用:http://big5.wiki8.com/maoyuanxianchongbing_359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