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原蟲】
拼音
yuánchóng
英文參考
tozoon(protozoa)原蟲為單細胞真核動物,屬于原生動物亞界(SubkingdomProtozoa),迄今已發現約65000余種,其中大部分營自由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體或腐敗物內。
醫學原蟲約40余種,寄生在人體管腔、體液、組織或細胞內,一些蟲種為共棲(commensals)性的,而另一些是致病性的。
寄生原蟲感染的結果依賴于蟲種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從無癥狀到威脅生命。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可靠的藥物以及傳播媒介控制的困難,寄生原蟲感染仍然是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
原蟲的形態原蟲的結構與單個動物細胞一樣,由胞膜、胞質和胞核組成。
胞膜包裹蟲體,也稱表膜(pellicle)或質膜(plasmamembrane),電鏡下可見為一層或一層以上的單位膜結構,其外層由蛋白質和脂質雙分子層與多糖分子結合形成細胞被(cellcoat)或糖萼(glycocalyx),內層由緊貼的微管和微絲支撐,使蟲體保持一定的形狀。
原蟲表膜是其與宿主和外環境直接接觸的界面并具有配體、受體、酶類和抗原等成分,參與原蟲營養、排泄、運動、侵襲,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效應等生物學功能,對保持蟲體的自身穩定和參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胞質主要由基質、細胞器和內含物組成。
基質均勻透明,含有肌動蛋白組成的微絲和管蛋白組成的微管,用以支持原蟲的形態并與運動有關。
大多數原蟲有內、外質之分。
外質透明,呈凝膠狀,具有運動、攝食、營養、排泄和保護等功能;
內質為溶膠狀,含各種細胞器和內含物,也是細胞核所在處,為細胞代謝和營養存儲的主要場所。
原蟲細胞器的類型多樣,有膜質細胞器,如線粒體、高爾基復合體、溶酶體和動基體(kinetoplast)等,主要參與能量合成代謝,動基體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線粒體;
運動細胞器,如偽足(pseudopodium)、鞭毛(flagellum)、波動膜(undulatingmembrane)和纖毛(cilia)等,與原蟲的運動有關,也是原蟲分類的重要標志;
營養細胞器:有些原蟲有胞口(cytosome)、胞咽(cytopharynx)和胞肛等幫助攝食、排廢;
有些原蟲,如纖毛蟲有伸縮泡(contractilevacuole),具有調節蟲體內滲透壓的功能。
原蟲胞質內有時可見多種內含物,如食物泡、糖原和擬染色體(營養儲存小體)以及蟲體代謝產物(如瘧色素)等。
特殊的內含物也可作為蟲種的鑒別標志。
胞核由核膜、核質、核仁和染色質組成。
核膜為兩層單位膜,具微孔溝通核內外。
核仁富含RNA,染色質含蛋白質、DNA和少量RNA。
寄生的原蟲多數為泡狀核(vesicularnucleus),染色質少而呈顆粒狀,分布于核質或核膜內緣,只含1個核仁。
少數纖毛蟲為實質核(compactnucleus),核大而不規則,染色質豐富,常具1個以上核仁。
原蟲的生活史醫學原蟲的生活史包括原蟲生長、發育和繁殖等不同發育階段以及蟲體從一個宿主傳播到另一個宿主的全過程。
原蟲的生活史一般都含有結構和活力都不同的幾個階段或期(stage)。
滋養體(trophozoite)是大多數原蟲的活動、攝食和增殖階段。
在寄生的原蟲中該階段通常與致病作用有關。
在血鞭毛蟲中,無鞭毛體(amastigote)、前鞭毛體(promastigote)、上鞭毛體(epimastigote)和錐鞭毛體(trypomastigote)以及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gondii)的速殖子(tachyzoite)和緩殖子(bradyzoite)都歸屬滋養體階段。
在頂復門原蟲中,還有裂殖子(merozoite)、配子體(gametocytes)、配子(gametes)和卵囊(oocysts)等生活史階段。
某些原蟲的生活史中具有包囊階段。
包囊不能運動和攝食。
在包囊階段可有或沒有核的分裂。
隨宿主糞便排出的包囊有較厚的壁,因而能在外界環境中存活較長時間。
在組織中形成的包囊依賴肉食者傳播。
根據醫學原蟲的傳播方式,可將其生活史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簡單型此類原蟲生活史簡單,借直接接觸或傳播媒介的機械攜帶而傳播。
有的原蟲整個生活史中只有一個發育階段,即滋養體,一般以直接接觸的方式傳播,如陰道毛滴蟲;
有的原蟲生活史中有滋養體和包囊兩個階段。
前者具運動和攝食功能,為原蟲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階段,后者則處于靜止狀態,為原蟲的感染階段,一般通過飲水或食物進行傳播,如溶組織內阿米巴和藍氏賈第鞭毛蟲。
2.循環傳播型該型原蟲生活史較復雜,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種以上的脊椎動物宿主分別進行有性和無性生殖,其中之一為終宿主,其他的為中間宿主,但不需要無脊椎動物宿主。
如剛地弓形蟲以貓為終末宿主,以人、鼠或豬等為中間宿主。
3.昆蟲傳播型此類原蟲完成生活史需經在吸血昆蟲體內進行有性或無性繁殖,再通過叮咬傳播給人或其他動物,如利什曼原蟲和瘧原蟲。
