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核磁共振技術】
拼音
hécígòngzhènjìshù
英文參考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
概述核磁共振技術可以直接研究溶液和活細胞中相對分子質量較小(20,000道爾頓以下)的蛋白質、核酸以及其它分子的結構,而不損傷細胞。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有自旋運動,在恒定的磁場中,自旋的原子核將繞外加磁場作回旋轉動,叫進動(precession)。
進動有一定的頻率,它與所加磁場的強度成正比。
如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個固定頻率的電磁波,并調節外加磁場的強度,使進動頻率與電磁波頻率相同。
這時原子核進動與電磁波產生共振,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時,原子核吸收電磁波的能量,記錄下的吸收曲線就是核磁共振譜(NMR-spectrum)。
由于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學環境不同,將會有不同的共振頻率,產生不同的共振譜。
記錄這種波譜即可判斷該原子在分子中所處的位置及相對數目,用以進行定量分析及分子量的測定,并對有機化合物進行結構分析。
引用:http://big5.wiki8.com/hecigongzhenjishu_10841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