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百科●蝙蝠】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7 10:04
標題: 【醫學百科●蝙蝠】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7 10:07 編輯

醫學百科●蝙蝠

 

拼音

 

biānfú

蝙蝠具有適于能真正飛行的、由前肢衍變而成的翼膜。

 

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

 

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于全世界。

 

其種類之多,在哺乳動物中僅次于嚙齒目。

 

蝙蝠的前肢骨骼(包括指骨)延長而支撐著的大片皮膜稱為手膜,向前由游離的拇指聯到頸側略呈三角形的皮膜稱為前膜,往后伸展到后肢踵部上下的為斜膜,由后肢伸展到尾部的為肢間膜,亦稱尾膜。

 

踵部生有軟骨性的距,起輔助支撐尾膜的作用。

 

前足拇指和后足5趾均具爪。

 

許多種類停息時均以后足倒鉤,呈倒懸姿勢。

 

胸骨發達,龍骨突起。

 

有些種類吻鼻部的皮膚衍生成各種復雜結構的鼻葉。

 

外耳常具耳屏或對耳屏。

 

雌體具乳頭1對,胸位。

 

雄性具陰莖骨。

 

牙齒20~38枚,齒冠構造因種類和食性而異,種類間的差異也相當大。

 

不同種類蝙蝠的體型大小相差懸殊,最大的狐蝠體重可達1千克左右,翼展長約1.5米;

 

最小的蝙蝠重僅4克,翼展不超過15厘米。

 

蝙蝠棲息于巖穴溶洞、巖石縫隙、房檐瓦縫、樹洞或樹冠下。

 

溫帶生活的蝙蝠或有冬眠習性,或遷飛至較溫暖而有食料的地區越冬。

 

通常秋季交配,精子在雌體生殖道內越冬,至春末產仔,每產常為1仔。

 

主要在夜間活動,大多數蝙蝠依靠特有的回聲定位能力判定外界物體及其自身的位置。

 

由口腔或鼻部發出的高頻短波可達30~100千赫,被外界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可由蝙蝠的耳朵接收。

 

各類蝙蝠所發出的聲波不同。

 

食果蝠視覺較好,能不依賴回聲定位而在弱光下飛行。

 

蝙蝠的飛行速度約為15~50公里/小時。

 

翼膜狹長者的飛行速度高于翼膜寬短者。

 

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

 

部分種類以植物的果實、綠色部分、花粉或花蜜為食;

 

個別種類吸血或捕食小動物(小獸、小鳥、蜥蜴、蛙、魚等)。

 

依據形態特征和食性的不同,蝙蝠可分為兩大類:大蝙蝠亞目體型一般較大,吻較長,以花果為食,下屬僅1科,即狐蝠科,包括39屬173種;

 

小蝙蝠亞目多數體型較小,吻較短,以食昆蟲為主,間有食花果或吸血者,包括18科146屬789種。

 

蝙蝠因大量捕食昆蟲而有益于人類,其洞穴中的糞便為上好的磷肥。

 

有些吸血蝠是病原體的傳遞者或宿主。

 

蝙蝠可傳播花粉但也可給果樹帶來危害。

 

《*辭典》:蝙蝠出處《本經》拼音名BiānFú別名服翼(《爾雅》),天鼠、伏翼(《本經》),飛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爾雅》郭璞注),夜燕(《綱目》)來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

 

捕得后,去凈毛、爪、內臟,風干或曬干。

 

原形態前臂長46~54毫米,顱基長約18毫米。

 

體形較小。

 

耳短而寬,耳屏亦短,其尖端較圓鈍。

 

眼極細小。

 

鼻正常。

 

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

 

前肢特化,指骨延長。

 

由指骨末端向上至膊骨,向后至軀體兩側后肢及尾間,生有一層薄的翼膜;

 

膜上無毛,可見血管分布。

 

胸骨具龍骨突。

 

尾發達,向后延伸至股間膜的后緣。

 