原蟲的生理醫學原蟲的生理過程包括運動、生殖、營養和代謝。
運動原蟲的運動主要由運動細胞器完成。
運動方式主要取決于其所具有的運動細胞器的類型,包括偽足運動、鞭毛運動和纖毛運動。
沒有運動細胞器的原蟲則以扭動或滑行的方式進行運動。
生殖原蟲的主要生殖方式有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
(1)無性生殖(asexualreproduction):包括二分裂,多分裂和出芽生殖。
二分裂是細胞核先分裂為二,然后胞質分裂,最后形成兩個獨立的蟲體。
鞭毛蟲以縱向分裂為二,而纖毛蟲以橫向分裂為二。
多分裂是細胞核首先進行多次分裂,達到一定數量后,細胞質再分裂,使一個蟲體一次增殖為多個子代。
如瘧原蟲紅細胞內期和紅細胞外期的裂體增殖(schizogony)。
出芽生殖是母體先經過不均等的細胞分裂,產生一個或多個芽體,再分化發育成新的個體。
出芽生殖可分為“內出芽”(endogenousbudding)和“外出芽”(exogenousbudding)兩種方式,如瘧原蟲在蚊體內的成孢子細胞(sporoblast)是以外出芽法進行增殖,即先從成孢子細胞表面長出子孢子芽(sporozoitebuds),逐漸發育為子孢子(sporozoite),然后脫離母體;
而弓形蟲滋養體則以內出芽法進行增殖,即兩個子細胞先在母細胞內形成新個體,然后隨母細胞破裂,釋放更小的子代并發育為新的滋養體。
(2)有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原蟲的有性生殖包括結合生殖(conjugation)和配子生殖(gametogony)。
結合生殖是較低級的有性生殖方式,僅見于纖毛蟲綱,兩個蟲體在胞口處互相連接,結合處胞膜消失,經過各自體內的核分裂并互相交換后,兩者又分離,繼續進行二分裂形成新個體。
配子生殖是原蟲在發育過程中先分化出有雌雄性別的配子,雌雄配子受精后形成合子(zygote),然后形成卵囊(oocyst),傳染性的子孢子(sporozoites)在卵囊內形成。
如瘧原蟲在蚊體內的配子生殖。
有些原蟲的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現象,即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方式交替進行,如瘧原蟲在人體內行無性生殖,而在蚊體內行有性生殖。
3.營養與代謝寄生原蟲生活在富有營養的宿主內環境,一般可通過表膜的滲透和擴散吸收小分子養料。
大分子物質則經胞飲(pinocytosis)通過攝取液體食物,如阿米巴以偽足獲取營養的方式;
多數原蟲具有胞口(cytosome)或微胞口(micropore)攝取食物,以吞噬(phagocytosis)方式攝取固體食物,如瘧原蟲和纖毛蟲的滋養體。
被攝入的食物先通過胞膜內陷,形成食物泡,在胞質中食物泡與溶酶體結合,然后再經各種水解酶的作用將養料消化、分解和吸收。
原蟲一般是利用葡萄糖獲取能量。
無氧糖代謝是原蟲能量代謝的主要途徑。
大多數原蟲營兼性厭氧代謝,尤其腸內寄生原蟲;
血液內寄生原蟲可利用適量氧而行有氧代謝。
原蟲所需蛋白質、氨基酸主要從宿主攝取。
原蟲可利用各種酶類將其攝入體內的蛋白質分解為游離的氨基酸。
原蟲的多種生物合成途徑中需要輔助因子,如四氫葉酸(THFA)和對氨基苯甲酸(PABA)等。
原蟲的致病作用寄生原蟲的致病作用與蟲種、株系、寄生部位及宿主的抵抗力有關。
宿主抵抗力宿主本身對原蟲所具有的抵抗力,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非特異因素、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與對寄生原蟲抵抗力有關的非特異性因素包括紅細胞對瘧原蟲入侵或生長的限制,例如帶有鐮狀細胞血紅蛋白異合子或純合子的個體對惡性瘧有抵抗作用。
同樣,缺乏Duffy因子的紅細胞對間日瘧原蟲不敏感。
流行病學的證據提示另一些遺傳性的紅細胞異常,如地中海貧血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患者對瘧原蟲具有先天性抵抗力。
此外,發熱、宿主性別等非特異性因素也可能影響宿主對各種原蟲的抵抗力。
雖然非特異因素在宿主抵抗力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通常它們與宿主的免疫系統聯合起作用。
不同的原蟲感染可誘導不同的體液和/或細胞免疫應答。
在瘧疾和錐蟲感染中,抗體顯然在免疫中起關鍵的作用。
對瘧原蟲、利什曼原蟲和弓形蟲等原蟲抵抗力可能與特異的體液和/或細胞免疫機制有關。
因此,原蟲侵入宿主后必須戰勝機體的防御功能,增殖到相當數量后才表現出明顯的損害或臨床癥狀,如瘧原蟲在紅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當蟲體增殖到一定數量時導致紅細胞的周期性破裂,產生臨床癥狀。
有些原蟲感染免疫功能正常宿主并不表現臨床癥狀,暫時處于隱性感染狀態。
但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時,如艾滋病患者、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或晚期腫瘤病人,這些原蟲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增強,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甚至危及生命。
這類原蟲稱為機會性致病原蟲(opportunisticprotozoa)。
