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針灸集成】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6
標題: 【針灸集成】

針灸集成


書名 針灸集成
 

作者 廖潤鴻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分類 針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9%9B%86%E6%88%90/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7


醫用針灸由來久矣。


嘗見痼疾沉、藥力所不能愈者。


得針灸。


而奏效獨奇自穴道難明業醫者。


憚究遂藉口泄氣極力詆訶俾患者。


視為畏途致令內經素問心法終於就湮可慨也。


今歲夏偶遇明師。


以針灸集成相示因取。


而讀之乎。


漸覺豁然有得竊。


以為下手用功處。


在熟穴法熟極則巧自生。


而余性健忘深慮旋得旋失因將原書考正穴法韻。


以五言用當記誦並遵御纂醫宗金鑒參互考究正其訛舛且近取諸身時嘗尋。


按至忘寢食更覺胸有把握益信古人救世深心金針度盡特患不甚研求耳余自維留京五載年已四十文章無靈終不能進蓬瀛一步雖平日於天交算學地學。


以及卜筮壬遁星命諸學時深探討究無補於斯世獨得。


此一端可。


以衛生並可。


以濟人殆所謂思之乎。


思之乎。


鬼神通之乎。


者。


耶歌既成將銅人圖。


按法縮繪小幅。


以便案頭搜討坊友、饒君松圃謂是可益初學樂為梓行附諸針灸集成之乎。


後因記其爰起。


如此 同治十三年甲戌冬十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7

卷一

 

制九針法


內經日虛實之乎。


要九針最妙者。


為其各有所宜也。


注云:熱。


在頭身宜、針分肉氣滿宜圓針脈氣虛針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鈹針謂陰陽去暴痹宜圓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乎。


間者。


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乎。


間者。


宜大針。


此之乎。


謂各有所宜也。


針形有九敘之乎。


於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8

一曰:針


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瀉陽氣(靈樞)


乎。


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主熱。


在頭分(易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8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3 編輯

二曰:圓針


長一寸六分針。


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


以瀉分氣(靈樞)


鋒。


如卵形肉分氣病宜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9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3 編輯

三曰:針


長三寸半鋒。


如黍粟之乎。


銳主。


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易老)


脈氣虛少者。


宜。


此(易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9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3 編輯

四曰:鋒針


長一寸六分刃三隅。


以發痼疾(易老)


瀉熱出血發泄痼疾(易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9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3 編輯

五曰:鈹針


長四寸廣二分半末。


如劍鋒。


以取大膿(易老)


一名破針用。


以破癰腫出膿血(易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39

六曰:圓利針


長一寸六分大。


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易老)


乎。


尖。


如毫且圓利調陰陽去暴氣(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0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4 編輯

七曰:毫針


長三寸六分尖。


如蚊虻喙靜。


以徐往微。


以久留。


以取痛痹(易老)


尖。


如蚊虻喙調經絡去痛痹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0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4 編輯

八曰:長針


長七寸鋒利身薄可。


以取遠痹(易老) 乎。


鋒利故取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乎。


間者。


(易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0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4 編輯

九曰:大針


長四寸尖。


如挺其鋒微圓。


以瀉機關之乎。


木(易老) 乎。


一名淬針取風虛舍於骨解皮膚之乎。


間者。


(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1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4 編輯

煉針法


取久用馬銜鐵作針最妙(精要) 乎。


煮針取烏頭巴豆肉各一兩麻黃五錢木鱉子肉十個烏梅五個上將針藥同入銀石器內水煮一日出洗之乎。


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


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


以皂角水洗之乎。


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菘子油塗之乎。


常近人氣為妙(得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1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5 編輯

四時針法


春氣。


在經脈夏氣。


在孫絡長夏氣。


在肌肉秋氣。


在皮膚冬氣。


在骨髓中是故邪氣者。


常隨四時之乎。


氣血。


而入客也。


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則亂氣不生反之乎。


則生亂氣相淫並焉。


(內經) 乎。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乎。


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則邪從之乎。


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內經) 乎。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


蓋春夏陽氣。


在上人氣。 亦。


在上故當淺刺之乎。


秋冬陽氣。


在下人氣。 亦。


在下故當深取之乎。 也。


(難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1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5 編輯

針刺淺深法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乎。


足太陽刺深五分留七呼乎。


足少陽刺深四分留五呼乎。


足太陰刺深三分留深二分留三呼乎。


足厥陰刺深一分留二呼乎。


手之乎。


陰陽其受氣之乎。


道近其氣之乎。


求疾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乎。


(靈樞) 乎。


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


而灸宜少。


凡下體及肉濃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1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5 編輯

火針法


性畏艾灸者。


當用火針。


以針置火中令熱刺之乎。


即火針也。


(資生) 乎。


凡諸穴忌灸之乎。 處。


以針置火中命熱繆刺之乎。


即效乃知火不負人之乎。


說(資生) 乎。


內經有燔針法即火針也。


(內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2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6 編輯

點穴法



凡點穴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無令拳縮坐點無令俯仰立點無令傾側孔穴不正則徒燒其肌肉虛忍痛楚無益於事(千金) 乎。


凡點穴坐點則坐灸立點則立灸臥點則臥灸坐立皆宜端直若一動則不得真穴(入門) 乎。


古者。


用繩度量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


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


亦有用蠟紙條量者。


但薄篾易折蠟紙。


亦黏手惟取稻稈心量卻易尤勝於用紙之乎。


伸縮也。


(資生) 乎。


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準。


而折之乎。


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乎。


中及。


以手。


按之乎。


病者。


快然。


如此子細安詳用心者。


乃得真穴耳(千金) 乎。


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之乎。


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果當其處不問孔穴下手即得便快即云:阿是灸刺皆驗入門云:天應穴是也。


(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2

量分寸法


取病患男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應取穴及作炷分寸並依。


此法(局方)


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2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6 編輯


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是謂同身寸療病多愈今。


以為準的銅人曰:取中指內文為一寸內經曰:同身寸是也。


(資生) 乎。


竇漢卿同身寸法。


以中指大指相屈。


如環取內側交兩角為一寸乎。


取中指內側為同身寸者。


大法也。


若取頭部膺、部背部腹部同身寸外。


又各有活法不可執一也。


(綱目) 乎。


手足部並用同身寸取之乎。


(神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3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6 編輯

頭部寸


前發際至後發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乎。


前發際不明者。


取眉心上行三寸後發際不明者。


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發際不明者。


共折作一尺八寸(神應) 乎。


頭部橫寸。


以眼內、角至外、角為一寸並同。


此法乎。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神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3

膺、部寸


兩乳橫折作八寸並用。


此法取之乎。


自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字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神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3

背部寸


大椎穴下至尾、骨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乎。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乎。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前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乎。


下七椎每一寸二分六厘乎。


背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乎。


背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神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4

腹部寸


自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心蔽骨者。


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乎。


臍中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取之乎。


乎。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乳間八寸法取之乎。


(神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4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7 編輯

