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體溫調節中樞】
拼音
tǐwēntiáojíezhōngshū
英文參考
heatregulatingcenter
概述體溫調節中樞是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級部位。
如將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分段橫切,若在脊髓頸部低處橫切,則體溫無法保持而似變溫動物。
如在胸部較上段橫切脊髓,動物抗寒力稍強,但體溫仍不恒定。
由于腦部可控制前肢和胸部骨骼肌活動,并通過交感縮血管神經調節血管收縮,可使骨骼肌產熱和減少皮膚血流而保溫。
動物在中腦切斷后,抗寒力下降。
在下丘腦以上的前腦部位切除,而保留下丘腦完整,這種動物可在冷、熱環境中保持體溫恒定,而長期生存。
說明下丘腦為體溫調節的基本中樞。
進一步研究表明,當貓的下丘腦前部接受局部加溫或電刺激時,引起淺速呼吸,皮膚血管舒張和腳跖發汗等散熱反應;
當前部被損毀,貓在熱環境中的散熱能力即消失,但對冷環境中產熱反應仍存在。
而對下丘腦后外側部實驗結果正好相反。
認為下丘腦前部為散熱中樞所在,而后外側部則為產熱中樞所在。
兩者間有交互抑制作用,而保持體溫恒定。
本世紀60年代,神經生理學家先后發現,動物脊髓和中樞都存在對溫度敏感的神經細胞,有的對溫熱刺激敏感,有的對冷刺激敏感,特別下丘腦的視前區和前部的溫敏神經元反應靈敏。
如用溫熱水通過微細導管灌流狗的此部位時,引起代謝率下降,皮膚血管舒張,皮膚溫度上升,以及淺速呼吸以散熱。
當用冷水灌流該部位時,結果則相反。
因此認為此區是對來自皮膚,溫度感受器和血液、內臟的溫度變化的刺激感受和整合部位,起著調定點作用。
調定點(setpoint)通常指恒溫裝置中溫度調節樞紐,可調到所需溫度點。
下丘腦的某些對體溫變化起調節作用的神經結構。
約在100年前就有人報告,局部損毀狗的下丘腦會引起體溫升高。
本世紀40年代,神經生理學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毀損法證明下丘腦前部為散熱在樞,后外側部為產熱中樞。
60年代后,先后發現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對溫度敏感的神經元,特別是在下丘腦的視前區和前部對溫熱刺激敏感的熱敏神經元的反應最靈敏。
溫熱刺激該部位時引起散熱反應,以冷刺激時結果相反。
為了解釋正常人的體溫能維持37℃左右,生理學上采用體溫中樞的調定點學說,來解釋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是怎樣實現對體溫調節的。
該學說認為,體溫調節類似恒溫器的調節機制。
恒溫動物有一確定的調定點數值(如人類為37℃),如果體溫偏離這個數值,則通過反饋系統將信息送回調節中樞,對產熱或散熱活動加以調節,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體溫調節的調定點學說可幫助人們理解一些病理現象和藥物作用機理。
如感染性發熱初期的寒顫現象,按調定點學說可解釋為感覺性發熱是下丘腦神經原受到熱源的作用,從而提高了調定點數值之故。
如果調定點由37℃上升到38℃,則體溫在37℃時就會出現產熱過程加強和散熱過程減弱的種種表現,如寒顫、豎毛、皮膚血管收縮等等,直到體溫升高到38℃以上才會發生散熱反應。
這樣體溫也就穩定在38℃左右。
致熱源的致熱作用,可能通過前列腺素對細胞作用這一中間環節。
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陰斷致熱源的作用,使調定點降回到37℃,因此起到退熱作用。
但對感染性發熱的根本治療,仍應是消滅釋放致熱源的病菌。
引用:http://big5.wiki8.com/tiwendiaojiezhongshu_4073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