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三黃湯】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7 10:38
標題: 【醫學百科●三黃湯】

醫學百科●三黃湯

 

拼音

 

sānhuángtāng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三黃湯別名《千金》三黃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篇·附方》)。

 

處方麻黃3.5克黃耆1.5克黃芩2.2克獨活3克細辛1.5克制法上五味,嚼咀。

 

功能主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為兩次服。

 

一服小汗,再服大汗。

 

心中熱,加大黃1.5克;

 

脹滿,加枳實1克;

 

氣逆,加人參2.2克;

 

心悸,加牡蠣2.2克;

 

渴,加栝樓2.2克;

 

先有寒,加八角附子2克。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

 

《千金》卷八引張仲景方方名三黃湯別名千金三黃湯、加減三黃湯、三黃散、三黃獨活湯組成麻黃30銖(去節),黃耆12銖,黃芩18銖,獨活1兩,細辛12銖。

 

主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痛煩,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賊風偏猥腿風,半身不遂;

 

失音不語。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服。

 

1服小汗出,兩服大汗。

 

加減心中熱,加大黃半兩;

 

脹滿,加枳實6銖;

 

氣逆,加人參18銖;

 

心悸,加牡蠣18銖;

 

渴,加栝樓18銖;

 

先有寒,加八角附子1枚。

 

各家論述1.張氏醫通:此方《千金》云仲景三黃湯,治惡寒經日不止,不欲飲食,全似內外虛寒之候,而方中僅用黃芩之苦寒,豈不疑麻黃輩之溫散乎?

 

既用麻黃,復用黃耆,豈不疑表氣之閉拒乎?

 

易知惡寒經日不止,雖有似乎虛寒。

 

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致;

 

不欲飲食,亦是風熱內蘊之故;

 

觀煩熱心亂一語,病情灼然。

 

故方中雖以麻黃、獨活、細辛開發腠理于外;

 

即以黃芩清解風熱于內,更慮衛虛難于作汗,乃以大劑黃耆助之,與黃耆建中之義不殊。

 

其用黃耆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一以杜虛風復入之路也。

 

方后復云,心熱加大黃,言服前藥后心中煩熱不除,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泄也。

 

其加枳實、加人參、加牡蠣、加栝樓等法,或治旺氣,或助本元,各隨標本而施。

 

加附子者,專佐麻黃之蒸發,助黃耆溫經,殊非陰寒之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流。

 

2.《法律》:此方治風入榮衛肢節之間,擾亂既久,證顯煩熱惡寒不食,邪盛正虛可知。

 

其用麻黃為君者,以麻黃能通陽氣而開痹也;

 

故痹非得汗不開,然內虛當慮,須用參、耆以佐之;

 

而虛復有寒熱之不同,虛熱則用黃芩,虛寒則加附子。

 

附注千金三黃湯(《金匱》卷上附方)、加減三黃湯(《圣濟總錄》卷十)、三黃散(《普濟方》卷三一六)、三黃獨活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方出《千金翼》卷二十二,名見《外臺》卷三十八方名三黃湯組成大黃3兩,黃芩2兩,梔子14枚(擘),豉1升(綿裹),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功效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

 

折石熱,通氣,泄腸胃。

 

主治服石發熱或中風發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4升,納豉3沸,分3服。

 

得下止。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三黃湯別名瀉心三黃湯、瀉心湯組成大黃3兩,黃連3兩,黃芩3兩。

 

主治三焦壅熱,煩躁譫語,腹痛脹滿,大便秘結,胬肉攀睛;

 

婦人傷寒6-7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難,煩躁譫語,目赤,毒氣閉塞不得流通;

 

心受積熱,譫語發狂,逾墻上屋;

 

熱證口疳。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7升,煮取3升,分為3服。

 

附注瀉心三黃湯(《活人書》卷十九)、瀉心湯(《得效》卷八)。

 

《證治匯補》卷一引東垣方方名三黃湯組成黃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炒山梔8兩,玄參8兩,知母1錢半,石膏2錢,甘草7分。

 

主治膏粱醇酒太過,積熱上中二焦,變諸火癥。

 

用法用量加燈心,水煎服。

 

《千金》卷十五方名三黃湯組成大黃3兩,黃芩2兩,甘草1兩,梔子14枚。

 

主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5升,煮取1升8合,分3服。

 