人身尺寸


人有長七尺五寸者。


發。


以下至頤一尺乎。


結喉至、(鳩尾骨也。


一尺三寸乎。


至天樞八寸(穴名)


至橫骨六寸半乎。


橫骨至內輔上廉一尺八寸乎。


內輔上廉至下廉三寸半乎。


內輔下廉至內踝一尺三寸乎。


內踝至地三寸乎。


又膝、至跗屬一尺六寸乎。


跗屬至地三寸乎。


又肩至肘一尺七寸乎。


肘至腕一尺二寸半乎。


腕至中指本節四寸乎。


本節至末四寸半(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4

一夫法



凡量一夫之乎。


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下節橫過為一夫也。


(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5

制艾法


艾葉主灸者。


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葉曝乾。


以覆道者。


為佳經陳久方可用(入門)


端午日日未出時於艾中。


以意求其似人者。


輒采之乎。


以灸殊有效。


又云:三月三日艾用灸極妙(類聚)


乎。


取陳久黃艾葉不。


以多少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熟。


以細節隔去青滓再搗再節直至柔細黃熟為度用之乎。


(局方)


乎。


艾熟搗去青取白入硫黃揉之乎。


用尤妙(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5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7 編輯

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廣三分長。


亦三分若減。


此則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


亦不能除病強壯人。


亦可稍增令大小兒則可。


如小麥大。


或。 如雀糞大(局方) 乎。


艾炷依小竹箸頭作之乎。


其病脈粗細狀。


如巨線但令當脈灸之乎。


艾炷雖小。


亦能愈疾。


如腹內疝瘕、癖氣塊伏梁等疾惟須大艾炷也。


(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5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7 編輯

取火法


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松桑棗柏竹枳榆橘今則不用木火只。


以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


以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乎。


又火珠耀日。


以艾承之乎。


遂得火出。


此火灸病為良次有火照耀日。


以艾引之乎。


便得火出。


此火。


亦可火照即火鏡也。


(局方) 乎。


凡取火者。


宜敲石取火今人。


以鐵鈍刀擊石先。


以紙灰為火丸。


在下承之乎。


亦得火可用(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5

下火灸時法



凡下火灸時皆。


以日正午。


以後乃可下火灸之乎。


之乎。


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眩不得針灸慎之乎。


慎之乎。


其大法。


如此卒急者。


不可用。


此例也。


若遇陰雨風雪暫時且停候待晴明乃可灸之乎。


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冷硬物及思慮愁憂嗔怒呼乎。


罵喪葬嘆息一切不祥忌之乎。


大吉(千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6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8 編輯

灸法


治病大法冬宜溫及灸(仲景) 乎。


凡病藥之乎。


不及針之乎。


不到必須灸之乎。


(入門) 乎。


靈樞曰:陷下則灸之乎。


東垣云:陷下者。


皮毛不任風寒知陽氣下陷也。 乎。


又曰:陷下則徒灸之乎。


徒灸謂不針只灸也。


(綱目)


經云:陷下則灸之乎。


者。 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


而已陽。


在外。


在上陰。


在內。


在下今言陷下者。


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乎。


中是陰反居其上。


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


在外者。


則灸之乎。


內經云:北方之乎。


人宜灸、為冬寒太旺伏陽。


在內皆宜灸之乎。


(東垣) 乎。


虛者。


灸之乎。


使火氣。


以助元陽也。


實者。


灸之乎。


使實邪隨火氣。


而發散也。


寒者。


灸之乎。


使其氣之乎。


復溫也。


熱者。


灸之乎。


引鬱熱之乎。


氣外發火就燥之乎。


義也。


(入門) 乎。


頭面諸陽之乎。


會胸膈二火之乎。


地不宜多灸背腹雖云:多灸陰虛有火者。


不宜惟四肢穴最妙(入門) 乎。


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


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


而漸下乃先上後下也。


(千金)


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明堂) 乎。


灸則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6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8 編輯

壯數多少法


著艾一炷。


如人丁壯之乎。


力故謂之乎。


壯乎。


凡頭頂止於七壯至七七壯。


而止乎。


鳩尾巨闕雖是胸腹穴灸不過四七壯若灸多令人永無心力。


如頭上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若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


而無力既失精神。


又加細瘦即令人短壽(資生) 乎。


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資生) 乎。


凡小兒七日。


以上周年。


以下不過七壯炷。


如雀屎(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6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9 編輯

發灸瘡法



凡著灸療病雖然數足若不得瘡發膿出其疾不愈。


如灸瘡不發取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乎。


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局方)


又取赤皮蔥三五莖去其青於、灰火中煨熟拍破熱熨灸瘡十余遍三日自發膿出即愈(局方) 乎。


凡著艾灸得灸瘡發所患即瘥不得瘡發其疾不愈灸後過數三日不發可於瘡上再灸兩三壯即發(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7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19 編輯

療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溫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若灸瘡退痂後取東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湯溫洗灸瘡能護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


加胡荽煎洗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立有神效(局方) 乎。


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貓兒腹下毛更佳(資生) 乎。


灸瘡不瘥牛屎燒熱灰敷之乎。 乎。


曰:茅香花搗敷之乎。 乎。


楸葉。


或根皮搗為末敷之乎。


(本草) 乎。


灸瘡久不合黃連甘草節白芷黃丹香油同煎膏貼之乎。


(丹心) 乎。


灸瘡腫痛取薤白切與豬脂及苦酒浸經宿微火煎去滓敷之乎。 乎。


伏龍肝煎水令熱淋漬之乎。


(本草) 乎。


灸瘡出血不止藍青布燒灰敷之乎。


鱧腸草搗敷之乎。


百草霜蚌粉為末干糝(本草) 乎。


灸瘡久不瘥宜用內托黃、丸止痛生肌散(諸方)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7

內托黃、丸


治針灸傷經絡流膿不止久不瘥黃、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兩上為末。


以綠豆粉四兩薑汁煮糊和丸梧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得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8

止痛生肌散


治同上牡蠣粉五錢寒木石、滑石各二錢上為末先。


以藥水洗後摻之乎。


(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8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20 編輯

調養法



凡灸預卻熱物服滋腎藥及灸選其要穴不可太過恐氣血難當灸氣海及煉臍不可臥灸素火盛單灸氣海。


亦必灸三裡瀉火灸後未發不宜熱藥已發不宜涼藥常須調護脾胃俟其自發不必外用藥物發時。


或作寒熱。


亦不可妄服藥餌落痂後用竹膜紙貼三五日次。


以麻油米粉煎膏貼之乎。


膿多者。


一日一易膿少者。


兩日一易使膿出多。


而疾除也。


務宜樽節飲食戒生冷油膩魚蝦筍蕨量食牛肉少雞長肉時方可量用豬肚老鴨之乎。


類謹避四氣七情六欲(入門) 乎。


灸後忌食豬魚酒面動風生冷等物雞肉最毒。


而房勞尤甚也。 乎。


亦忌飲水及將水濯手足(資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1:49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1-6 22:20 編輯

