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針灸資生經】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3
標題: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


書名 針灸資生經


作者 王執中


朝代 南宋


年份 公元1220年(南宋?嘉定十二年)


分類 針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8%B3%87%E7%94%9F%E7%B6%93/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3


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垣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至望而畏之。


有疾則甘心於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


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


必灸刺魂門。雖枳實輩不能下。遂至於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該括行。古聖賢活人之意。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別。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於理。自己之見得於心者。


悉疏於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為人子者。


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不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庾司。以補惠民之闕。時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序 針灸資生經第一偃伏頭部中行十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3

偃伏頭部中行十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發際五分。灸二七壯。止七七壯。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 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止三七壯。禁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羊酒面動風等物。 明堂云:舉火之時。忌熱食。不宜熱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4

上星


(自此以下。不言一穴。)


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陷中。(明堂云。容豆是。)


以細三棱針之同。甲乙經、熱穴論注、並刺三分。囟會在上星後(明堂云。上星上。)


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針入二分。(此後去入字。)


留三呼。


得氣即瀉。若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同。素問注云:刺四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疼如破。後因灸此穴。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


凡腦冷者宜灸之。


前頂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甄權云是一寸。今依素問寸半為定。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忌同。素注云、(此後去問字。)


刺四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4

百會


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素舊傳秦鳴鶴針高宗頭風。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


微出血。頭疼立後亟取金帛賜之。


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


明堂經治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於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


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


百會蓋其一也。


因灸此穴而心氣愈。後閱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無心力。自是間或灸之。


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


(一名天滿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 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


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


故附入於此。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二分。 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 不知何所據。且附入於此。所謂疑以傳疑也。


(今以諸經校勘。上星穴者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4

後頂


一名交沖。在百會後寸半枕骨上。灸五壯。針二分。明云四分。(後凡云明云者。


明堂經云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5

強間


一名大羽。在後頂後寸半。針二分。灸七壯。明云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5

腦戶


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寸半。禁針。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夭。明云、灸令人失音。針三分。素注云四分。甲乙云不可灸。 銅人云禁針。素問明堂乃云針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


不如不針為穩。素問蓋云刺腦戶風府一名舌本。在頂後發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使人失音。針三分。明云四分。留三呼。


又云舌緩、針風府。(見下)


岐伯對黃帝傷寒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然則者、固傷寒所自起也。


北人皆以毛裹之。


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


予少怯弱。春冬須數欠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


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今婦人用帛蔽項。名護項。乃云蔽垢膩。其名雖存。其義亡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5

啞門


(一作喑)


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項中央。入發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


禁灸。令人啞。針三分。素注云:在項後發際宛中。去風府一寸。明云。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針喑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


得氣即瀉。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5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曲差二穴。在神庭兩旁寸半。入發際。針三分。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5

五處二穴


在上星兩旁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云五壯止。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6

承光二穴


在五處後寸半。針三分。禁灸。忌同。明云在五處後二寸。素注云一寸通天二穴。在承光後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6

絡卻二穴


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寸半。灸三壯。素注云、刺三分。留五呼玉枕二穴。在絡卻後寸半。(明上下云。七分半。)


俠腦戶(腦戶在強間後寸半。)


旁寸三分。 起肉枕骨入發際上三寸。灸二壯。明云、針三分。素注云、留三呼。


甲乙經云、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6

銅人云、玉枕


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


(小本明堂亦同。)


予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


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夾腦戶矣。


不應止七分則至於天柱二穴。夾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明云二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忌同。下云三壯。素注云刺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7

眉沖二穴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發際是。療目五般癇頭痛鼻塞。不灸。通針三分明堂上經有眉沖穴。而銅人經無之。


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廢者。


其穴與曲差相近。故附於此。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7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


得氣即瀉。忌同。素注云灸五壯。足少陽有臨泣穴矣。


此亦有之。


蓋此乃頭臨泣穴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7

目窗二穴


在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7

正營二穴


在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8

承靈二穴


在正營後寸半。灸三壯。素注云、刺三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8

腦空二穴


一名顳 。在承靈後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曹操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立愈。忌同。素注云:按腦空在完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中。風池二穴。在腦空後發際陷中。針七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云在項後發際陷中。甲乙經云、腦空後發際陷中。針寸二分。大患風者。


先補後瀉。少可患者。


以經取之。


留五呼。


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8

當陽二穴


當童人直上入發際一寸。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三分。(明下)


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


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


其穴與臨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8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


