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婦人規】 [打印本頁]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8 13:57
標題: 【婦人規】

婦人規

 

書名  婦人規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368-1644年


分類  婦科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9%A6%E4%BA%BA%E8%A6%8F/index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8 13:59

婦人規●上卷●總論類●婦人九證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而其有異者,則惟經水、胎、產之屬,故本門亦止列此九證。

曰:經脈類、胎孕類、產育類、產後類、帶濁類、乳病類、子嗣類、 瘕類、前陰類。


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詳方論。


此外雜證,但與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門論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資贅於此。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8 14:00

婦人規●上卷●總論類●論難易


諺云:「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


此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


何也?


不知婦人之病,本與男子同;


而婦人之情,則與男子異。


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


陰性偏拗,每不可解。


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憂。


或有懷不能暢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師巫,或畏藥餌,故染著堅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


此其情之使然也。


然尚有人事之難,如寇宗 引黃帝之論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謂之難治。」


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虛實,以為診法。」


故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此治之大則也。


今富貴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有以綿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


使脈有弗合,未免多問,問之覺繁,必謂醫學不精,往往並藥不信,不知問亦非易,其有善問者,正非醫之善者不能也。


望聞問切,欲於四者去其三,吾恐神醫不神矣。


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婦人之所以不易也。


故凡醫家、病家,皆當以此為意。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0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脈之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蓋天癸者,言後天之陰氣,陰氣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謂月經也。


正以女體屬陰,其氣應月。


月以三旬而一虛,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經常不變,故謂之月經,又謂之月信。


夫經者常也,一有不調,則失其常度,而諸病見矣。


然經本陰血,何臟無之?


惟臟腑之血,皆歸衝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血海。


故經言太衝脈盛,則月事以時下,此可見衝脈為月經之本也。


然血氣之化,由於水穀,水穀盛則血氣亦盛,水穀衰則血氣亦衰。


而水穀之海,又在陽明。


考之《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陰而降。


此可見衝脈之血,又總由陽明水穀之所化。


而陽明胃氣,又為經脈之本也。


故月經之本,所重在衝脈;


所重在胃氣;


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其他如七情、六淫、飲食、起居之失宜者,無非皆心脾胃氣之賊。


何者當顧、何者當去?


學人於此,當知所從矣。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脈諸臟病因


女人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


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於此。


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經血為先。


而血之所主,在古方書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


故凡傷心、傷脾、傷肝者,均能為經脈之病。


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


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


二臟俱有相火,其系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


然相火動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


若中氣脫陷及門戶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腎之虛,不得盡言為火也。


再如:氣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滯也;


若精血敗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陰之枯竭。


其證極多,不得誤認為滯也。


是固心、脾、肝、腎四臟之病,而獨於肺臟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與不行,無不由氣。


如《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行、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此言由胃達脾,由脾達肺,而後傳布諸經。


故血脫者當益氣,血滯者當調氣。


氣主於肺,其義可知。


是皆諸經之當辨者如此。


然其微甚本末,則猶有當辨者。


蓋其病之肇端,則或由思慮,或由鬱怒,或以積勞,或以六淫飲食。


多起於心、肺、肝、脾四臟,及其甚也,則四臟相移,必歸脾腎。


蓋陽分日虧,則飲食日減,而脾氣、胃氣竭矣;


陰分日虧,則精血日涸,而衝任腎氣竭矣。


故予曰: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


故凡治經脈之病,或其未甚,則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


若其已劇,則必計所歸,而專當顧本。


甚至脾、腎大傷,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斷絕,此其枯竭已甚也。


昧者無知,由云積血而通之、破之,禍不旋踵矣。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


經血為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凡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以灌溉一身。


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經脈。

 

但使精氣無損,情志調和,飲食得宜,則陽生陰長,而百脈充實,又何不調之有?


苟不知慎,則七情之傷為甚,而勞倦次之。


又或為欲不謹,強弱相陵(當作凌),以致衝任不守者,亦復不少。


此外則外感、內傷,或醫藥誤謬,但傷營氣,無不有以致之。


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勝勞役,雖先天稟弱者常有之,然以氣血方長,而縱情虧損,或精血未滿,而早為斫喪,致傷生化之源,則終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當深察而調之者也。

 

若欲調其既病,則惟虛實陰陽四者為要。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


王子亨曰:「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斷絕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陰陽盛衰所致。


是固不調之大略也。


然先期而至,雖曰有火,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


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


後期而至者,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而燥瘀者,不得不為清補;


有血逆而留滯者,不得不為疏利。


總之,調經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詳察其脈證耳。


若形氣、脈氣俱有餘,方可用清、用利。


然虛者極多,實者極少,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


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知斯二者,則盡善矣。


若營氣本虛而不知培養,則未有不日枯而竭者。


不可不察也。

 

凡經行之際,大忌寒涼等藥,飲食亦然。

 

初虞世曰:「經以月至,有常也。其來過與不及,皆謂之病。若榮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則發落面黃,羸瘦燥熱。燥氣盛則金受邪,金受邪則為咳、為嗽、為肺癰、為肺痿必矣。但助胃壯氣,則榮血生而經自行。若果怒氣逆,經閉不行,當用行氣破血之劑」。

 

《褚氏遺書?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去,新血誤行,或潰而入骨,或變而為腫,後雖合而難子,合多則瀝枯。虛人產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

 

