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白術除濕湯】
拼音
báishùchúshītāng
處方
白術1兩,生地黃(炒)7錢,地骨皮7錢,澤瀉7錢,知母7錢,赤茯苓5錢,人參5錢,炙甘草5錢,柴胡5錢。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午后發熱,背惡風,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黃色;
又治汗后發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遠溫服。
如小便快利,減茯苓、澤瀉1半;
如有刺痛,1料藥中加當歸身(酒洗)7錢。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陰、少陰、少陽藥也。
陽陷陰中,熱在血分,故以生地滋其少陰,而以知母、地骨瀉血中之伏火也。
柴胡升陽以解其肌;
苓、澤利濕兼清其熱,參、術、甘草益氣助脾,氣足陽升,虛熱自退,脾運而濕亦除矣。
方名除濕,而治在退熱,欲熱從濕中而下降也。
2.《醫林纂要》:午后發熱,熱在陽明經也;
四肢沉困,太陰脾濕也,小便黃,濕兼熱也;
然而背惡風,則陽不足,汗后而仍發熱,亦陽之不足;
陽不足者,其濕熱在陰,濕熱在陰者,太陰脾主血分,其人血熱而濕湊之。
濕盛而陰之郁熱轉盛,陽不能拔,則反虛也。
其過在濕,濕責之脾,熱以濕深,故君白術;
生地黃滋陰生血,且以勝熱而能化濕為血;
地骨皮甘淡補肺清金,而下生腎水;
知母辛苦,瀉肺逆即以生腎水,堅腎水亦轉生肝血,此三味皆以瀉血中之伏熱也。
澤瀉瀉腎之邪水,使由膀胱而出之;
赤茯苓瀉心下之水,使由小腸而出,此二味去濕而兼以清熱。
人參、甘草以補脾土,脾土厚則能勝濕,而血亦日滋,不生熱矣。
柴胡升陽氣于至陰之下而達之膻中,布散經絡以解沉陰郁熱,東垣最長于用柴胡,此方妙亦在柴胡也。
此以治濕熱之在血分者。
在血分則主于脾腎。
凡治三焦者主行濕,濕行而熱自消。
此方名除濕,而治在去熱,熱平而濕自除。
要尤在補脾胃而升陽,土厚陽升,則濕熱皆息也。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引用:http://big5.wiki8.com/baishuchushitang_4919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