針灸不可並施


內經言針。


而不灸灸。


而不針庸醫針。


而復灸灸。


而復針後之乎。


醫者。


不明軒岐之乎。


道針。


而復灸灸。


而復有之乎。


殊不知書中所言某穴。


在某處。


或針幾分。


或灸幾壯。


此言若用針當用幾分若用灸當用幾壯謂其穴灸者。


不可復針針者。


不可復灸矣。


今之乎。


醫者。


凡灸必先灸三壯乃用針復灸數壯謂之乎。


透火艾之乎。


說是不識書中軒岐之乎。


旨也。


(神應) 乎。


昔宏綱先生嘗言惟腹上用針隨灸數壯。


以固其穴他處忌之乎。


云:此。


亦醫家權變之乎。


說也。


(神應) 乎。


問針經云:(即靈樞經也。


針幾分灸幾壯針訖。


而後灸何也。


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


而不灸若灸。


而不針(綱目) 乎。


灸。


而勿針針。


而勿灸針經為。


此常丁寧庸醫針灸一齊用徒施患者。


炮烙刑(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06

不耐針灸


帝問曰:針石火、之乎。


痛何。


如少俞曰:人之乎。


骨強筋弱肉緩皮膚濃者。


耐痛帝曰:其耐火、者。


何。


以知之乎。


少俞曰:加。


以黑色。


而美骨者。


耐火、帝曰:其不耐針石之乎。


痛者。


何。


以知之乎。


少俞日堅肉薄皮者。


不耐針石之乎。


痛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8

針灸不可並施


內經言針。


而不灸灸。


而不針庸醫針。


而復灸灸。


而復針後之乎。


醫者。


不明軒岐之乎。


道針。


而復灸灸。


而復有之乎。


殊不知書中所言某穴。


在某處。


或針幾分。


或灸幾壯。


此言若用針當用幾分若用灸當用幾壯謂其穴灸者。


不可復針針者。


不可復灸矣。


今之乎。


醫者。


凡灸必先灸三壯乃用針復灸數壯謂之乎。


透火艾之乎。


說是不識書中軒岐之乎。


旨也。


(神應)


昔宏綱先生嘗言惟腹上用針隨灸數壯。


以固其穴他處忌之乎。


云:此。


亦醫家權變之乎。


說也。


(神應)


問針經云:(即靈樞經也。


針幾分灸幾壯針訖。


而後灸何也。


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


而不灸若灸。


而不針(綱目)


灸。


而勿針針。


而勿灸針經為。


此常丁寧庸醫針灸一齊用徒施患者。


炮烙刑(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8

不耐針灸


帝問曰:針石火、之乎。


痛何。


如少俞曰:人之乎。


骨強筋弱肉緩皮膚濃者。


耐痛帝曰:其耐火、者。


何。


以知之乎。


少俞曰:加。


以黑色。


而美骨者。


耐火、帝曰:其不耐針石之乎。


痛者。


何。


以知之乎。


少俞日堅肉薄皮者。


不耐針石之乎。


痛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8

用針須合天時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


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


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


以因天時。


而調血氣也。


是。


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


而調之乎。


故日月生。


而瀉是謂臟虛月滿。


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日重實月廓空。


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別沉。


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內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8

針補瀉法


必先度其形之乎。


肥瘦。


以調其氣之乎。


虛實實則瀉之乎。


虛則補之乎。


必先去血脈。


而後調之乎。


無問其病。


以平為期(內經)


補虛者。


必先捫。


而循之乎。


切。


而散之乎。


推。


而。


按之乎。


彈。


而怒之乎。


抓。


而下之乎。


通。


而取之乎。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呼乎。


盡納針靜。


而久留。


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


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命曰:補乎。


瀉實者。


吸則納針無令氣忤靜。


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


以得氣為故候呼乎。


引針呼乎。


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內經)


知為針者。


信其左不知為針者。


信其右當刺之乎。


時必先。


以左手厭。


按其所針榮、之乎。


處彈。


而怒之乎。


抓。


而下之乎。


其氣之乎。


來。


如動脈之乎。


狀順針。


而刺之乎。


得氣因推。


而納之乎。


是謂補動。


而伸之乎。


是謂瀉(難經)


補者。


隨經脈推。


而納之乎。


左手閉針孔徐出針。


而疾。


按之乎。


瀉者。


迎經脈動。


而伸之乎。


左手閉針孔疾出針。


而徐。


按之乎。


髓。


而濟之乎。


是謂補迎。


而奪之乎。


是謂瀉(難經)


刺虛者。


須其實刺實者。


須其虛解云:刺實須其虛者。


為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


為針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注云:要。


以氣至。


而有效也。


(內經)


候氣有二一曰:邪氣二曰:穀氣邪氣來也。


緊。


而疾穀氣來也。


徐。


而和緊。


而疾者。


補。


而未實瀉。


而未虛也。


徐。


而和者。


補。


而已實(已當作易)


瀉。


而已虛也。


脈實者。


深刺之乎。


以泄其氣脈虛者。


淺刺之乎。


使精氣無得出。


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也。


(靈樞)


左手重。


而切。


按欲令氣散右手輕。


而徐入不痛之乎。


因也。


(綱目)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9

用針宜審順逆


帝曰:形氣之乎。


逆順奈何岐伯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


急瀉之乎。


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乎。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


此陰陽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乎。


刺之乎。


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


絕滅壯者。


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


瀉之乎。


不足者。


補之乎。


此之乎。


謂也。


(靈樞)


刺不知逆順其邪相搏滿。


而補之乎。


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虛。


而瀉之乎。


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HT、僻皮膚薄著毛腠夭焦子之乎。


死期故曰:用針之乎。


要。


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氣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9

五奪勿用針瀉


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脫是一奪也。


大失血之乎。


後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乎。


後是三奪也。


大泄之乎。


後是四奪也。


新產下血之乎。


後五奪也。


皆不可針瀉(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9

針法有瀉無補


針刺雖有補瀉之乎。


法予恐但有瀉。


而無補焉。


經謂瀉者。


迎。


而奪之乎。


以針迎其經脈之乎。


來氣。


而出之乎。


固可。


以瀉實也。


謂補者。


隨。


而濟之乎。


以針隨其經脈之乎。


去氣。


而留之乎。


未必能補虛也。


不然內經何。


以曰:無刺、之乎。


熱無刺渾渾之乎。


脈無刺漉漉之乎。


汗無刺大勞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驚人。


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


此陰陽皆不足不可刺刺之乎。


則重竭其氣老者。


絕滅壯者。


不復矣。


若。


此等語皆有瀉無補之乎。


謂也。


凡虛損危病久病俱不宜用針(入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29

灸補瀉法


灸法有補瀉火若補火艾滅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乎。


用口吹之乎。


風主散故也。


(丹心)


以火補者。


毋吹其火其火須自滅也。


火瀉者。


疾吹其火傳至艾須其火滅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30

針灸禁忌



凡針刺之乎。


禁乎。


新內勿刺已刺勿內乎。


已刺勿醉已醉勿刺乎。


新怒勿刺已刺勿怒乎。


新勞勿刺已刺勿勞乎。


已飽勿刺已刺勿飽乎。


已飢勿刺已刺勿飢乎。


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乎。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乎。


