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骨質增生】
拼音
gǔzhìzēngshēng
英文參考
hyperosteogeny
概述骨質增生癥是以骨質病理性增生導致局部關節、肌肉、韌帶活動障礙,伴發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
可發生在頸椎、腰椎、關節及跟骨等處,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關節病及跟骨骨刺等。
本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及從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員,以活動范圍較大的關節、脊椎的病變多見。
骨質增生的病因迄今未明,多歸屬于老年性退行性病變的范疇,關于其病因病機假說甚多,如機械說、機能說、血管障礙、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等。
基本認識是在內因基礎上,由外因的誘發而導致發病。
目前西醫采用非激素類消炎止痛藥物、理療及手術治療,對緩解癥狀有一定效果,但迄今尚無特殊有效療法。
在中醫中無骨質增生的病名,從其病理而論可歸屬于中醫“骨痹”范疇。
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臨床以“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為主癥,病機則有“腎不生則髓不能滿”及“寒氣至”的內因及誘因,嗣后在《中藏經》、《景岳全書》、《醫碥》中都有相,畢關的病因病機論述。
現代中醫治療,以往均未以“骨質增生”立題,于1961年有關于治療頸項強痛的報道,實際上包含了頸椎肥大癥。
直至1973年才有“骨質增生”的專題報道:隨著社會步入老齡化,中老年人之骨質增生已逐年增多,由此以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報道也相繼增多,并有相關的綜述文獻。
臨床上不僅探討了對骨質增生癥的分型辨治,近年來,在初步肯定腎虛是本病內在病機的前題下,進行了一些實驗研究,如腎虛型骨質增生病人頭發中微量元素的測定等。
研究發現,此類病人頭發中鋅、鈣含量減少,而骨骼中鈣含量增加,為進一步篩選有效的治療藥物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并研制了骨刺丸、抗骨質增生丸、軟骨丹等成藥,進行了多病例的臨床驗證,有效率達86%~97%。
除藥物外,還開展了多種其他療法。
如采用中藥離子滲透療法,使藥物直達病所,以及針灸療法等,顯示了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病因病機從中醫而論,本病之內因常責之年老體衰,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外因則主要為風寒濕邪之侵淫,及外傷勞損,茲分述如下:肝腎陰虛肝主筋,腎主骨,骨之強壯,筋之輕靈,均有賴肝血腎精的濡潤,故肝腎充盈,則筋骨強勁,關節滑利,運動靈活。
待步人中年之后,肝血腎精漸虧,致使筋骨失養,外邪誘因乘虛而入,致使釀疾。
誠如《中藏經》曰:“骨痹者,精氣日衰,邪氣妄入。”
肝腎陽虛筋骨固然依賴肝血腎精之滋蕎,但筋骨之功能活動則有賴于肝氣之舒展及腎陽之健壯。
肝腎陽虛則筋骨失去其日常功能,轉樞已欠靈活,且陽虛衛外不固,更易受風寒濕等外邪之侵蝕,以致寒濕凝滯,骨質變形增生,進一步影響其筋骨之暢利,諸癥叢起。
氣澇血瘀骨質增生則以虛證居多,但氣滯血瘀卻是其內蘊之實質病理,因骨質增生在病理上是持續存在,其臨床癥狀的引發,多因增生物引起周圍軟組織炎癥、腫脹、纖維化或疤痕化,并有局部肌肉痙攣,致使該處血運障礙,瘀血阻絡,出現并加重其癥狀。
而某些由于閃扭外傷為誘因者,更是局部氣滯血瘀,經絡損傷,血行不暢之因素所導致。
寒濕痹阻風寒濕邪之入侵,常是誘發本病的外在因素,這是在腎虛的基礎上,邪氣乘虛而人。
本病多見于勞傷或久站、久坐者,皆由于久站傷肉、久坐傷骨、久勞傷腎之故,外邪侵淫而致傷骨。
在一些治療用藥中采用酒炒、熱敷的方法就是在于祛風散寒滲濕以緩解癥狀。
辨證分型骨質增生雖然病理改變基本相同,但隨其對周圍肌肉筋腱的影響及體質、病程的不同,臨床癥候有異。
對此,臨床辨證分型有二型、四型、六型之分,甚至僅頸椎病就有三類十三型區分之多。
綜合各家論述,結合病因病理,臨床主要可劃分為四型。
1.肝腎陰虛形體偏瘦,骨關節病處疼痛,局部有灼熱感,得熱則痛增,得冷則痛減,關節屈伸不利,甚至關節畸形或強直,面色潮紅,唇干口苦,二便短少,或伴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煩躁不安,夜眠不實,舌紅苔少或舌質紅絳,脈弦細數。
本型多見于素體陰虛或房勞過度,陰精虧耗者。
一般病程尚短,以青壯年偏多。
2.肝腎陽虛形體偏豐或臃腫,骨關節作脹,有冷痛感,屈伸不利,喜按摩及溫熨,遇冷則痛劇,神疲肢冷,倦怠無力,面色咣白或虛浮,口淡乏味,小便清長,大便偏溏,舌淡苔白滑,脈沉細弱。
本型多見于老年人或平素稟賦不足、體弱多病者。
病程較長,平素有寒濕凝滯,易感風寒者。
3.氣血瘀阻骨關節局部久痛不止,疼如針刺,晝輕夜重,稍事活動后局部疼痛可有所減輕,舌質偏暗有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細澀。
本型多見于中老年、久病患者。
病程已久,反復不愈,或因閃扭外傷等所引發者。
4.寒濕痹痛骨關節疼痛時輕時重,常與氣候變化有關,平素惡風寒,易罹外邪,伴頭暈目眩,自汗神疲,肢體麻木,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濡細弦或沉緊。