軀體背部毛色呈灰棕色,具有花白細點;

 

腹面淺棕色。

 

雌獸腹部有乳頭一對。

 

生境分布棲于建筑物的隙縫或樹洞中。

 

白晝將身體掛起或伏著停息,晨昏或夜間活動。

 

冬眠。

 

以昆蟲(主要是雙翅目)為食。

 

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四川、福建、湖南、湖北等地。

 

炮制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腸,即留翅并肉腳及嘴,然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黃精自然汁涂之,炙令干,方用。

 

每修事重一斤一個,用黃精自然汁五兩為度。

 

"②《綱目》:"近世用者,多煅存性耳。

 

"性味咸,平。

 

①《本經》:"味咸,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微熱,有毒。

 

"歸經《綱目》:"肝經血分。

 

"功能主治治久咳,瘧疾,淋病,驚風,目翳,瘰疬,金瘡。

 

①《本經》:"主目瞑,明目,夜視有睛光。

 

"②李當之《藥錄》:"主女子生子余疾,帶下病,無子。

 

"③《別錄》:"(目)癢痛,療淋,利水道。

 

"④《綱目》:"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疬,金瘡內漏,小兒鬾病,驚風。

 

"⑤《本草新編》:"撥翳膜。

 

"⑥《本草求原》:"治病,干血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

 

外用:礬末摻或調敷。

 

注意《本草經集注》:"莧實、云實為之使。

 

"附方①治久咳嗽上氣,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燒令燋,末,飲服之。

 

(《肘后方》)②治久瘧不止:蝙蝠七個,去頭、翅、足,搗千下,丸梧子大。

 

每服一丸,清湯下,雞鳴時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

 

(《范汪方》)③治小兒驚癇:入蟄蝙蝠一個,入成塊朱砂三錢在腹內,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為末,空心分四服,兒小分五服,白湯下。

 

(《醫學集成》)④治小兒慢驚風及天瘹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黃),人中白一分(細研),干蝎一分(微炒),麝香一錢(細研)。

 

上藥,搗細羅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犬,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方》返魂丹)⑤治瘰疬多年不瘥:蝙蝠一個,貓頭一個。

 

上同燒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為細末,濕即干摻,干則油調敷。

 

(《奇效良方》蝙蝠散)⑥治金瘡(出)血肉瘺(肉瘺,《綱目》引作"內漏"):蝙蝠三枚,燒令煙盡沫下,絹篩之。

 

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盡,當下如水,血消化也。

 

(《劉涓子鬼遺方》蝙蝠消血散)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復方蝙蝠丸觀察222例,有效率為89.6%,顯效率達36.9%。

 

單純型與喘息型療效無明顯差異。

 

大多數病例在服藥1~4天內出現療效。

 

少數病例服藥后出現頭暈、惡心、口子、上腹不適等副作用。

 

可自行消失。

 

制劑及用法:取新鮮蝙蝠剝皮、去胃腸,置瓦上焙干(勿焦)研粉;

 

另用一點紅5錢,鼠曲草1兩(均為干品),水煎兩次,濾液合并濃縮成1:1濃度,然后加入蝙蝠粉6錢,以煉蜜拌勻,調制成丸。

 

為1日量,早晚分服,10天為一療程。

 

亦有用活蝙蝠1只,和適量食糖,置鍋內隔水蒸取藥液,每日2次分服;

 

或用死蝙蝠置瓦上焙焦研末,再加等量葡萄糖粉拌勻壓片,每片0.5克,每日12片(相當于1只蝙蝠),2次分服。

 

共治15例,服藥7天后明顯好轉4例,好轉4例,無效7例。

 

備注蝙蝠種類很多,除上述外,常見的尚有家蝙蝠;

 

大耳蝠;

 

大菊頭蝠等亦同等供藥用。

 

摘錄《*辭典》

 

引用:http://big5.wiki8.com/bianfu_7246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