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集靈宮遺址】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1-4 05:38
標題: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集靈宮遺址】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集靈宮遺址

 

【標題】:集靈宮遺址

 

【內容】:集靈宮遺址在今羅夫河東橋營村南,漢武帝劉徹元光初年(前134-前132)所建。

 

《漢書·地理志》記述:“集靈宮,武帝起,莽曰華壇也。”

 

《集古錄·漢華山廟碑文》也記述,孝武帝修封禪之禮,巡省五嶽,立宮其下。

 

宮曰集靈,殿曰存仙,門曰望仙。

 

並且還記述說,直至中宗之世,還派遣使者前往,一年四次祭祀嶽神,其中祝告祈福一次,牲禮祭祀三次,由此可見漢時對華山神的禮拜之勤,禮儀之隆了。

 

碑文還記述,隨朝代更替,時間推移,祭祀之禮一年不如一年。

 

以至於廟宇彩繪剝落,梁木傾圮,幾乎成了一片廢虛。

 

直到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西元25-56)祭祀嶽神的活動才重新得到重視。

 

但祭祀的禮品從省,次數也有所減少。

 

祭禮改為二千石,次數改為每年一次。

 

如此禮儀又沿續一百多年。

 

但由於時深年久,漢武築宮時所立的碑石文字逐漸模糊不清。

 

人們已無從認出宮起于何代,建築於何時了。

 

袁逢遷宮東漢桓帝延嘉四年(161年)宏農郡太守袁逢萌發了修廢起頹,易碑飾闕的念頭,當時宏農郡屬京兆尹所轄,京兆尹孫戮到任後,對袁逢郡守的想法表示贊許,並給了財力方面的支援。

 

於是在漢延熹八年(165年)集靈宮始由故址遷到今西嶽廟所在地,遷宮時,還勒石以志其事。

 

碑毀後,碑文拓片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集靈宮賦》東漢初哲學家醒潭寫有《集靈宮賦》,並作序曰:“余少時為中郎,從孝成帝出祀甘泉、河東,見郊置華陰集靈宮。

 

宮在華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懷集仙者王喬、赤松子故名。

 

竊有樂高妙之志,即書壁為小賦,以頌美。”

 

賦載於清本《華陰縣誌》卷五建置篇。

 

位置爭議由於宮距現在年代久遠,關於其建址的準確位置發生了異議。

 

不少人、包括一些史學前輩則認為宮在今華山黃甫峪口,這大概是受桓潭《集靈宮賦·序》中“宮在華山下”句的影響所致。

 

黃甫峪口在古時確實有祭祀嶽神祠廟,但諸多史料都稱其為中祠,這是針對當時華山峪口有南祠,古驛道北有下廟所言的。

 

《華嶽圖經》中有一幅示意圖將上、中、下三祠廟的位置標示得非常明確。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篇》記述:“敷水又北,經集靈宮西”句則說明在北魏時,雖然集靈宮已遷往下廟處,但故址廢墟依然存在。

 

所以清道光年編寫《華嶽圖經》一書時,其中一幅山水圖依然把集靈宮的遺址標示在羅夫河畔橋營村南的位置上。

 

《同州府志》中一篇介紹西嶽廟的文章,則對集靈宮的位置有專門的辨析。

 

由此可以肯定的說集靈宮當年的位置當在羅夫河東、橋營村南而不是在黃甫峪口。

 

【序號】:228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E%E9%81%BA%E5%9D%8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