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


忌同。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下腦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8

懸顱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


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


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云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9

懸厘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


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9

天沖二穴


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陽穴同。)


灸七壯。針三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9

率谷二穴


在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下云、嚼而取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9

曲鬢二穴


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明作穴。)


針三分。灸七壯。明下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


銅人云、曲鬢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云、曲發。疑發字誤也。


(曲鬢穴是。 曲發字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39

角孫二穴


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作穴。)


治目生膚翳。齒齦腫。灸三壯。明堂別無療病法。明云、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針八分。 按明堂云、角孫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


銅人乃云、明堂別無療病法。 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0

竅陰二穴


在枕骨下。(足少陽穴云。在完骨上。)


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壯。明云、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分。)


此有竅陰矣。


足少陽膽經亦有此穴。此當為頭竅陰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0

浮白二穴


在耳後。入發際一寸。針五分。灸七壯。明云、三壯。針三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0

顱息二穴


在耳後間青絡脈。灸七壯。不宜針。明云、顱息在耳後青脈間。灸三壯。 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殺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1

脈二穴


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壯。針一分。明云、在耳內雞足青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1

完骨二穴


在耳後。入發際四分。灸七壯。針三分。明云、二分。灸依年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1

翳風二穴


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明下云、三壯。在耳後尖角 正面部中行六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1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 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台云、不宜灸。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針四分。留五呼。


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三壯。若灸、可如小雀糞。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頓愈。忌同。明云、日灸三壯。至二百罷。若是水氣。唯得針此穴。若針余穴。水盡即死。下云、灸五壯。 兌端在唇上端。針二分。灸三壯。炷如大麥。明下云、在頤前下唇下。開口取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1

正面部中行六穴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針三分。灸三壯。 承漿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壯。止七七。灸即血脈通宣。其風立愈。炷箸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忌同。明云、頤前下唇之下。針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


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差。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宣。其風立愈。下云、下唇棱下宛中。 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明云舌本間。)


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云、二分。(千云。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2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 呼。


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棱針刺之。


宣泄熱氣。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云、宜細三棱針。針三分出血。下云、灸一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2

睛明二穴


一名淚孔。在目內 。針寸半。留三呼。


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 禁灸。忌同。明云、目內 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


補不宜灸。一云、在目內按明堂云、針一分半。銅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亦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2

巨 二穴


夾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 明云、巨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七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2

迎香二穴


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


不宜灸。忌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2

禾 二穴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二分。又手陽明穴云、禾 一名長頻。直鼻孔溝旁五分。明云、和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下云、禾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3

銅人經禾 二穴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 。 即 也。


上經乃作和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


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 二穴。在耳前兌(素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


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


(今以諸經校勘。禾 穴者是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3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3

承泣二穴


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肉日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 銅人云、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乃云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3

四白二穴


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3

地倉二穴


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


針三分。(明云。針三分半。)


留五呼大迎二穴。在曲頷前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4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寸半。一云、直耳上入發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


可疑。千云。耳正直上入發際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4

絲竹空二穴


一名目 。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


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4

瞳子 二穴


在目外 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在目外。去 五分。(千注。 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4

顴 二穴


在面頰骨下廉。兌骨端陷中。針二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5

頭維二穴


在額角。入發際本神旁寸半。針三分。禁灸。(本神在曲差旁寸半。)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5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


乃得。禁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關久留針。即KT 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


明云、客主二穴。針入一分。留之。


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炷不用大。其針灸之。


必須側臥張口取之。


乃得穴。避風。下云、灸一壯。 按素問刺禁曰、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注云、言刺太深、則交脈破決。故為耳內之漏。脈內漏則氣不營。故聾。審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KT 而已。用針者所當知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5

下關二穴


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云、下關不得久留針。(見上)


側臥閉口取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6

前關二穴


在目後半寸。亦云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三分。(明)


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 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於下關之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6

和 二穴


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七分。灸三壯。素注,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6

和 二穴


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 二穴。 即 也。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即銅人之禾 。明堂下經之禾 也。


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 和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


針七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依前報灸。明云、針三分。忌冷食呵。 下云、灸三壯。(一云聽呵前一云後名聽會。)


一名聽呵。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7

耳門二穴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針三分。留三呼。


灸三壯。明下云禁灸。有病不過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7

聽宮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明云、針一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7

頰車二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炷如大麥。忌同。 明下云、在耳下二韭葉陷中。灸三壯。又云、耳下曲頰骨後。千云、一名機關。在耳下八分。小近前。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7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 中二字。)