乘車來者。


臥。


而休之乎。


如食頃乃刺之乎。


出行來者。


坐。


而休之乎。


如行十裡久乃刺之乎。


(靈樞)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內經)


微數之乎。


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應。


以汗解用火灸之乎。


則邪無從出因火。


而盛從腰。


以下必重。


而痹名曰:火逆乎。


脈浮熱甚。


而反灸之乎。


此為實實虛虛因火。


而動必咽燥吐唾血(仲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2:50

針要得術


五臟之乎。


有疾也。


譬猶刺也。


猶污也。


猶結也。


猶閉也。


善用針者。


取其疾也。


猶拔刺也。


猶雪污也。


猶解結也。


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術也。


(靈樞)


寒與熱爭能合。


而調之乎。


虛與實鄰知決。


而通之乎。


左右不調犯。


而行之乎。


上氣不足推。


而揚之乎。


下氣不足積。


而從之乎。


陰陽皆虛火自當之乎。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5

針有上工中工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


何謂也。


曰: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乎。


病則知肝當傳之乎。


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肝之乎。


邪也。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見肝之乎。


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難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5

針入著肉


帝曰:針入。


而肉著者。


何也。


岐伯曰: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5

針灸法


內經曰:無刺大勞無刺大飢無刺大飽無刺大醉無刺大驚無刺大怒人。


又曰:形氣不足者。


久病虛損者。


針刺則重竭其氣。


又曰:針入。


如芒氣出。


如車軸是謂針之乎。


有瀉無補也。


凡灸平朝及午後則穀氣虛乏須施於日午大概脈絡有若細線。


以竹箸頭作炷但令當脈灸之乎。


亦能愈疾是。


以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故七壯至七七壯。


而止不得過隨年數臍下久冷疝瘕氣塊伏梁積氣之乎。


證則宜艾炷大故曰:腹背宜灸五百壯。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乎。


穴灸不過七七壯。


而止若大炷多灸則令人永無心力頭頂穴多灸則失精神臂腳穴多灸則血脈枯渴四肢細瘦無力。


又失精神蓋穴有淺深淺穴多灸則必傷筋力故不過三壯五壯七壯。


而止可不慎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6

禁忌


生冷雞豬酒面房勞炙爆等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6

灸後治法


灸瘡無汗則未易發膿用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因用鹽湯和麥末。


如泥形。


如濃棋子著布上敷貼灸瘡若干更用鹽湯水潤其布上即膿俗名灸花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6

灸後有熱


取柳奇生煎服服瘥灸瘡久未合痛甚者。


(用人糞燒灰細研作末先。


以鹽湯洗瘡後糝當處即愈。


又黃土細節和鹽湯水。


如泥濃貼當處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6

禁針穴


神庭、腦戶、囟會、玉枕、絡卻、承靈顱息、角孫、承泣、神道、靈台、云:門肩井、膻中、缺盆、上關、鳩尾、五裡青靈、合谷、神闕、橫骨、氣衝、箕門承筋、水分、會陰、石門、人迎、乳中然谷、伏兔、三陰交、三陽絡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7

禁灸穴


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攢竹、睛明、素、禾、迎香、顴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腋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衝少商、魚際、經渠、陽關、脊中、隱白漏谷、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心俞、承泣、承扶脈、耳門、石門、腦戶、絲竹空、地五會白環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7

別穴


雖不出銅人經。


而散載諸方故謂之乎。


別穴神聰四穴。


在百會前後左右各去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三分)


當陽二穴。


在直目上入發際一寸血絡主風眩不識人鼻塞症針(三分)


太陽二穴。


在兩額角眉後青絡治偏頭風針(出血)


明堂一穴。


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主頭風鼻塞多涕上星穴是眉沖二穴。


在目外、上銳發動脈主五癇頭痛鼻塞針(二分)


鼻準─穴。


在鼻柱尖主鼻上酒、針(出血)


耳尖二穴。


在耳尖卷耳取之乎。


治目生白膜灸(七壯不宜多灸)


聚泉一穴。


在舌。


以舌退場門外使直有縫陷中治哮喘咳嗽久不愈用生薑切薄片搭舌上中灸七壯不宜多灸乎。


熱喘用雄黃末少許和艾炷灸乎。


冷喘用款冬花末少許和艾炷灸灸畢即用生薑茶清微呷下若舌胎舌強少刺出血海泉一穴。


在舌下中央脈上治消渴阿是穴謂當處也。


又名天應穴也。


崇骨一穴。


在大椎上第一小椎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7

別穴


百勞二穴。


在大椎向發際二寸點記將其二寸中折墨記橫布於先點上左右兩端盡處是治瘰灸七壯神效精宮二穴。


在第十四椎下各開三寸半治夢遺灸(七壯神效)


胛縫二穴。


在肩胛端腋縫尖主治肩背痛連胛針(三分)


環岡二穴。


在小腸俞下二寸橫紋間治大便不通灸(七壯)


腰眼二穴令病患解去衣服直身正立於腰上脊骨兩旁有微陷處是謂腰眼穴也。


先計癸亥日前一日預點至夜半子時交為癸亥日期便使病患伏床著面。


而臥。


以小艾炷灸七壯九壯至十一壯瘵蟲吐出。


或瀉下則焚蟲即安。


此法之乎。


名遇仙灸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7

別穴


治瘵之乎。


捷法也。


下腰一穴。


在八、正中央脊骨上名曰:三宗治泄痢下膿血灸(五十壯)


回氣一穴。


在脊窮骨上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


囊底一穴。


在陰囊下十字紋主治腎臟風瘡及小腸疝氣一切腎病灸(七壯)


闌門二穴。


在玉莖旁各二寸治疝氣衝心欲絕針(二分半)


灸(二七壯)


腸繞二穴。


在挾玉泉相去各二寸主大便閉塞灸(以年為壯)


肩柱二穴。


在肩端起骨尖主治瘰、及手不舉灸(七壯)


肘尖二穴。


在屈肘骨尖治瘰。


又治腸癰灸則膿下肛門灸(百壯)


龍玄二穴。


在列缺之乎。


後青絡中治下牙痛一云:在側腕上交叉脈灸(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8

別穴


呂細二穴。


在足內踝尖主治上牙痛灸(二七壯)


中泉二穴。


在手脘陽谿陽池之乎。


中兩筋間陷中治心痛腹中諸氣塊灸(七壯)


三白四穴。


在掌後橫紋上四寸手厥陰脈也。


兩脈相並。


而一穴。


在兩筋中。


又一穴。


在大筋外主痔漏下血癢針(三分瀉兩吸)


灸(三壯)


中魁二穴。


在中指第二節尖上主五噎吞酸嘔吐灸五壯吹火自滅五虎四穴。


在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尖屈拳取之乎。


治五指拘攣灸(五壯)


大都二穴。


在手大指次指間虎口赤白肉際屈掌取之乎。


主治頭風及牙疼痛針(一分)


灸(七壯)


