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創傷后應激障礙】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9 10:56
標題: 【醫學百科●創傷后應激障礙】

醫學百科●創傷后應激障礙

 

拼音

 

chuàngshānghòuyìngjīzhàngài

 

英文參考

 

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

 

疾病別名延遲性心因性反應,delayedpsychogenicreaction

 

疾病代碼ICD:F09

 

疾病分類精神科

 

疾病概述創傷后應激障礙(簡稱PTSD)是少數的、原因相對明確的心理障礙之一,且具有獨特的臨床特征(反復的侵入性記憶)。

 

研究者們提出了許多理論對PTSD進行解釋,如生物學理論、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又包括心理動力學理論、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等,其中發展較完善、較有影響力和說明力的是認知理論。

 

在PTSD的治療領域,治療家們應用最多的心理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

 

疾病描述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由于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這類事件包括戰爭、嚴重事故、地震、被強暴、受酷刑等等。

 

幾乎所有經歷這類事件的人都會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個體極度恐懼、害怕、無助感。

 

事件本身的嚴重程度是產生PTSD的先決條件。

 

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許多超出醫療的事件都可以稱為“創傷性”的,如離婚、失業或考試失敗。

 

但是,由于研究發現,大約只有0.4%的事件具有“創傷性”意義。

 

最近的研究提示,所謂“創傷性體驗”應該具備兩個特點:第一,對未來的情緒體驗具有創傷性影響。

 

例如,被強奸者在未來的混言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復出現類似的體驗;

 

第二,是對軀體或生活產生極大的傷害或威脅。

 

當然,個體人格特征、個人經歷、社會支持、軀體健康水平等也是病情和病程的影響因素。

 

癥狀體征PTSD表現為在重大創傷性事件后出現一系列特征性癥狀。

 

1.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患者以各種形式重新體驗創傷性事件,有驅之不去的闖入性回憶,夢中反復再現創傷情景,痛苦夢境,即對應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動體驗,反復出現創傷性夢境或噩夢,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

 

有時患者出現意識分離狀態,持續時間可從數秒到幾天不等,稱為閃回(Flashback)。

 

此時患者仿佛又完全身臨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情境,重新表現出事件發生時所伴發的各種情感。

 

患者面臨、接觸與創傷事件相關聯或類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線索時,通常出現強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應,如事件發生的周年紀念日、相近的天氣及各種相似場景因素都可能促發患者的心理與生理反應。

 

2.持續性回避在創傷事件后患者對創傷相關的刺激存在持續的回避。

 

回避的對象包括具體的場景與情境,有關的想法、感受及話題,患者不愿提及有關事件,避免有關的交談,在創傷性事件后的媒體訪談及涉及法律程序的取證過程往往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痛苦。

 

對創傷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面失去記憶也被視為回避的表現之一。

 

回避的同時還有“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的表現,患者在整體上給人以木訥淡然的感覺,自覺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對過去熱衷的活動同樣興趣索然,感到與外界疏遠隔離,甚至格格不入,不與他人接觸;

 

對周圍環境無任何反應;

 

快感缺失;

 

回避對既往創傷處境活動的回憶,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創傷的心情也較常見。

 

3.持續性焦慮和警覺水平增高表現為自發性高度警覺狀態,如難以入睡、也不安枕,易受驚嚇,做事無從專心等等,并常有自主神經癥狀,如心慌、氣短等。

 

疾病病因PTSD是由應激性事件或處境而引起的,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如戰爭、嚴重事故、目睹他人慘死、身受酷刑、恐怖活動受害者、被強奸等。

 

如果有誘發因素存在,有人格異常或神經癥病史,則可降低對應激源的防御力或加重疾病過程。

 

病理生理迄今為止,本癥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

 

目前已十分明確創傷性事件是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其發生的充分條件。

 

雖然大多數人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后都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癥狀,但只有部分人最終成為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許多因素影響到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如存在精神障礙的家族史與既往史,童年時代的心理創傷(如遭受性虐待,10歲前父母離異),性格內向及有神經質傾向,創傷事件前后有其他負性生活事件、家境不好、軀體健康狀態欠佳等等,這些現象目前還在深入的研究中。

 

相關資料介紹如下:研究認為PTSD的臨床特點[長時間不能從創傷中恢復;

 

部分混亂的感官印象和凌亂片段的回憶,表現為反復“閃回”;

 

分離(dissociation)癥狀以及軀體化]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對應激信息的記憶過程出現了障礙,使條件化的恐懼反應難于抑制或過分抑制所致。

 

診斷檢查診斷: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CCMD、ICD和DSM叁個診斷系統都有PTSD的診斷標準,有關本障礙的定義和診斷歸屬基本一致。

 

但是相對而言,DSM-Ⅳ對PTSD的界定更為全面且具體,故這里主要介紹DSM-Ⅳ的診斷標準(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

 

SteinMB,1997)。

 

DSM-Ⅳ有關PTSD的診斷標準包括從A到F6個大項,A為事件標準,B、C、D為癥狀標準,E是病程標準,F為嚴重度標準。

 

癥狀方面,滿足診斷需存在:①持續性的重新體驗創傷(5項中至少1項);

 

②持續性的回避與整體情感反應淡然、木然(7項中至少3項),此外要求回避和麻木的癥狀應各自至少有1項;

 

③持續性的警覺性增高,5項中至少2項。

 

癥狀把握方面需注意,DSM-Ⅳ在各組癥狀的描述中都強調癥狀令人十分痛苦且持續存在或反復出現。

 

