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紫癜】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9 08:38
標題: 【醫學百科●紫癜】

醫學百科●紫癜

 

拼音

 

zǐdiàn

 

疾病科屬兒科

 

疾病概述紫癜亦稱紫斑,是小兒出血性疾病中一種常見的疾病。

 

臨床以血液溢于皮膚、粘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者為其特征。

 

本病多發于學齡兒童,常見于西醫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過敏性紫癜等疾病。

 

診斷要點1、起病較急,紫癜反復出現,可發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膚、粘膜。

 

皮疹多樣,小者如針尖樣,大者則成瘀斑或血腫,亦可融合成片。

 

皮疹顏色初起淡紅或鮮紅,壓之不退色,數日后轉成淡紫淡青而逐漸消退。

 

急性起病時,常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或嘔吐、腹痛、關節腫痛等癥狀。

 

2、本病屬于血證范疇,應與溫熱病所出現的斑疹作鑒別。

 

溫熱病的發生多與四時不正之氣有關,每有傳染性,先見高熱、頭痛,后見斑疹,起病急,傳變快,甚則昏迷、抽搐。

 

3、實驗室檢查:若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凝血時間正常,血塊收縮不良,抗血小板抗體測定陽性,束臂試驗陽性,則提示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若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和血塊收縮等均正常,則提示為過敏性紫癜。

 

辨證分析1、紫癜的發生,主要由外感邪熱、脾虛氣弱、肝腎陰虧而致。

 

外感邪熱,熱毒熾盛,內伏血分,則迫血妄行;

 

脾虛氣弱,脾不統血,氣不攝血,則血不循經;

 

肝腎陰虧,陰虛火旺,血隨火動,均使血離常道,外溢肌表而成紫癜。

 

2、本病之辨證應首辨病情之緩急,繼辨證之虛實。

 

病發初期,病情發展較急,斑疹量多,斑色鮮紅,常見發熱面赤,口渴煩躁,舌紅脈數等候,此屬血熱內壅的實證。

 

如癥情發展緩慢,紫斑時現時隱,并見低熱、盜汗,手足心熱,舌尖紅,苔少,脈細數者,多為陰虛火旺之侯。

 

如病程較長,斑塊色淡,面色白光白或萎黃,神疲乏力者,則為氣血俱虛之候。

 

3、本病的治療總原則:血分實熱者,治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陰虛內熱者,治宜滋陰降火;

 

氣不攝血者,治宜益氣攝血;

 

兼有血瘀者,治當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辨證論治風熱傷絡證見發熱,微惡風寒,紫斑多發于四肢,以下肢及臂部為甚,常呈對稱性分布,斑色鮮紅,成丘疹或紅斑樣,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面部微浮,舌紅苔微黃,脈浮數,或伴有皮膚搔癢,惡心嘔吐,腹痛便血,尿血,關節腫痛等證。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處方: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黑荊芥10克,薄荷6克(后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黃15克,蟬蛻8克,白茅根2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皮膚搔癢者,加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

 

關節腫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

 

尿血者,加大小薊各10克、旱蓮草10克。

 

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苦參10克。

 

2、中成藥(1)銀翹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羚翹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3、單方驗方:疏風止斑湯(朱大年《實用中醫兒科手冊》)處方:防風6克,荊芥6克,薄荷3克(后下),山梔子6克,牡丹皮4.5克,丹參6克,鮮生地黃12克,白芍6克,茜草6克,茯苓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血熱妄行證見起病較急,皮膚紫癜大小不等,斑色鮮紅,心煩口渴,發熱便秘,可見腹痛便血、鼻衄齒衄或尿血,血色鮮紅或紫紅。

 

舌紅,脈細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1、主方:犀角地黃湯(孫思邈《千金要方》)加減處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梔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劑。

 

尿血者,加大小薊各10克。

 

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各10克。

 

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

 

便秘者,加生大黃10克(后下)。

 