常見的機會性致病原蟲有卡氏肺孢子蟲、弓形蟲和隱孢子蟲。
原蟲致病機制宿主感染原蟲后所產生的免疫應答,一方面表現為對再感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可誘導宿主產生有害的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引起組織損傷和免疫病理變化。
此外,蟲體產生的毒性產物和/或機械損傷也可能是其致病機制之一(見表8-1)。
表1原蟲的主要致病機制致病機制蟲種寄生蟲的毒性產物高分子量低分子量所有原蟲非洲錐蟲速發型超敏反應瘧原蟲非洲錐蟲遲發型超敏反應利什曼原蟲阿米巴弓形蟲自身免疫美洲錐蟲免疫抑制瘧原蟲非洲錐蟲機械性損傷瘧原蟲
原蟲的分類原蟲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原生生物界(KingdomProtista),原生動物亞界(SubkingdomProtozoa)下的6個門,其中三個門,即肉足鞭毛門(PhylumSarcomastigophora)、頂復門(PhylumApicomplexa)和纖毛門(PhylumCiliophora),包含了引起人體疾病的重要蟲種。
常見的醫學原蟲及其生物學分類見表8-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染色體核型、核酸序列構成、同功酶譜型或血清學譜型等分析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醫學原蟲的分類研究,從分子水平重新認識,達到種群乃至株系的判定。
雖然分子分類學的研究已取得長足的進展,但目前形態學分類仍然是原蟲種類鑒定最實用的技術。
表2常見醫學原蟲及其分類主要寄生部位蟲名科(Family)目(Order)綱(Class)單核吞噬系統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donovani熱帶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tropica巴西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braziliensis錐蟲科Trypanosomatidae動基體目Kinetoplastida動鞭綱Zoomastigophora血液布氏岡比亞錐蟲Trypanosomabruceigambiense布氏羅得西亞錐蟲T.bruceirhodesiense泌尿生殖道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vaginalis毛滴蟲科Trichomonadidae毛滴蟲目Trichomonadida口腔口腔毛滴蟲Trichomonastenax腸人毛滴蟲Trichomonashominis脆弱雙核阿米巴Dientamoebafragilis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lamblia六鞭毛科Hexamitidae雙滴蟲目Diplomonadida葉足綱Lobosea溶組織內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哈門氏內阿米巴Entamoebahartmanni結腸內阿米巴Entamoebacoli布氏噬碘阿米巴Iodamoebabutschlii微小內蜒阿米巴Endolimaxnana內阿米巴科Entamoebidae阿米巴目Amoebida口腔齒齦內阿米巴Entamoebagingivalis腦(等)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castellanii棘阿米巴科Acanthamoebidae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fowleri雙鞭阿米巴科Dimastiamoebidiae裂核目Schizopyrenida紅細胞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vivax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malariae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ovale瘧原蟲科Plasmodidae真球蟲目Eucoccidiida孢子綱Sporozoea肺泡卡氏肺孢子蟲Pneumocystiscarinii未定有核細胞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gondii弓形蟲科Toxoploasmatidae真球蟲目Eucoccidiida組織人肉孢子蟲Sarcocystishominis肉孢子蟲科Sarcocystidae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貝氏等孢子蟲Isosporabelli愛美蟲科Eimeriidae微小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parvum隱孢子蟲科Cryptosporidae結腸結腸小袋纖毛蟲Balantidiumcoli小袋科Balantidiidae毛口目Trichostomatida動基裂綱Kinetofragminophorea
引用:http://big5.wiki8.com/yuanchong_4866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