病程方面要求上述3類癥狀都持續至少1個月。

 

嚴重程度上,癥狀帶來明顯的主觀痛苦或社會功能受損。

 

DSM-Ⅳ將PTSD分為3型:急性型(病程短于3個月)、慢性型(病程3個月或更長)、遲發型(創傷性事件發生6個月之后才出現癥狀)。

 

根據臨床觀察總結如下幾點:1.病因發病必須確由異乎尋常的創傷性事件引起,存在對于幾乎所有人來說,都是創傷性的異乎尋常的事件或處境的經歷。

 

2.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反復重現創傷性體驗為主,表現在回憶中、白天想象中或夢中,或“觸景生情”的場合。

 

且至少具備下述表現之一。

 

(1)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擊的經歷。

 

(2)反復出現創傷性內容的噩夢。

 

(3)反復發生錯覺或幻想形式的創傷事件重演的生動體驗。

 

(4)反復發生“觸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

 

3.持續的警覺水平增高,且至少具備下述表現之一(1)難入睡或易驚醒。

 

(2)激惹性增高。

 

(3)集中注意困難。

 

(4)過分地驚跳反應。

 

(5)遇到與創傷事件近似的場合或情景時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出汗、面色蒼白等。

 

4.持續的回避,且至少具備下述表現之一(1)極力不去想有關創傷性經驗的事。

 

(2)避免參加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活動,或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地方。

 

(3)與別人疏遠,不親切,與親人情感變淡。

 

(4)興趣愛好范圍變窄,但對與創傷經驗無關的活動仍可保持興趣。

 

(5)不能回憶(遺忘)創傷性經驗的某一重要方面。

 

(6)對未來失去憧憬。

 

5.有明顯的情緒變化,感覺麻木和回避引起創傷回憶的刺激。

 

6.癥狀出現于創傷后6個月內,且癥狀持續一般在1個月以上。

 

7.可伴發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如心跳加快,出汗,面色蒼白等。

 

實驗室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癥,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癥的陽性結果。

 

其他輔助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癥,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癥的陽性結果。

 

鑒別診斷

 

治療方案1.心理治療各種形式的心理治療在PTSD都有應用的報道。

 

對于急性PTSD主要采用危機干預的原則與技術,側重于提供支持,幫助患者接受所面臨的不幸與自身的反應,鼓勵病人面對事件,表達、宣泄與創傷性事件相伴隨的情感。

 

治療者要幫助病人認識其所具有的應對資源,并同時學習新的應對方式。

 

治療中不僅要注意PTSD的癥狀,還要識別與處理好其他并存的情緒。

 

2.藥物治療(1)抗抑郁藥物:最早的PTSD藥物治療研究是叁環類抗抑郁藥阿米替林、丙米嗪,結果顯示療效較好。

 

后來有關SSRI類藥物如帕羅西汀、氟西汀等治療PTSD的研究也證實,能明顯減輕患者的警覺性增高和閃回癥狀,也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

 

(2)抗驚厥藥: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在對越戰老兵的研究中,顯示對中度的PTSD患者有明顯的效果。

 

根據病人癥狀特點,其他可以考慮選用的藥物包括:抗焦慮劑、抗痙攣藥物、鋰鹽等。

 

除非病人有過度興奮或暴力性的發作,一般不主張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3.心理治療合并藥物治療PTSD的首選治療尚無一致意見,比較肯定的是心理治療合并藥物治療的效果更佳,有文獻報道有效率達70%。

 

PTSD患者往往感到外部世界不安全、不可預測、無從把握。

 

因此,穩固的治療關系在PTSD治療中格外重要。

 

4.家庭治療通過家庭治療有關原則,加強或重建患者社會支持系統,改善患者生活環境的心理支持條件,如通過疏泄、解釋、支持、鼓勵、指導等幫助患者擺脫陰影,盡快緩解癥狀,從痛苦中走出來。

 

預后及預防預后:本類型疾病從遭受創傷到出現精神癥狀有一個潛伏期,一般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病的潛伏期從幾周到數月不等(很少超過6個月)。

 

病程有波動,大多數病人可恢復,少數病人表現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轉變為持久的人格改變。

 

少數病人可有神經癥病史等附加因素,從而降低了對應激源的應對能力或加重疾病過程。

 

精神障礙延遲發生,在遭受創傷后數天甚至數月后才出現,病程可長達多年。

 

預防:PTSD的危機干預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緩解癥狀、減少共病、阻止遷延。

 

危機干預具有短程、及時和有效的特點(4~5),因此,干預重點是預防疾病和緩解癥狀,目前主要的干預措施是認知行為方法、心理疏泄、嚴重應激誘因疏泄治療、想象回憶治療以及其他心理治療技術的綜合運用。

 

有關認知行為方法國內在過去10余年中已有系統介紹和臨床應用。

 

1.心理疏泄(psychologicaldebriefing,PD)和嚴重應激誘因疏泄治療2.想象回憶治療(imagingrehearsaltherapy,IRT)

 

流行病學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在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打擊之后,延遲出現或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

 

主要表現為創傷性體驗的反復出現,體驗常在創傷后數天,甚至數月后才出現(很少超過6個月),病程可長達多年。

 

特別提示盡力回避那些與創傷經歷相關的想法、情緒及言談盡力回避那些會使自己想起創傷事件的活動、場所或人。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uangshanghouyingjizhangai_3889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