上都二穴。


在食指中指本節岐骨間治手臂紅腫針(一分)


灸(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8

別穴


中都二穴。


在手中指無名指之乎。


間本節前岐骨間治手臂紅腫針(一分)


灸(三分)


下都二穴。


在手小指無名指之乎。


間本節前岐骨間針(一分)


灸(三壯乎。


以上四穴一名八邪。


又名八關治大熱眼痛睛欲出針出血立止)


四縫左右十六穴。


在手四指內中節橫紋紫脈是針(出血)


十宣十穴。


在手十指頭端去爪甲一分治乳蛾針(一分)


大空骨二穴。


在手大指第二節尖上治眼爛風眩灸(七壯。


以口吹火滅)


小空骨二穴。


在手小指本節尖治眼爛風眩灸(九壯。


以口吹火滅)


旁廷二穴。


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相直乳後二寸陷中名注市舉臂取之乎。


主卒中惡飛尸遁疰胸脅肢滿針(五分)


灸(五十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8

別穴


通關二穴。


在中腕穴旁各五分主五噎乎。


左捻能進飲食乎。


右捻能和脾胃乎。


此穴一針有四效乎。


下針良久後覺脾磨食。


又覺針動為一效乎。


次覺針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乎。


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乎。


四覺氣流腰間為四效針(八分)


直骨二穴。


在乳下大約紋離一指頭看其低陷處與乳直對不偏者。


是乎。


婦人。


按乳頭直向下乳頭所到處正穴也。


慎勿差誤主積年咳嗽艾炷。


如小豆大男左女右灸三壯乎。


如不愈者。


不可治陰都二穴。


在臍下一寸五分兩旁相去各三寸針(五分)


氣門二穴。


在關元旁三寸主治婦人崩漏針(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8

別穴


胞門一穴。


在關元左旁二寸治婦人無子灸(五十壯)


子戶一穴。


在關元右旁二寸治婦人無子灸(五十壯)


子宮二穴。


在中極兩旁各五分鶴頂二穴。


在膝蓋骨尖上主治兩足癱瘓無力灸(七壯)


膝眼二穴一名百蟲窠。


又名血。


在膝蓋下兩旁陷中主治腎臟風瘡及膝臏酸痛針(五分留三呼乎。


灸(禁一云:二七壯)


風市二穴使病患正立。


以兩手自然垂下當第三指之乎。


端是穴主治中風證灸(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9

別穴


營沖二穴一名營池。


在足內踝前後兩邊池中脈主赤白帶下小便不通針(三分)


灸(三十壯)


漏陰二穴。


在足內踝下五分有脈微微動主治赤白帶下針(一分)


灸(三十壯)


交儀二穴。


在足內踝上五寸主婦人漏下赤白灸(三十壯)


陰陽二穴。


在足大拇指下屈裡紋頭白肉際主婦人赤白帶下灸(二七壯)


陰獨二穴一名八風。


又名八邪。


在足四指間主治婦人月經不調須待經定為度。


又治足背上紅腫針(三分)


灸(五壯)


足內踝尖二穴。


在足內踝尖治下牙疼。


又治足內廉轉筋灸(七壯)


足外踝尖二穴。


在足外踝尖治腳外轉筋。


又治寒熱香港腳針(出血)


灸(七壯)


獨陰二穴。


在足大指次指內中節橫紋當中主胸腹痛及疝痛欲死男左女右灸(五壯神妙)


內太衝二穴。


在足太衝穴對內旁隔大筋陷中舉足取之乎。


主治疝氣上衝呼乎。


吸不通針(一分)


灸(三壯極妙)


甲根四穴。


在足大拇指端爪甲角隱皮爪根左右廉內甲之乎。


隙治疝針(一分)


灸(三壯極妙)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9

募穴


肺募(中府)


心募(巨闕)


胃募(中脘)


肝募(期門)


膽募(日月)


脾募(章門)


腎募(京門)


大腸募(天樞)


小腸募(關元)


三焦、包絡、膀胱。


此三經無募矣。


五臟六腑之乎。


病(必取門穴海穴俞穴募穴。


而治之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29

原穴


膽原(丘墟)


肝原(大衝)


小腸原(腕骨)


心原(神門)


胃原(衝陽)


脾原(太白)


大腸原(合谷)


肺原(太淵)


膀胱原(京骨)


腎原(太谿)


三焦原(陽池)


包絡原(大陵)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0

會穴


血會(膈俞)


氣會(膻中)


脈會(太淵)


筋會(陽陵)


骨會(大杼)


髓會(絕骨)


臟會(章門)


腑會(中脘)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0

訛穴


少商二穴銅曰: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


如韭葉所謂韭葉有大小。


而俗取爪甲距肉。


如絲。


而不察爪甲角距肉三分許與第一節橫紋頭相直手足指端悉皆仿。


此合谷二穴銅曰: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


而俗抑度陽明經之乎。


所屬妄從食指偏取陷中不察岐骨間陷中神門二穴銅曰: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而俗不分陰陽經之乎。


屬抑從表腕銳骨端陷中幾至橫犯太陽少陽經正所謂毫厘之乎。


差千裡之乎。


謬肩井二穴銅曰: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以三指。


按取之乎。


當中指下陷者。


是俗不察自肩上橫大骨端。


按三指巧尋膊上叉骨間陷中絕骨二穴銅曰:在足外踝上三寸必。


以絕壟處為穴。


而俗徒取絕壟骨上不察脈行於絕壟向前骨肉之乎。


隙三裡二穴銅曰:在膝蓋下三寸、骨外廉兩筋間陷中乎。


拔揮云:膝蓋下三寸、外廉自骨邊橫量一寸該的兩筋間陷中。


以手。


按兩筋間則足跗上大衝脈不動是可驗矣。



而穀徒取、外廉陷中不察其。


在兩筋間陷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0

五臟總屬證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汗者。


心之乎。


主。


在內為血。


在外為汗濕熱相撲。


而為汗諸風掉眩皆屬肝發者。


肝之乎。


華血者。


肝之乎。


液筋者。


血之乎。


余爪者。


骨之乎。


余諸濕腫滿皆屬脾諸咳氣喘皆屬肺諸筋骨痛皆屬腎骨者。


腎之乎。


精齒者。


骨之乎。


余諸節皆屬膽五心謂手足掌及心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0

一身所屬臟腑經


頭屬督脈膀胱經膽經胃經顙屬督脈肝經膀胱經目屬肝經乎。


白睛屬肺瞳人屬腎大小、屬心上下胞脾胃黑睛屬肝黑白間脾內、屬膀胱及大腸外、屬膽經及小腸面屬心與大腸及胃經耳屬胃與小腸三焦經鼻屬肺與督脈口屬脾臟齒屬腎臟乎。


上齦及唇屬胃下齦及唇屬大腸上、屬胃舌屬心腎脾經喉嚨屬胃腎心經胸屬上焦肺心心包任脈腹屬中焦脾肝腎經任脈小腹下焦肝腎經脅屬肝經膽經背屬膀胱督脈肩屬大腸小腸三焦經腰屬腎與肝臟四肢屬脾胃肌肉屬主脾皮毛屬主肺聲音主肺九竅屬心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1