加減若大秘,加芒消2兩。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此于伊尹三黃湯中以梔子、甘草之輕劑易去黃連之苦寒,使速分利陰陽,不致重味侵犯中州也。

 

《祖劑》卷一引伊尹方名三黃湯別名火齊湯組成大黃2兩(如丸,春3兩、夏秋2兩、冬5兩),黃連1兩(如丸,春4兩、夏5兩、秋3兩、冬2兩),黃芩1兩(如丸,春4兩、夏秋6兩)。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

 

用法用量上藥以麻沸湯2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注火齊湯(《張氏醫通》卷十六引倉公方)。

 

《醫略六書》卷十八方名三黃湯組成黃連錢半,黃芩錢半,黃柏錢半,山梔錢半(炒),玄參錢半,知母錢半,石膏5錢,甘草5分,淡豉錢半。

 

主治膏粱積熱,三焦見諸火證,脈洪數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膏粱積熱,蘊蓄于中,不得舒泄,而彌漫三焦,故發火證。

 

黃連清心、脾之火,黃芩清肺、腸之火,黃柏清腎、膀胱之火,梔子清三焦之火,玄參清浮游之火,知母清腸胃之火,石膏清胃瀉熱,甘草緩中和藥,佐淡豉以發泄熱邪也。

 

使熱化火降,則三焦肅清而經絡宣通,安有火發之患哉!

 

此清火疏熱之劑,為三焦熱盛之專方。

 

《痘疹仁端錄》卷十一方名三黃湯組成防風、荊芥、枳殼、黃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主治痘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袖珍》卷一引《圣惠》方名三黃湯組成黃連、黃芩、黃柏等分。

 

主治火熱內壅,口渴目痛,眩暈,血崩,赤白痢赤多白少。

 

赤白痢,多赤少白。

 

三焦虛煩作渴。

 

實火眩暈。

 

血崩。

 

目有大角刺痛,熱淚傾出,沙澀睛疼,怕日羞明,胞腫。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1兩,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回春》卷五方名三黃湯組成黃連、黃芩、山梔、石膏、芍藥、白術(去蘆)減半、桔梗、陳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減半,烏梅1個。

 

主治脾熱口甜。

 

用法用量上銼1劑。

 

水煎,食后服。

 

《千金》卷十九方名三黃湯別名大黃湯組成大黃(切,別漬水)1升,黃芩3兩,梔子14枚,甘草1兩,芒消2兩。

 

主治骨極。

 

腎熱病則膀胱不通,大小便秘塞,顏焦枯黑,耳鳴虛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4升,先煮3物,取1升5合,去滓;

 

下大黃,又煮2沸:下芒消,分3服。

 

用藥禁忌忌海藻、菘菜。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此因腎水之涸不能涵養少火,而致孤陽獨發,中外皆從火化,所以骨極腎熱,二便不通。

 

故梔、芩、甘草、芒消、大黃急奪其陽以保傷殘之余。

 

若以腎傷不敢峻用三黃,而用滋水制陽,此與杯水救車薪之燎不殊也。

 

附注大黃湯(《千金》卷九十二)。

 

《醫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三黃湯組成黃連2兩,黃芩2兩,大黃2兩,甘草2兩,芒消2兩。

 

主治服石后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熱。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半,納芒消令烊,分3服。

 

《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方名三黃湯組成銀花31g,連翹31g,黃芩9g,黃連9g,黃柏9g,紫草9g,梔子9g,蒲公英15g。

 

主治癤。

 

用法用量水煎,內服。

 

《筆花醫鏡》卷三方名三黃湯組成黃芩1錢,黃柏1錢,川黃連1錢,大黃1錢。

 

功效解小兒胎毒。

 

用法用量濃煎,將絲綿作乳頭狀,蘸藥時時令吮,每日5-6回,不必盡劑。

 

《喉科紫珍集》卷下方名三黃湯組成川連、甘草、川芎、黃柏、黃芩、梔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功效瀉火。

 

主治咽喉諸癥,初起黃紅,甚至紫黑,壅腫疼痛,惡寒發熱。

 

用法用量燈心、竹葉為引,水煎,食后涼服。

 

《醫學集成》卷二方名三黃湯組成生地、赤芍、玄參、大黃、人中黃、黃連、丹皮、滑石、甘草。

 

主治楊梅瘟,遍身紫塊,忽發梅瘡。

 

加減渴,加石膏、葛根。

 

引用:http://big5.wiki8.com/sanhuangtang_6866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