本型多見于骨質增生之急性發作時,常與陽虛型伴發,在寒濕痹痛緩解后,可見陽虛或陰虛型之征象。
治療療效標準本病之療效判斷主要依據于臨床癥狀的緩解,對骨質增生的病理變化,目前尚未能予以消除,故臨床一般多分為四級。
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局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工作,x線復查骨質增生未有增長,1年后隨訪無復發。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局部活動無明顯受限,可恢復原來工作。
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勞累或受寒后可出現癥狀,但較前有所減輕,可參與較輕的工作。
無效:用藥治療2~3個療程,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關節活動障礙無變化,甚則加重。
分型治療(1)肝腎陰虛治法:養陰清熱,滋補肝腎。
處方:生熟地黃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藥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知母10克,黃柏8克,白芍12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
加減: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
活動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
兼虛熱者加青蒿、鱉甲;
兼濕熱者加土茯苓、海桐皮;
頸椎病者加葛根;
胸椎病者加姜黃;
腰椎病者加杜仲;
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貫煎、滋陰逐痹湯。
(2)肝腎陽虛治法:溫補肝腎,祛寒除濕。
處方:熟附塊12克,桂枝8克,黨參12克,黃芪20克,淮山藥10克,骨碎補15克,狗脊10克,淫羊藿10克,川草烏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馬錢子末0.3克(沖服)。
加減:兼風濕活動加五加皮、羌活、獨活、尋骨風;
兼陰虛加沙參、五味子;
肢冷怯寒、脈遲加細辛、麻黃;
骨節酸痛加秦艽、威靈仙;
兼血瘀證加川芎、丹參;
兼氣血虧虛加雞血藤、當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歸丸、溫陽蠲痹湯。
(3)氣血瘀阻治法:理氣止痛,活血祛痹。
處方:當歸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靈脂15克,地龍6克,雞血藤12克。
加減:局部刺痛明顯加地鱉蟲、穿山甲;
腰以上痛加姜黃;
腰以下痛加茜草;
痛劇不止加乳香、沒藥、川草烏;
兼陽虛加炙芪、黨參;
兼陰虛加枸杞、自芍;
兼脈絡痹阻加路路通、威靈仙;
關節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身痛逐瘀湯。
(4)寒濕痹痛.治法:祛風散寒,滲濕蠲痹。
處方:獨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8克,細辛4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黨參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減:關節活動不利者加鹿銜草、宣木瓜;
疼痛明顯者加川草烏、制乳沒;
夾有痰濕者加膽南星、萆薢;
久痹不愈者加蜈蚣、烏梢蛇。
常用成方:獨活寄生湯、桂枝湯加味。
療效:按中醫辨證論治予以分型治療的患者共有386例,臨床治愈309例,顯效27例,有效27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4%。
專方治療(1)靈仙五物湯(散)組成:靈仙3O克,苦參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②藥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熱敷浸泡;
③將上藥共研細末,過60目篩,1次10~20克,每日2次;
沖服;
④外用,將藥粉適量用白酒(或醋)調成糊狀敷于局部,連續10天為一療程,間隔5天再行第二療程。
療效:共治療368例,痊愈128例,顯效121例,有效1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8.1%。
(2)軟骨丹組成:熟地40克,鹿角膠40克,龜版40克,當歸3o克,川芎30克,紅花30克,麻黃30克,桂枝30克,防風30克,炙馬錢子10克,蜈蚣10克,地鱉蟲10克,炙川烏5克,炙草烏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575例,痊愈355例,顯效103例,有效94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6%。
(3)骨剃丸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克,三七、凈乳香、沒藥、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療效:治療317例,顯效21例,有效259例,無效8例,療效不明29例,總有效率為88.3%。
(4)骨仙膏(外用)組成:制川烏、草烏各250克,制乳香、沒藥各100克,全蝎60克,蜈蚣60條,蟅蟲120克,威靈仙180克,水蛭60克,細辛50克等。