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當中指下陷中。甲乙經云、只可針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則令人悶倒不識人。即速須三裡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復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裡下其氣。大良。灸七壯。明云、針四分。先補而後瀉。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 若婦人胎落後微損。手足弱者。


針肩井立瘥。灸乃勝針。日灸七壯。止一百。若針肩井。必三裡下氣。如不灸三裡。即拔氣上。 明堂即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百壯罷。則是又可灸矣。


不知何自畔其說也。


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8

天 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針八分。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8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灸五壯。針寸半。明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日灸三壯至七壯。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忌同。下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灸一壯。(銅云:云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8

銅人云、巨骨一穴


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下經亦同。但明堂上經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


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為心脾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8

會二穴


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灸(素注:臂前廉肩端。)


肩 二穴。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


灸七壯。至二七。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可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 灸不畏細也。


刺即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患風痹。手足不得伸。甄權針此穴。令將弓箭射之。


如故。明云、針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若灸偏風不隨。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細。若刺風 風 風病。當其火艾。不畏細也。


忌同。(千云: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9

肩 二穴


在肩端 上陷中。舉臂取之。


針七分。灸三壯。明云、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49

肩貞二穴


在肩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針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0

天宗二穴


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0

秉風二穴


在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灸五壯。針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0

俞二穴


在肩 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素在肩 後。舉臂取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0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針五分。明云、九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0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明上云、一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1

肩中俞二穴


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


灸十壯。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1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一穴。(一作 。)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甲乙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


此大椎第一以異也。


但銅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


考之下經。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下。與銅人合。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1

陶道


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灸五壯。針五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1

身柱


在第三椎節下間。針五分。灸七七壯。明云、五壯。下云、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2

神道


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灸七七壯。止百壯。小兒風癇螈 。可灸七壯。明云、針五分。灸三壯。下云、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2

靈台


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經闕療病法。出素問。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2

至陽


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針五分。灸三壯。明下云、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2

筋縮


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針五分。灸三壯。明下云、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3

脊中


一名神宗。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


禁灸。灸令人腰背傴僂。針五分。得氣即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節間。(下經治小兒疳脫肛。)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3

懸樞


在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針三分。灸三壯。明云、在十二椎下節間。下云、十一椎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3

銅人云、懸樞


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矣。


考之素問。亦與銅人同。當以銅人為正。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


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5

命門


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


(明作俯而取之。


針五分。灸三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5

陽關


在十六椎下間。伏而取之。


針五分。灸三壯。闕療病法。出素問。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5

腰俞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針八分。留三呼。


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忌房勞舉重強力。 甲乙云、針二寸。留七呼。


灸七七壯。明云、三壯。下云、五壯。素注云、針一分。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二寸。水熱穴注亦可二寸。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5

長強


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別。其穴跗地取之。


甲乙云、在脊 端。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針。日三十壯。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勞。甲乙云、針二寸。留七呼。


明下云、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6

自大


椎至腰俞。長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裡醫言: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無驗。以魚肉骨參之。


其言為可信。盍依其言。當骨節灸之。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6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針五分。可灸七壯。(甲乙同)


明云、禁灸。下經云、灸五壯。素同。(難疏。骨會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銅人云可灸七壯。必有說也。


要非大急、不必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6

風門二穴


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


今附。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6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


針三分。留七呼。


得氣即瀉。出甲乙經。甄權針經云、在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針五分。留七呼。


灸百壯。明下云、三壯。(千。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6

厥陰俞二穴


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灸七七壯。千、扁鵲云名闕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7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得氣即瀉。不可灸。明下云、灸五壯。(千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


銅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針入三分。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但可針爾。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


豈可泥不可灸之說。而坐受斃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7

督俞二穴


一名高蓋。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禁針通灸。 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


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7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下云、五壯。(難疏。血會鬲俞。血病灸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7

八椎


下兩旁。銅人明堂並缺俞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8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


灸三壯。明下云、七壯。素云、刺中肝。五日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8

膽俞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正坐取之。


灸三壯。針五分。明云、三分。下經云、灸五壯。素、刺中膽。一日半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8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下云、五壯。素云、刺中脾。十日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8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


灸隨年為壯。明云、三壯。下云、七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31 22:58

三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


灸三壯。明云、針三分。下云、灸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針三分。留七呼。


灸以年為壯。忌同。明云、三壯下。 云、五壯刺中腎六日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