五臟六腑屬病


五臟病各治五臟肺屬病肺脹滿。


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


而瞀是謂臂厥證也。


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


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


而息尿色變遺矢無度大腸屬齒痛、腫是主津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手大指次指不用陽氣盛陰氣不足則當脈所過者。


熱腫陰氣盛陽不足則為寒栗也。


胃屬病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惡人與火聞木音則驚惕心動欲獨閉戶牖。


而處甚則登高。


而歌棄衣。


而走腹脹溫瘧汗出鼽衄口、頸腫喉痹大腹水腫氣盛則身。


以前皆熱膝臏腫痛消穀善飢尿色黃氣不足則身。


以前皆寒脹滿足中指不用謂、厥是主血脾屬病舌本強痛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通後與氣則快然。


如衰身體皆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痛寒瘧溏瘕泄水黃膽不能臥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心屬病嗌干心痛渴。


而欲飲目黃脅痛謂臂厥證也。


臂內後廉痛掌中熱小腸屬嗌痛頷腫不能回顧肩似拔、似折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肘外痛手小指不用膀胱屬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能曲。


如結。


如裂謂踝厥證也。


主筋痔瘧狂癲疾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足小指不用腎屬病飢不欲食面黑。


如炭色咳唾有血喉鳴。


而喘坐。


而欲起目KT、KT。


如無所見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1

五臟六腑屬病


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乎。


是謂骨厥證也。


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


而痛心包絡肘擘攣急手掌中熱腋痛胸脅肢滿心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煩心心痛三焦屬耳聾嗌腫喉痹是主氣汗出目銳、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手小指次指不用膽屬病耳中及耳前耳後痛口苦善太息心脅痛面塵無膏澤謂陽厥證也。


偏頭角頷痛目銳、缺盆中皆痛腋下腫痛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外踝前及諸節皆痛足小指次指不用乎。


膽主謀慮。


亦主骨節肝屬病腰痛、疝狐疝小腹腫痛嗌干面塵脫色胸滿嘔逆洞泄癃閉遺尿臟腑十二經脈氣血經絡盡言其處詳載銅人經十二經抄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1

手太陰肺經


多氣少血少商井木也。


在手大指端去爪甲角。


如韭葉針(一分出血)


灸(禁)


魚際滎火也。


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白肉際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禁)


太淵、土也。


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陷中針(二分)


灸(三壯)


經渠經金也。


在寸口陷中動脈應手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傷神)


列缺。


在腕側上一寸半。


以手交叉頭指末筋骨罅中動脈針(三分留三呼乎。


瀉五吸)


灸(七壯)


孔最。


在腕上七寸治熱病汗不出灸三壯即出汗針(三分)


灸(三壯)


尺澤。


在肘中約上動脈中禁針深針(三分)


灸(五壯)


中府。


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針(五分留五呼乎。


灸(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1

手陽明大腸經


多氣多血商陽井金也。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


如韭葉治青盲左取右右取左針(一分留一呼乎。


灸(三壯)


二間滎水也。


在手大指次指內側本節前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三間、木也。


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三壯)


合谷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針(三分留六呼乎。


妊損胎)


灸(三壯)


陽谿經火也。


一名中魁。


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曲池合土也。


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拱胸取之乎。


針(七分先瀉後補)


灸(三壯)


肩。


在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背取之乎。


針(五分)


灸(七壯至七七壯禁多)


迎香。


在挾鼻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2

足陽明胃經


多氣多血厲兌井金也。


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


如韭葉針(一分)


灸(一壯)


內庭滎水也。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陷谷、木也。


在大指次指本節後去內庭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衝陽胃原。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三寸骨間動脈上針(五分)


灸(三壯)


解谿經火也。


在衝陽後一寸五分系鞋帶處針(五分)


灸(三壯)


三裡合土也。


在膝蓋下三寸、外廉兩筋間陷中針(八分)


灸(三壯)


氣衝。


在鼠鼷上橫紋下橫取乳間寸之乎。


二寸許動脈中治陰丸蹇縮針(禁)


灸(七壯至七七壯立愈)


天樞一名長溪魂魄之乎。


舍。


在挾臍旁二寸針(五分留七呼乎。


一云:禁)


灸(百壯)


大迎。


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罅中動脈。


又以口下當兩肩是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頭維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寸半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額角入發際耳前上一寸五分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2

足太陰脾經


多氣少血隱白井木也。


在足大指內側去爪甲角。


如韭葉婦人月事不止愈針(二分)


灸(三壯一云:禁)


大都滎火也。


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太白、土也。


在足內側核骨下大都後一寸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公孫。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商丘經金也。


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三陰交。


在足內踝上除踝骨三寸骨下陷中針(三分孕婦則禁)


灸(三壯)


陰陵泉合水也。


在膝內輔骨下內側陷中曲膝取之乎。


針(五分)


灸(禁)


血海。


在膝臏上內廉二寸白肉際針(五分)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2

手少陰心經


少血多氣少衝井木也。


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


如韭葉針(一分)


灸(三壯)


少府滎火也。


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穴是針(二分)


灸(三壯)


神門、土也。


在掌後銳骨端陷中治五癇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七壯炷。


如小麥)


通裡。


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靈道經金也。


在掌後一寸五分。


或一寸針三分灸三壯少海合水也。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屈肘向頭取之乎。


頭痛禁灸針(三分)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3

手太陽小腸經


多血少氣少澤井金也。


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角。


如韭葉針(一分)


灸(一壯)


前谷榮水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一分)


灸(一壯)


後谿、木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針(一分)


灸(一壯)


腕骨原。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有岐骨罅縫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三壯)


陽谷經火也。


在手外側表腕銳骨下陷中針(二分留二呼乎。


灸(三壯)


小海合土也。


在肘內尖骨筋外自尖端上去五分陷中與心經少海內外相對屈肘取之乎。


針(二分)


灸(三壯)


天窗。


在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針(三分)


灸(三壯)


聽宮。


在耳中珠子前動脈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3

足太陽膀胱經


多血少氣、背部二行三行並從脊骨。


而用至陰井金也。


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


如韭葉針(二分)


灸(三壯)


通谷榮水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二分)


灸(三壯)


束骨、木也。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下白肉際針(三分)


灸(七壯)


申脈。


在足直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針(三分)


昆侖經火也。


在足外踝後跟骨上五分陷中動脈針(三分)


灸(三壯炷。


如小麥大)


委中合土也。


在、中央約紋中動脈針(八分)


灸(三壯)


噫嘻。


在肩膊內廉挾脊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半針(六分留三呼乎。


瀉五吸)


灸(二七壯至百壯)


膏肓俞。


在第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半四肋三間去HT、骨容側指許灸(百壯至五百壯)


上。


在第一空腰踝下挾脊陷中針(三分)


灸(七壯)


次。


在第二空挾脊陷中針(三分)


灸(七壯)


中。


在第三空挾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乎。


灸(三壯)