用法:將上藥研極細末,用生姜汁拌成稠糊狀,并置鍋內蒸15分鐘,取出稍等片刻敷貼于穴位上,以膠布固定,再紅外線照射20分鐘,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879例,顯效101例,有效720例,無效58例,總有效率為93.4%。
(5)藥枕(外用)組成:白附子、細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葉、艾葉、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長40厘米、直徑13厘米的長圓形頸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藥枕置于頸項下,于耳下肩上,頭懸空距床面2~3厘米,頭面后仰,形成頭和軀干對抗牽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臥枕30分鐘。
老中醫經驗王之術醫案高××,男,47歲,科技人員i初診日期:1976年12月8日。
主訴:腰痛27年,嚴重時臥床不起,病情反復,曾經按摩、針灸、西藥等各種治療,始終未愈。
檢查:腰僵如板,活動全限,骶棘肌兩旁相當于腰4、5椎處均有明顯壓痛點,右側腰5椎有放射性壓痛點,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等強,腰椎x線片:腰4、5椎體前后緣均有增生性改變,腰5椎右緣較著,生理曲線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
證系肝腎虧虛,督脈拘急,治宜培補肝腎,益督榮筋。
處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雞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靈仙15克,懷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劑痊愈,隨訪2年未復發。
按:王之術老醫師以白芍木瓜湯治療骨質增生,全方具有補肝腎、柔筋脈、活血化瘀、軟堅、緩急止痛作用。
其中主用白芍,據有關記載,白芍具有鎮痛、驅瘀血、滋陰補腎及軟堅作用,是為主藥,重用30克;
且佐杜仲、牛膝滋補肝腎,以顧其本;
雞血藤補血活血驅瘀;
威靈仙舒筋活絡,軟化骨刺,諸藥合參而奏效。
用藥規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05~6熟地、雞血藤、當歸、川芎、丹參、威靈仙。
801~10002~6馬錢子、乳香、沒藥、白芍、紅花、草烏、骨碎補。
401~8002~4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烏、蜈蚣、鹿角膠、鹿銜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2~3黃芪、桃仁、南星、獨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從上表分析,中醫治療骨質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藥物,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證多瘀”的理論,以活血通絡治之。
其次是鎮痛藥物,其中劇毒藥馬錢子常可作主藥使用,有人曾親自嘗試馬錢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劑量。
再次是一類引經使藥。
由此可見,目前中醫治療骨質增生主要是對癥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贅生的骨刺、唇樣增生物。
今后,在深入理論研究后,如從肝腎虧虛人手,從本論治,可能會改變這一用藥譜。
以中醫藥治療骨質增生的報道日趨增多,茲將近年來以基本方為主加減出入治療100例以上的13篇報道,計2552例,共用藥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采用的計34味,統計列表如下: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05~6熟地、雞血藤、當歸、川芎、丹參、威靈仙。
801~10002~6馬錢子、乳香、沒藥、白芍、紅花、草烏、骨碎補。
401~8002~4三七、葛根、杜仲、山甲、羌活、川烏、蜈蚣、鹿角膠、鹿銜草、木瓜、牛膝、透骨草。
200~4002~3黃芪、桃仁、南星、獨活、狗脊、赤芍、干姜、蒲公英、甘草。
從上表分析,中醫治療骨質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藥物,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證多瘀”的理論,以活血通絡治之。
其次是鎮痛藥物,其中劇毒藥馬錢子常可作主藥使用,有人曾親自嘗試馬錢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劑量。
再次是一類引經使藥。
由此可見,目前中醫治療骨質增生主要是對癥治療,以緩解癥狀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贅生的骨刺、唇樣增生物。
今后,在深入理論研究后,如從肝腎虧虛人手,從本論治,可能會改變這一用藥譜。
其他療法(1)針灸①體針甲.頸椎病取穴:主穴:夾脊、大椎。
配穴:隨證取穴:風邪入絡型配風池、肩榭、曲池、外關;
寒濕阻絡型配曲池、足三里、陰陵泉;
氣血瘀滯型配外關、肩榭、天泉、三陽絡穴;
肝陽上亢型配太沖、俠溪、風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補平瀉得氣手法,留針1小時。
