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喘息性支氣管炎】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9 10:33
標題: 【醫學百科●喘息性支氣管炎】

醫學百科●喘息性支氣管炎

 

拼音

 

chuǎnxīxìngzhīqìguǎnyán

 

英文參考

 

[醫]Laennec'scatarrh

 

疾病別名喘息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

 

疾病代碼ICD:J20.8

 

疾病分類兒科

 

疾病概述喘息樣支氣管炎(asthmatoidbronchitis)僅系一臨床概念,是指一組有哮喘表現的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臨床綜合征。

 

發病年齡較小,多見于l~3歲小兒。

 

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發熱,僅少數病兒出現高熱。

 

疾病描述喘息樣支氣管炎(asthmatoidbronchitis)僅系一臨床概念,是指一組有哮喘表現的嬰幼兒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臨床綜合征,泛指一組有喘息表現的嬰幼兒急性支氣管感染。

 

肺實質很少受累,其中部分病兒可發展為支氣管哮喘。

 

由于乳幼兒氣管、支氣管比較狹小,易因感染或其他刺激而加重。

 

另外,患兒有過敏體質因素,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小支氣管痙攣或腫脹,而產生喘鳴。

 

因此,有人認為本病患兒有一部分是嬰兒期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或輕型哮喘。

 

癥狀體征顯示特點如下:1.年齡發病年齡較小,多見于l~3歲小兒。

 

2.一般表現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發熱,僅少數病兒出現高熱。

 

呼氣時間延長、伴喘鳴音和粗濕啰音,喘息無明顯發作性。

 

經治療后,在第5~7天上述癥狀明顯減輕。

 

3.預后部分病例復發大多與感染有關。

 

近期預后大多良好,到3~4歲時復發次數減少。

 

但是有部分病例遠期發展為支氣管哮喘。

 

4.診斷標準(計分法)1988年全國小兒哮喘會議提出評定嬰幼兒哮喘的診斷標準(計分法):凡年齡<3歲喘息反復發作者計分原則:(1)嬰幼兒患毛細支氣管炎或喘息樣支氣管炎后,反復喘息發作≥3次者3分。

 

(2)肺部出現喘鳴音2分。

 

(3)喘息癥狀突然發作1分。

 

(4)患兒有其他過敏史1分。

 

(5)一、二級親屬中有濕疹、皮炎、或哮喘病史1分。

 

以上總分>5分者診斷嬰幼兒哮喘,喘息發作只2次或總分≤4分者,初步診斷為喘息樣支氣管炎,并繼續追蹤觀察。

 

疾病病因可有以下幾方面的發病因素:1.感染因素多種病毒和細菌感染均可引起。

 

較常見的有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體等。

 

大多數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礎上并發細菌感染。

 

2.解剖特點嬰幼兒的氣管和支氣管都比較狹小,其周圍彈力纖維發育不完善,故其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腫脹充血,引起管道狹窄,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從而產生喘鳴音。

 

3.過敏體質因素嬰幼兒患病毒感染者甚多,僅一小部分患兒呈喘息樣支氣管炎表現,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個體中所產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變和臨床表現,與機體內在因素密切相關,如近年發現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樣支氣管炎患兒出現特異性IgE抗體,其鼻咽分泌物中組胺濃度明顯高于同樣感染而無喘息表現的患兒。

 

其親屬往往有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哮喘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史,約30%左右的患兒曾患濕疹,測血清IgE含量常見增高。

 

病理生理喘息性氣管炎的發病機制與哮喘相似。

 

哮喘的發病機制,近年來研究得較多,大致可有以下叁方面。

 

1.變態反應是某些喘息性支氣管炎與支氣管哮喘發病的主要原因。

 

變態反應是指機體與外界抗原接觸而發生的反應性改變,這種反應性改變為免疫反應的特殊類型。

 

可分4型,即速發過敏反應型、細胞溶解型、免疫復合物型及遲發型。

 

過敏型哮喘患者主要是Ⅰ型及Ⅱ型反應異常。

 

2.腎上腺能受體的作用有人認為哮喘的各種誘因都通過一共同途徑,即哮喘者的呼吸道對各種誘因反應性增加,在低閾值的刺激下就可引起平滑肌痙攣。

 

呼吸道受自主神經控制,當迷走神經興奮時使平滑肌收縮,交感神經興奮使平滑肌舒張。

 

交感神經直接分布到支氣管的很少,而是分布到膽堿能神經節,經傳遞消除迷走神經沖動引起的支氣管收縮,主要通過循環中兒茶酚胺及豐富的β受體而起作用。

 

3.遺傳因素早在1650年Sennetus報道其妻子的家系中連續叁代出現哮喘患者。

 

William發現哮喘患者中有50%近親中有過敏疾病史。

 

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的調查結果表明,哮喘兒童各級親屬哮喘發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隨親代接近而有增加的趨勢,即親代越近哮喘發病越高,說明哮喘與遺傳有密切關系。

 

診斷檢查診斷:多為3歲內小兒,發生在上、下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常為致病原。

 