下。


在第四空挾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乎。


灸(三壯)


大杼。


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五分)


灸(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3

足太陽膀胱經


風門一名熱府。


在第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二分留七呼乎。


灸(五壯)


肺俞。


在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五分留七呼乎。


刺中肺三日卒)


灸(百壯)


心俞。


在第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得氣即瀉)


灸(禁一三灸)


膈俞。


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至百壯)


肝俞。


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六呼乎。


刺中肝五日卒)


灸(七壯)


膽俞。


在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五分)


灸(三壯)


脾俞。


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胃俞。


在第十二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三焦俞。


在第十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腎俞。


在第十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4

足太陽膀胱經


刺中腎則六日卒)


灸(隨年壯)


大腸俞。


在第十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小腸俞。


在第十八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六呼乎。


灸(三壯)


膀胱俞。


在第十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陷中針(三分留六呼乎。


灸(三壯)


曲差。


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發際動脈中針(二分)


灸(三壯)


攢竹。


在眉頭陷中針(一分留三呼乎。


瀉三吸)


灸(禁)


睛明一名淚孔。


在目內、針(一分留三呼乎。


瀉三吸)


灸(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4

足少陰腎經


少血多氣涌泉井木也。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取之乎。


穴。


在宛宛中針(五分)


灸(三壯)


然谷榮火也。


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針(三分禁血)


灸(三壯)


大溪、土也。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照海。


在足內踝下白肉際治陰挺出針(三分)


灸(七壯)


復溜經金也。


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五壯)


陰谷合水也。


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


按之乎。


應手屈膝取之乎。


治男子。


如蠱女子。


如妊之乎。


證針(四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4

手厥陰心包經


多血少氣中衝井木也。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


如韭葉針(一分)


勞宮榮火也。


在手掌中央兩骨間。


以屈無名指著端處是穴針(二分)


灸(三壯)


大陵、土也。


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即是穴針(五分)


灸(三壯)


內關。


在手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五分)


灸(三壯)


間使經金也。


在手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


灸(五壯)


曲澤合水也。


在肘內前廉陷中屈肘橫紋頭是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5

手少陽三焦經


少血多氣關衝井金也。


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


如韭葉治翳膜證針(一分)


灸(一壯)


液門榮水也。


在手小指次指間本節前陷中屈拳取之乎。


針(二分)


灸(三壯)


中渚、木也。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一分)


灸(三壯)


陽池。


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留三呼乎。


灸(三壯)


外關。


在手表腕上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支溝經火也。


在手表腕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二分)


灸(二七壯)


天井合土也。


在肘外大骨後兩筋間肘後一寸陷中屈肘取之乎。


針(三分)


灸(三壯)


翳風。


在耳後陷中。


按之乎。


引耳中針(七分)


灸(七壯)


絲竹空一名目。


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三呼乎。


即瀉)


灸(禁)


耳門。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下陷中針(三分留三呼乎。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5

足少陽膽經


少血多氣竅陰井金也。


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


如韭葉針(一分)


灸(三壯)


俠谿榮水也。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臨泣、木也。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五分陷中針(二分)


灸(三壯)


丘墟。


在足外踝下。


如前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


在足外踝上三寸絕壟前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或七壯)


陽輔經火也。


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上。


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分針(五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陽陵泉合土也。


在膝下一寸外廉尖骨前陷中針(六分久留得氣即瀉)


灸(七壯至七七壯)


環跳。


在髀樞中硯子骨下陷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乎。


針(一十留十呼乎。


灸(五十壯)


京門腎募。


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針(三分留七呼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5

足少陽膽經


灸(三壯)


日月膽募。


在期門下五分針(七分)


灸(五壯)


肩井。


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以三指。


按取之乎。


當中指下陷者。


是針(五分禁深刺)


灸(七壯)


風池。


在腦空後發際陷中去耳根一寸五分針(七分留七呼乎。


灸(七壯)


目窗去臨泣後一寸針(三分)


灸(五壯)


臨泣。


在目直上入發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乎。


得氣即瀉)


本神。


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目上入發際四分針(三分)


灸(七壯)


客主人一名上關。


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針(一分禁深)


灸(七壯)


聽會。


在耳前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取之乎。


針(七分留三呼乎。


得氣即瀉不補)


灸(五壯至七七壯十日後更灸)


瞳子。


在目外、三分陷中針(三分)


灸(三壯)


風市別穴。


在膝上外廉兩筋間正立舒兩手垂下著當中指頭盡處是自膝上五寸也。


針(五分)


灸(七壯)


當陽別穴。


在直目上發際血絡針(出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6

足厥陰肝經


多血少氣大敦井木也。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


如韭葉。


如前三毛中針(六分留六呼乎。


灸(三壯)


行間榮火也。


在足大指外間動脈應手陷中針(六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太衝、土也。


在足大指外間本節後二寸陷中男病診訣死生處也。


針(三分留十呼乎。


灸(三壯)


中封經金也。


在足內踝前一寸伸足取之乎。


筋前陷中是針(四分留七呼乎。


灸(三壯)


曲泉合水也。


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下小筋上陷中屈膝取之乎。


針(六分留十呼乎。


灸(三壯)


章門脾募。


在季肋端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其動脈中用乳間寸針(六分)


灸(七壯至二七壯一云:百壯)


期門肝募。


在乳旁一寸半直下。


又一寸半第二肋間縫中用乳間寸針(四分)


灸(三壯至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6

督脈


起於長強穴終於人中穴素。


在鼻柱之乎。


端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陷中針(四分留五呼乎。


得氣即瀉)


灸(七壯至三七壯)


神庭。


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針(禁)


灸(七壯至三七壯一云:七七壯)


上星。


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刺泄諸陽熱氣針(一分)


灸(七壯不宜多)


百會。


在頂中央旋毛中自前發際五寸後發際七寸也。


針(二分得氣即瀉)


灸(七壯至七七壯不風府一名舌本。


在頂發際二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針(三分)


灸(禁)


啞門。


在頂後入發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乎。


針三分灸禁灸則啞)


大椎。


在小骨下第一椎節下陷中針(五分)


灸(隨年壯)


神道。


在第五椎下間俯。


而取之乎。


治小兒風癇螈、灸(七壯至百壯)


腰俞一名腰戶。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以腹挺地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之乎。


針(八分留三呼乎。


瀉五吸)


灸(七壯至七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7

任脈


起於會陰穴終於承漿穴承漿。


在頤前唇棱下宛宛中針(三分得氣即瀉)


灸(七壯至七七壯)


膻中。


在兩乳間陷中量乳間正中仰臥取之乎。


針(禁)


灸(七壯至七七壯)


鳩尾。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陷中人無蔽骨者。


從岐骨下行一寸至臍共九寸用針(三分)


巨闕心募。


在鳩尾下一寸針(六分留七呼乎。


得氣即瀉)


灸(七壯至七七壯)


中脘胃募。


在臍上四寸足陽明經所過針(八分留七呼乎。


瀉五吸速出針)


灸(三七壯至百壯)