每日或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1%。
乙.腰椎病取穴:主穴:華佗夾脊穴、九宮穴。
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養老、合谷;
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環跳、委中、昆侖;
頭暈重者,配風池。
九宮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壓痛點最顯著的病變椎節棘突間定為中宮,沿督脈在中宮上下棘突間各定一穴,分別稱為乾宮、坤宮,然后夾乾、中、坤宮旁開0.5~0.8寸,依次取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
操作:主穴任選1個,華佗夾脊以取病變部為主,采取平補平瀉得氣手法操作。
九宮穴刺法,取俯臥或側臥位,進針順序為:先刺中宮,次針乾、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0.8~1.2寸,然后按巽、兌、坎、離、艮、震六宮穴依次進針,針刺斜向椎體,進針1.5~2寸,獲得針感后,行捻轉補瀉手法,加用熱針,應用GZH型熱針儀,熱針溫度指示40℃~70℃,留針20分鐘。
配穴按常規針法,留針15分鐘。
均每日或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177例,痊愈21例,顯效102例,有效4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6.6%。
丙.跟骨病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約1.5寸左右,行針時同時活動患側足跟,留針1小時。
療效:共治療167例,痊愈124例,顯效26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2%。
②穴住貼敷取穴:主穴:阿是穴。
配穴:頸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關;
腰椎增生配志室、腎俞;
伴肢麻脹痛配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承筋;
膝關肀增生配內外膝眼、鶴頂。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藥膏制備:生草烏、生川烏、馬錢子、當歸、川芎、延胡、桂枝、生龍骨、牡蠣、透骨草、豨簽草、威靈仙、黃芪、雞血藤、桃仁、紅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黃、細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時,然后煎煮1小時濾渣澄汁;
并再將藥渣反復煎煮兩次濾渣澄汁,將三次藥汁混合一起濃縮成稀糊狀時加入血竭、硇砂攪勻,收人容器內封存備用。
藥粉制備:麝香、皂角粉、藤黃各等份,碾成細粉過80目篩,制成粉劑后裝人瓶內封存備用。
用時,將1克藥膏做成8個小“點”,每點為0.125克,壓貼于,2.5×500厘米的膠布上,間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點”一對,10點一組,貼于無毒塑料薄膜上待用。
用時根據增生部位的需要,將藥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個藥膏“點”撒藥粉10毫克,貼于增生部位,再用膠布固定。
一般貼頸椎用14點,貼腰椎用20點,膝關節10點,跟骨4~6點,7天換藥1次,2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700例,痊愈398例,顯效165例,有效72例,無效65例,總有效率為91%。
(2)單方驗方治骨酊組成:四方木皮500克,戰骨500克,紅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過濾備用。
視病變大小,采用10~20厘米見方的紗布3~4層,浸透治骨酊后平敷于患處,然后用紅外線燈照射,以稍熱為佳,一次照射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1086例,痊愈397例,顯效378例,有效273例,無效38例,總有效率為96.5%。
(3)推拿①牽引下手法:在采用電動對抗牽引下,行施下列手法:壓顫手法:在牽引2~3次后加用,患者俯臥,髖及胸墊高20厘米左有,術者以雙手掌根迭按壓于壓痛最明顯棘突處,作有節律的彈性按壓顫抖,5~10次為限,術中可聞及“喀喀”復位聲。
斜搬手法:患者側臥呈弓狀,病變在腰椎4~5以下時,下肢靠床面側伸直,上側下肢呈屈髖屈膝狀;
病變在腰椎4~5以上時,兩下肢伸屈狀態則相反。
術者立于患者對面,右肘壓于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對向推板運動,先作健側臥位,再作患側臥位,以聽到“喀嚓”聲為好。
屈髖伸腿法:患者仰臥位,術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側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使肢體呈屈髖屈膝90°位,用力壓向腹部,2~3次后,回復至屈髖90°位,一手推住膝部,一手將小腿逐漸伸直,然后回復。
如此反復2~3次。
先做健側肢體,再做患側肢體。
理筋手法:患者俯臥,術者用手掌根作雙側骶棘肌壓推手法,由上而下,從輕到重,每側3~5次。
拍擊手法:術者用空手掌擊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輕到重,擊拍2~3遍。