有發熱,呼氣時間延長、伴喘鳴音和粗濕啰音,治療后,1周左右上述癥狀明顯減輕等特點,比較容易診斷。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可增高,病毒感染引起可正常。

 

其他常規檢查無異常。

 

嗜酸性粒細胞檢查、血清IgE水平部分患兒可增高。

 

其他輔助檢查:胸片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可有支氣管炎改變。

 

鑒別診斷嬰幼兒下呼吸道喘息樣疾病的異同諸點綜合于表1,可助鑒別診斷參考之用。

 

對喘息樣支氣管炎患兒,要注意分析家族與患兒自身過敏史、嗜酸性粒細胞檢查、血清IgE水平等資料,如有支氣管哮喘可疑時,應盡早給予哮喘的防治措施。

 

治療方案作為急性支氣管炎給予相應治療。

 

1.一般療法按呼吸道感染常規處理,包括休息,室內溫、濕度適當,經常變換體位,多喂開水,給易消化飲食。

 

注意呼吸道隔離,減少繼發細菌感染的機會。

 

2.控制感染致病原以病毒為多,雖分泌物培養有細菌存在,并非真正的致病菌,故—般不用廣譜抗生素。

 

對嬰幼兒或有發熱、白細胞明顯增高者,可適當選用抗生素,如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新諾明)口服或青霉素肌注。

 

若病情較重,年齡較小,體質較弱,則可合用青霉素和卡那霉素(或慶大霉素)以及其他廣譜抗生素。

 

3.對癥療法包括:(1)止咳祛痰:目的使痰液變稀薄,易于排出。

 

一般盡量不用鎮咳藥或鎮靜藥,因其不但抑制咳嗽反射、影響纖毛的生理性活力,且使痰黏難于排出,造成支氣管阻塞,增加細菌感染機會。

 

常用的祛痰劑有吐根糖漿0.1~1m1,3次/d;

 

l0%氯化銨0.1~0.2m1/kg,3次/d;

 

溴己新(必嗽平)2~4mg,3次/d。

 

如干咳嚴重,影響睡眠,可給小劑量鎮靜藥。

 

(2)止喘:哮喘性支氣管炎時,喘息常難于控制。

 

除用支氣管解痙藥,如氨茶堿2~4mg/kg,口服,或用異丙腎上腺素0.5mg,4%碳酸氫鈉2m1進行霧化吸入。

 

同時注意補充水分,以稀釋痰液。

 

喘鳴嚴重時可加用潑尼松(強的松),每天1mg/kg,分3次口服,4~7天為一療程。

 

至于抗過敏藥物,如異丙嗪(非那根)可使痰液干燥,應盡量少用。

 

并發癥一般無并發癥。

 

可發展為肺炎,部分患兒以后發展成哮喘。

 

預后及預防預后:近期預后大多良好,到3~4歲時復發次數減少,但是有部分病例遠期發展為支氣管哮喘。

 

預防:對喘息樣支氣管炎患兒,如有支氣管哮喘可疑時,應盡早給予哮喘的防治措施。

 

復發性或慢性支氣管炎的預防方法:1.一般方法首先尋找病原,積極治療慢性病灶或預防潛在因素,以減少急性發作機會。

 

其次給予合理喂養,及時添加輔食,以增強體質。

 

并加強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必要時口服維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2.氣管炎菌苗可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增加吞噬細胞功能,預防支氣管炎復發。

 

用法:在發作間歇期,每周皮下注射1次,第1次0.1m1,如無不良反應,以后每周遞增0.1ml,直至每次0.5m1為最大劑量。

 

10次為1療程,有效者可用幾個療程,尤在常發季節開始應用,緩解期暫停。

 

3.核酪為核酸和酪蛋白的水解物,可增強機體抵抗力。

 

用法:每周肌注2次,每次2m1,10次為一療程,有效時可繼續使用。

 

流行病學部分病例遠期發展為支氣管哮喘。

 

北京兒童醫院于1987~1989年對594例喘息樣支氣管炎進行了4~21年回顧性追蹤,結果41%轉為哮喘,其中61.8%已經痊愈,尚有38.2%仍有哮喘發作。

 

有過敏史、嗜酸細胞較高以及血清IgE升高者,往往發展為支氣管哮喘癥。

 

根據天津醫學院兒科等單位對146例喘息樣支氣管炎的5~15年隨訪觀察,認為喘息樣支氣管炎與支氣管哮喘是同一種疾病,因為兩者的遺傳史、過敏史、血清IgE及肺功能均甚相似。

 

西安醫科大學兒科也認為對3歲以下不明原因的反復喘息兒應考慮為嬰幼兒哮喘,它與兒童哮喘可能是一種病在兩個年齡階段的不同表現。

 

特別提示積極治療慢性病灶或預防潛在因素,以減少急性發作機會。

 

其次給予合理喂養,及時添加輔食,以增強體質。

 

并加強體格鍛煉,多到戶外活動,必要時口服維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氣管炎菌苗可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增加吞噬細胞功能,預防支氣管炎復發。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uanxixingzhiqiguanyan_3978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