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結腸】
拼音
jiécháng
英文參考
colon
概述
結腸(colon)圍繞在空回腸的周圍,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升結腸是盲腸向上延續的部分,至肝右葉下方彎向左形成橫結腸。
橫結腸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至左髂嵴的一段叫降結腸。
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結腸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內,腸管彎曲,叫乙狀結腸,在第3骶椎平面續于直腸。
結腸局部解剖
成人結腸長約150cm,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結腸的特點是3條縱行的結腸帶,自盲腸端走向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
結腸帶短于結腸襻,故結腸襻形成結腸袋;
腸脂垂是結腸漿膜下的脂肪組織,以結腸帶分布最多(圖7.10.1-0-3,7.10.1-0-4)。
盲腸長約6cm,常位于右髂窩區,但可上升到肝下或下移到盆腔。
盲腸壁上的3條結腸帶,在盲腸頂端匯合處即為闌尾的根部。
盲腸通常被腹膜完全覆蓋,活動度較大;
有時盲腸后壁可無腹膜,直接貼附于腹膜后的蜂窩組織內而失去其活動度。
盲腸系膜不發達(圖7.10.1-0-5)。
乙狀結腸起自左側骨盆緣,止于乙狀結腸與直腸連接處,長約40cm。
乙狀結腸分為兩段:較為固定的髂段和活動度較大的盆腔段。
乙狀結腸有兩個彎曲和一個完整的腸系膜。
結腸的血液供應
右半結腸為腸系膜上動脈,左半結腸為腸系膜下動脈。
盲腸的血液供應來自腸系膜上動脈的回結腸動脈(圖7.10.1-0-6)。
乙狀結腸的血液供應來自腸系膜下動脈的乙狀結腸動脈。
上述動脈,均在腸系膜內分支,彼此互相吻合,形成弓狀,最后形成邊緣動脈。
邊緣動脈則分出終末動脈至結腸壁。
終末動脈有長、短支,行走于漿膜下層,沿腸軸垂直地進入結腸壁,彼此吻合支甚少。
術中結扎結腸系膜的動脈前,應先阻斷該動脈,待證實所保留的結腸襻動脈搏動良好、腸壁色澤正常后,方可結扎。
分離結腸脂肪垂時,不可牽拉過緊,以免將其漿膜下的終末動脈分支切斷,影響腸管的血供,造成結腸壞死。
結腸靜脈的分布大致與動脈一致,經腸系膜上、下靜脈回流到門靜脈。
結腸的生理功能
結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并作為食物殘渣(糞便)的暫時貯存所。
右半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無機鹽和氣體,不能吸收蛋白質和脂肪;
左半結腸僅能吸收少量的水分和無機鹽。
結腸具有選擇性再吸收作用。
若尿液與結腸粘膜長時間接觸,尿液中的氯離子、氫離子和銨離子可被吸收,而產生高血氯性酸中毒和低血鉀癥。
結腸內含有大量的細菌,如大腸桿菌、乳酸桿菌、腐敗桿菌和各種球菌等。
上述細菌可以分解食物殘渣,產生許多可被吸收利用的物質,如醋酸、丁酸、維生素K和維生素B族等。
當輸尿管與結腸吻合后,這些細菌可引起尿路逆行感染,導致腎盂腎炎和腎功能損害。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echang_10201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