療效:共治療34例,痊愈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按摩法松解法:取俯臥位,先以滾法、揉法施于患者背、腰及臀部和雙艮下肢,自上向下往返10余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進行3攢~5次。
彈撥法:在患者脊柱兩側,沿膀胱經用拇指作理筋彈撥法,在兩側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重力量彈撥,進行4~5次后,再點壓數次。
振顫法:以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腰部,左手掌壓于右手背上,用力振顫,頻率約200次/分,速度要均勻,約2分鐘。
擠壓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關節,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側,相對用力作推、擠壓動作,再以同法施于另一側,各5~7次后,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擠動作10余次。
搬搖髖關節法:一手按壓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關節,作搬、搖、旋轉動作,同法施于對側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雙側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搖、旋轉3~5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限。
斜搬法:取側臥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后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后側,同時將肩臂向后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搖動數次后突然用力,可聞及腰部有彈響聲。
同法施于另側腰部。
牽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關節,向后作牽拉3~4次,同法施于對側。
屈膝搖髖法:取仰臥位,左手按壓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轉搖動,并按壓。
同法施于對側后,左手仍按壓有肩部,右手扶托雙膝,作同樣動作各5~6次。
再讓患者屈雙膝,兩足平放于治療臺上,雙手用力向下按壓雙膝,使其腰骶部騰空3~4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側膝部,一手抬舉同側足跟,盡力向上抬,同法施于對側后,以一手按住兩膝,一手抬舉雙足跟,盡量讓雙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臥,術者雙手抱住腰部,作提、抖運動5~7次;
再以雙手握住一踝部作抖動,同法施于另側后,雙手握住兩踝部,用力提抖,盡管使腰部抖動,各5~7次。
療效:治療39例,顯效3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9%。
(4)中藥離子導入療法①強骨舒筋液離子導入:藥物:烏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
烏梅、木瓜、威靈仙、透骨草、鹿銜草各10克,丹參、皂角備30克,骨碎補、雞血藤各15克,加水約750毫升,煎煮30分鐘,濾取藥液約500毫升,兌入烏梢蛇酒密封備用。
用法:取紗布墊2塊,以藥液20毫升浸透后貼敷患處,將治療機正負極板放在紗布墊上,固定好,開機。
每日1次,每次20分鐘,15次為一療程,間隔5~7天。
療效:共治療386例,顯效370例,有效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5%。
②骨友靈離子導入藥物:骨友靈搽劑。
用法:將骨友靈5毫升倒人加熱60℃濕布墊上,放于病灶局部或相應穴位,將鉛板接電源負極置布墊上,上壓沙袋,另一濕布墊加熱后放在距負極10~20厘米痛點擴散部位,接正極,接通電源調節至病人覺溫熱麻刺為度,每次30分鐘。
療效:共治療430例,痊愈156例,顯效124例,有效133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96%。
(5)藥酒療法骨增酒組成:威靈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參、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50度以上)。
腰骶椎增生加淫羊藿30克,頸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飲用,每次15~20毫升。
每日3次,服25~30天,間隔3~5天。
療效:共治療100例,痊愈48例,顯效29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
其他措施物理療法:可采用臥床休息、理療、紅外線照射等。
手術治療:對保守療法無效者,可采用切除增生的唇樣變病理骨質,松解局部粘連的軟組織等法。
但療效不理想。
引用:http://big5.wiki8.com/guzhizengsheng_4827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