水分。


在臍上一寸治水腫灸良針(八分留三呼乎。


瀉五吸)


灸(七壯至百壯)


神闕一名氣合當臍中是針(禁)


灸(百壯)


陰交。


在臍下一寸治女子月事不調針(八分得氣即瀉)


灸(百壯)


氣海。


在臍下一寸五分男子生氣之乎。


海也。


針(八分得氣即瀉後補)


灸(百壯)


石門三焦募一名丹田。


在臍下二寸針(禁針婦人則終身絕子)


灸(七壯至百壯)


關元小腸募。


在臍下三寸針(八分留三呼乎。


瀉五吸)


灸(百壯至三百壯)


中極膀胱募一名玉泉。


在關元下一寸婦人齦緒四度針即有子針(八分留十呼乎。


即瀉)


灸(百壯至三百壯)


曲骨。


在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針(二分)


灸(七壯至七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7

十二經並榮經合旁通


圖 井者。


東方春也。


萬物始生故所出為井謂終日常汲。


而未嘗損終日泉注。


而未嘗溢今言井者。


不損不溢常。


如此焉。


故名榮者。


水始出其原流之乎。


尚微故所流者。


為滎、者。


水上。


而注下下復承流故為、原者。


三焦所行之乎。


原也。


三焦者。


元氣之乎。


別名故所過為原經者。


水行經。


而過故所行為經合者。


北方冬也。


陽氣入臟故為合謂其經脈自。


此。


而入臟與諸經相合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7

十五絡所生病


手太陰絡足太陰絡手少陰絡足少陰絡手厥陰絡足厥陰絡手太陽絡足太陽絡手少陽絡足少陽絡手陽明絡足陽明絡任脈之乎。


絡督脈之乎。


絡脾之乎。


大絡合為十五絡自經分派。


而別走他經者。


也。


(入門)


手太陰之乎。


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並太陰之乎。


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KT、小便遺數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足太陰之乎。


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乎。


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


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手少陰之乎。


別名曰:通裡去腕一寸半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足少陰之乎。


別名曰:太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


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別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手厥陰之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8

十五絡所生病


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別走少陽出於兩筋之乎。


間循經。


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項強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足厥陰之乎。


別名曰:蠡溝。


在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


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手太陽之乎。


別名曰:支正。


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


上走肘絡肩、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足太陽之乎。


別名曰:飛陽。


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鼻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手少陽之乎。


別名曰:外關。


在腕後二寸外別走心主繞臂注胸中其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8

十五絡所生病


足少陽之乎。


別名曰: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坐不能起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手陽明之乎。


別名曰:偏歷。


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


上循臂繞肩、上曲頰偏齒其別者。


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足陽明之乎。


別名曰:豐隆。


在外踝上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


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頂合諸經之乎。


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任脈之乎。


別名曰:會陰。


在兩陰間下鳩尾散於腹其病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督脈之乎。


別名曰:長強。


在脊、端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其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乎。


所別也。


(靈樞)


脾之乎。


大絡名曰:大包。


在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其病實則身盡痛虛則下節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乎。


血者。


皆取之乎。


脾之乎。


大絡脈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8

脈病有是動有所生病


難經曰:經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


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


氣也。


所生病者。


血也。


邪。


在氣氣為是動邪。


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之乎。


血主濡之乎。


氣留。


而不行者。


為氣先病也。


血滯。


而不濡者。


為血後病也。


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9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經脈為裡支。


而橫者。


為絡絡之乎。


別者。


為孫絡盛。


而血者。


疾誅之乎。


盛者。


瀉之乎。


虛者。


飲藥。


以補之乎。


(靈樞)


經徑也。


徑直者。


為經經之乎。


支派旁出者。


為絡(入門)


絡穴俱。


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乎。


處也。


(入門)


刺臟腑經絡四病皆不同十五絡病至淺。


在表也。


十二經病次之乎。


六腑病。


又次之乎。


五臟病至深。


在裡也。


故治法有難易焉。


至於絡。


又各不同十五絡之乎。


絡乃陰經別走陽經陽經別走陰經。


而橫貫兩經之乎。


間者。


所為支。


而橫者。


為絡是也。


繆刺之乎。


絡乃病邪流溢大絡不得入貫經。


而其痛與經脈繆處乃絡病經不病者。


也。


血絡之乎。


絡乃皮膚所見。


或赤。


或青。


或黑之乎。


絡。


而小者。


如針大者。


如筋也。


以淺深言之乎。


血絡至淺繆刺者。


次之乎。


十五絡近裡。


而貫經、也。


(綱目)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39

十二經血氣多少


夫人之乎。


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陽常多氣少血。


此天之乎。


常數也。


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靈樞)


是陽明太陰為表裡足少陰厥陰為表裡足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手少陽心主為表裡手太陽少陰為表裡也。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40

十二經行度部分


手之乎。


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乎。


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乎。


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乎。


三陰從足走至腹(靈樞)


人之乎。


經絡三陽三陰分布一身太陽少陰。


在身之乎。


後陽明太陰。


在身之乎。


前少陽厥陰。


在身之乎。


側(丹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40

氣行有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


在頭者。


止之乎。


於腦氣。


在胸者。


止之乎。


於膺與背俞氣。


在腹者。


止之乎。


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乎。


動脈者。


氣。


在脛者。


止之乎。


於氣街與承山踝上。


以下取。


此者。


用毫針得氣乃刺之乎。


(靈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40

針法有巨刺繆刺散刺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右痛未已。


而左脈先病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乎。


此五穴(井榮、經合)


臨時變合刺法之乎。


最大者。


也。


巨刺者。


刺經脈也。


(入門)


經曰:邪氣大絡者。


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命曰:繆刺繆刺者。


刺絡脈也。


言絡脈與經脈繆處身有蜷攣疼痛。


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乎。


道也。


(入門)


散刺者。


散針也。


因雜病。


而散用其穴因病之乎。


所宜。


而針之乎。


初不拘於流注即天應穴資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


(入門)


邪客於經痛。


在於左。


而右脈先病者。


巨刺之乎。


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皆左取右右取左。


又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乎。


繆刺皆取諸經之乎。


絡脈也。


(綱目)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3-1-6 23:41

奇經八脈


脈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乎。


脈。


凡。


此八脈者。


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難經)


奇經病非自生蓋因諸經溢出。


而流入之乎。


也。


此於聖人圖設溝渠。


以備水潦之乎。


溢溝渠滿溢則流於深湖人脈隆盛人於八脈。


而不環周救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乎。


也。


(綱目)


督衝任三脈並起。


而異行皆始於氣衝(穴名)


一源。


而分三岐督脈行背。


而應乎陽任脈行腹。


而應乎陰衝脈自足至頭若沖沖。


而直行於上上為十二經脈之乎。


海總領諸經氣血三脈皆起於氣衝氣衝。


又起於胃脈其源。


如此則知胃氣為本矣。


(入門)


陽維起於金門(穴名)



以陽交為、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與手足少陽會於天、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啞門。


此陽維之乎。


脈起於諸陽之乎。


交會也。


(入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