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鱈魚】
拼音
xuěyú
英文參考
CodFish
概述鱈魚是鱈形目、鱈亞目、鱈科的典型屬。
有7種。
此屬魚類背鰭3個,臀鰭2個;
第一臀鰭始于第二背鰭始點稍后,長較臀鰭前體長1/2短;頭部側線系統有小孔;
上頜前端較下頜突出;
額骨一塊;
下頦須較瞳孔長;
頭體有小圓鱗;
側線色淡,自第三背鰭中部往后呈斷續狀態。
分布于北半球北部。
模式種為歐洲鱈,頭較短窄,鰾前側突長約等鰾寬;
舌頜骨后緣中部突與上突近似垂直;
體長可超1.5米,重40千克;
有產卵、索食洄游現象,為底拖網重要對象;
分布于大西洋北緯40°以北到北極海。
中國黃、渤海沿岸寒流及黃海冷水團所及之處,有大頭鱈,頭較寬大,以小魚及軟體動物為食,約春末產浮性卵;
體長可達720毫米;
分布于北太平洋。
鱈魚(CodFish)為冷水性底層魚類,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國產于黃海和東海北部。
主要上市為12月至翌年的2月份,夏季為4~7月。
是使用十分廣泛的經濟魚類,世界上不少國家把鱈魚作為主要食用魚之一。
品種有黑線鱈魚、無須鱈魚、銀須鱈魚等。
鱈魚體延長,稍側扁。
頭大,口大,下頜較短,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須,背面為灰褐色,具有不規則暗褐色斑點或斑紋,腹面為灰白色,背鰭三個,臀鰭兩個,尾鰭截形。
鱈魚肉厚較粗,呈蒜瓣狀,味較鮮美,刺少。
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
此外,鱈魚肝大,而且含油量高,是提取魚肝油的原料。
鱈魚的別名鱈狹、明太魚、大頭青、大口魚、大頭魚、大頭腥、石腸魚
鱈魚使用提示每次約100克
鱈魚的營養價值1.鱈魚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鎂、硒等營養元素,營養豐富、肉味甘美;
2.魚肉中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3.鱈魚肝可用于提取魚肝油,含油量20~40%,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
鱈魚肝油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其不飽和酸的十萬分之一濃度即能阻止細菌繁殖。
肝油還可消滅傳染性創傷中存在的細菌。
鱈魚肝油制成的藥膏能迅速液化壞疽組織。
鱈魚胰腺含有大量的胰島素,可以從1kg胰腺中提取12000IU胰島素,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用于治療糖尿病。
鱈魚適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鱈魚的食療功效肉:活血祛瘀;
鰾:補血止血;
骨:治腳氣;
肝油:斂瘡清熱消炎。
主治跌打損傷,瘀傷,腳氣,火傷,潰瘍等。
鱈魚的食用建議鱈魚常將頭、皮去掉,以凍品的方式出售。
常用燒、蒸、油炸等方法成菜。
《中華本草》鱈魚拼音名XuěYú別名鳘、大頭魚、大頭腥來源藥材基源:為鱈科動物鱈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dusmacrocephalus(Tilesius)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
捕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或焙干。
原形態鍤魚,體稍側扁,尾部向后逐渭狹小。
體長一般為20-30cm,大者可達50-70cm。
頭大,吻長,鈍尖。
眼中大,上側位。
口大,前位,上頜突出,上頜骨后延達瞳孔前緣下方;
下頜略短,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須。
兩鬲與犁骨均具牙群,牙圓錐形,外行牙較大。
鰓孔寬大,鰓蓋膜與頰部相連。
鰓蓋條6,鰓耙3 18。
體被小圓鱗,側線前部高位,漸向下彎,成側中位。
側線鱗150(21-40)。
背鰭3個,鰭條分別為13-15、16-20、15-21,第2背鰭基較其他兩背鰭基為長。
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7-22、16-20。
分別與第2、3背鰭相對。
胸鰭短。
腹鰭喉倍。
尾鰭后緣略凹。
體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規則棕色和黃色斑紋。
各鰭灰色,腹面灰白色。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冷水性底棲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
夏、秋季棲息于黃海冷水區,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越冬。
于黃海生殖期1-2月,懷卵量34萬-83萬粒,沉性卵,徑0.98-1.05mm。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
化學成份鱈魚肉含肌甙酸(inosinicacid)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膽甾醇(cholesterol),谷氨酸(glutamicacid),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牛磺酸(taurine),次牛磺酸(hypotaurine)。
性味味甘;
性平功能主治活血止痛;
通便。
主跌打骨折;
外傷出血;
便秘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外用:適量,研末,水調敷。
引用:http://big5.wiki8.com/xueyu_8092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