2、中成藥(1)牛黃清宮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黃清腦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白仙消癜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白蘚皮50克,血見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鶴草50克,牡丹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黃炭20克,金銀花20克,丹參30克,叁七10克,羚羊角10克(剉細末),紫草20克。

 

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劑。

 

陰虛火旺證見皮膚瘀斑時發時止,兼有鼻衄齒衄,低熱盜汗,心煩不寧,手足心熱,兩顴發紅,口燥咽干。

 

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1、主方:大補陰丸(朱丹溪《丹溪心法》)處方:生地黃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參10克,龜板20克(先煎),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茜草根10克,側柏葉10克,阿膠10克(烊沖),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低熱者,加鱉甲15克(先煎)、地骨皮10克。

 

盜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蠣30克(先煎)。

 

2、中成藥(1)大補陰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黃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滋陰茜地湯(梁劍波《兒科百例》)處方:茜草根8克,生熟地黃各10克,焦山梔、黃柏、知母、黃芩各5克,阿膠4克,炒龜板、煅牡蠣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當歸3克。

 

水煎服,每日1劑。

 

氣不攝血證見紫癜反復出現,瘀點或瘀斑色較淡,病程長,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乏力,納差食少,頭暈心悸,或有便血。

 

舌淡,苔薄白,脈細軟。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處方: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阿膠10克(烊沖),芍藥10克,仙鶴草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瘀點、瘀斑多者,加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

 

肢冷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

 

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參10克(另煎)。

 

2、中成藥(1)歸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參歸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單方驗方:阿芪景天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阿膠、黨參、當歸、熟地黃各10克,制首烏、黃芪各12克,黃精、景天叁七、槐花炭、炒白術、蓮子肉、山藥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連服30劑為1療程。

 

血瘀氣滯證見瘀斑色深而暗,時有腹痛,伴惡心嘔吐,大便下血,或有關節腫痛,或有腹中積塊。

 

舌質暗紫,有瘀點,脈弦或澀。

 

治法活血理氣,消瘀止血。

 

方藥1、主方:桃紅四物湯(吳謙《醫宗金鑒》)加減處方:桃仁10克,紅花6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劑。

 

短氣乏力者,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

 

時有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枳殼6克。

 

關節腫痛者,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

 

舌質紫暗者,加乳香6克、沒藥6克。

 

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

 

2、中成藥(1)景天叁七糖漿,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2)活血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叁七粉,口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活血化瘀方(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處方:川芎5克,丹參、赤芍、雞血藤各10克,益母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脾胃虛弱者,加山楂、麥芽、陳皮、白術、厚樸各10克。

 

出血較多者,加生地黃、牡丹皮各10克,小薊15克。

 

感染明顯者,加麝香少許,山豆根10克,黃芪、連翹各15克,板藍根20克,大黃5克。

 

其他療法1、外治法百草霜15克,龍骨30克,枯礬30克,共研為細末,用濕棉條蘸藥塞鼻,可以止鼻衄。

 

2、針灸療法(1)針刺取足叁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

 

適用于過敏性紫癜。

 

(2)耳針取脾、內分泌、腎上腺、肺等。

 

適用于過敏性紫癜。

 

3、飲食療法(1)花生衣紅棗湯:花生衣5~10克,紅棗10枚,黨參15克。

 

水煎服,每日1劑。

 

適用于氣不攝血之紫癜。

 

(2)紅棗生地飲:紅棗10枚,生地黃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當茶飲之。

 

(3)茜根水魚湯:水魚(鱉)1只,茜根10克,仙鶴草10克,調料適量。

 

將水魚劏凈,茜根、仙鶴草煎湯去渣,入水魚燉熟,?

 

擁髁戲場C刻旎蚋秈?

 

劑,連服8~10劑。

 

適用于陰虛火旺之紫癜。

 

(4)茅根生地飲:水牛角30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適量。

 

水煎服,每日1劑。

 

適用于血熱妄行之紫癜。

 

引用:http://big5.wiki8.com/zidian_4256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