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頭維穴】
拼音
tóuwéixué
概述
頭維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足少陽之會。
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另說“在額角發際,本神旁一寸”(《太平圣惠方》)。
布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及顳淺動、靜脈額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痛,迎風流淚。
沿皮刺0.5-1寸。
別名
顙大穴。
穴義
胃經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頭之各部。
名解
(1)頭維。
頭,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內物質所調節的人體部位為頭。
維,維持、維系之意。
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維持頭部正常秩序的作用。
頭部為諸陽之會,它要靠各條經脈不斷地輸送陽氣及營養物質才能維持它的正常運行。
胃經屬多氣多血之經,在輸送頭部的陽氣當中占有一定比例,對頭部各項功能的正常運轉起著重要作用,而胃經氣血傳之于頭又是靠本穴傳輸,故名。
(2)顙大穴。
顙,額頭。
大,多也,指穴內的氣血盛大之意。
胃經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與其它經脈相比,胃經輸送頭部的氣血物質要多,而本穴又為胃經氣血上供頭部的出口,其轉運的氣血物質也多,故名為顙大。
(3)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本穴為胃經向頭部輸送氣血之處,因其輸送氣血的量大且強,運行為風行之狀,性同膽經氣血,故為足少陽陽明之會。
又因本穴輸送頭部的為純陽之氣,性同陽維脈氣血,故為足陽明陽維之會。
氣血特征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
陽氣以風行之狀由本穴分散于頭之各部。
尋找方法
取頭維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姿勢,此穴在頭側部發際里,位于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之處(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人體頭維穴位于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1]
主治病征
頭維穴的主治病征為:指壓頭維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
細節內容請參閱相關網頁“按摩療法治療臉部痙攣、疼痛”。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
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
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人體穴位配伍
頭維配合谷穴治頭痛;
配太沖穴治目眩。
頭維配風池、率谷、合谷、列缺,有祛風活血,通絡鎮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眼痛。
頭維配合谷透后溪、太沖,涌泉,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分裂癥。
功能作用
向頭之各部輸送胃經的陽氣及精微物質。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刺灸法
平刺0.5~1寸。
附注
(1)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文獻摘要
《素問》:王冰注:足少陽、陽明之會。
《甲乙經》: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
《金鑒》:頭維、攢竹二穴,主治頭風疼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不明。
研究進展
脫發配百會、風池、通天、阿是穴,穴位注射三磷酸腺苷,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36例,效果良好。
眩暈配印堂、太陽,點刺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100例,效果良好,隨著眩暈癥狀的消失,收縮壓也有所下降。
參考資料^."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相關文獻
引用:http://big5.wiki8.com/touweixue_10175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