《產寶方?序論》曰:「婦人以血為基本,苟能謹於調護,則血氣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虛弱,不能飲食,營衛不足,月經不行,肌膚黃燥,面無光澤,寒熱腹痛,難於子息,或帶下崩漏,血不流行,則成瘕證。」

 

薛立齋曰:「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則百骸五臟皆潤澤,而經候如常。苟或心、脾受傷,則血無所養,亦無所統,而月經不調矣。是故調經者,當理心、脾為主。」


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熱也;後期而至者,血虛也。」


竊謂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


有因脾經鬱火;


有因肝經怒火;


有因血分有熱;


有因勞役動火。


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


有因肝經血虛;


有因氣虛血弱。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


脾經鬱滯者,歸脾湯;


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


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


勞役動血者,補中益氣湯。


其過期而至者,若脾經血虛,宜人參養營湯;


肝經血少,宜六味地黃丸;


氣虛血弱,宜八珍湯。


蓋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辛甘之劑,以助其陽氣以生陰血,俱屬不足也。


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湯為主;


肝脾郁結,歸脾湯為主;


肝經怒火,加味逍遙散為主。」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4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21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薛氏加味逍遙散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肝脾血虛、發熱、小水不利。

 

當歸 芍藥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丹皮 梔子(各七分)

 

右加薑,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6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21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薛氏歸脾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郁結;


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證者,最宜用之。

 

人參 黃 白朮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即食後隔一段時間)服。


愚意: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郁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證,必須除去木香,以避香燥,豈不於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


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7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21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薛氏加味小柴胡湯


(見《古方八陣‧散陣》) 亦名柴胡梔子散。


治乳母肝火發熱,致兒為患,及風熱生痰等證。

 

柴胡(二三錢) 半夏 黃芩(各一二錢) 人參(二三錢) 甘草(五七分) 丹皮(二錢)

 

梔子(二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18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21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薛氏加味四物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山梔(二錢) 柴胡(二錢)丹皮(二錢)

 

水二鐘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2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東垣補中益氣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證。

 

人參 黃 (炒) 白朮(炒) 甘草(炙各錢半)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2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局方》人參養營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等證。

 

人參 黃 當歸 白朮 炙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2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金匱》六味地黃丸


(見《古方八陣‧補陣》) 


即《金匱》腎氣丸,亦名地黃丸。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酸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


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


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丸並非《金匱》腎氣丸,而是宋代錢乙以《金匱》腎氣丸為溫補腎陽之劑,而於小兒應滋養腎陰,故於腎氣丸去附桂,創制六味地黃丸以補益腎陰。


景岳以六味地黃丸出自《金匱》,實誤,今正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2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局方》八珍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氣血兩虛。


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2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局方》四物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水二鐘煎服。

 

又曰: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


榮出中焦,衛出上焦。


衛不足,益之必以辛;


榮不足,補之必以甘。


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生,是以氣血俱旺也。


或因勞心,虛火妄動,月經錯行,宜安心、補血、瀉火。


此東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


或精血未滿,而早年斫喪。


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脈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


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


用十補丸。


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輕用黃柏、知母之類。


設或六淫外侵而見證,亦因其氣內虛,而外邪湊集耳,尤當用前藥。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六味丸


(即六味地黃丸。見上段)。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崔氏八味丸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證。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肉桂 制附子(各一兩) 用法同六味丸。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不調●十補丸


(見《古方八陣‧熱陣》) 


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附子(炮) 五味(各二兩)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桂心鹿茸(制)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熟地(二兩)

 

《古方八陣‧熱陣》中本方無熟地,今據《證治準繩》補入,合成十味藥,符合十補之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4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集驗》加味八珍湯


(見《婦人規古方》)


補血調經。


治婦人思慮過傷,飲食日減,氣血兩虛,月經不調,夜夢交感,或出盜汗,寢成勞損。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 生地(各一錢) 炙甘草 川芎 芍藥 軟柴胡 


黃 (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

 

水鐘半,大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集驗》調衛養榮湯


(見《婦人規古方》)退熱調經。


治婦人室女一切月經不調,或先或後,或絕閉不通,憎寒壯熱,口苦無味,咳嗽躁煩,頭眩,漸成勞證者。

 

當歸 生地 麥冬 沙參 陳皮 白朮(各一錢) 牡丹皮 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

 

穀芽(一錢) 甘草(四分)

 

上加蓮子、薑、棗,水煎服。


痰中見血加側柏葉;


煩躁口乾加炒山梔,倍麥門冬;


脅下脹疼加青皮、川芎;


胸膈滿悶加黃連薑炒、枳實,去麥冬、地骨皮;


夜出盜汗加黃連、黃 ,去柴胡、桔梗;


大便秘結加桃仁,倍當歸;


咳嗽不已加栝蔞仁、阿膠;


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金匱》膠艾湯


(見《婦人規古方》)治勞傷血氣,衝、任虧損,月水過多,淋瀝不止。

 

阿膠(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兩) 艾葉 當歸(各兩半) 白芍 熟地(各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一方加地榆、黃 ,即名安胎散。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良方》當歸散


(見《婦人規古方》)治經水妄行不止,及產後氣血虛弱,惡露內停,憎寒發熱,宜服此去之。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朮(炒) 黃芩(炒各半兩) 山茱萸肉(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日三服。


一方無山茱萸。


氣虛者去芩加桂心一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四物二連湯


(見《婦人規古方》)


治婦人血虛發熱,或口舌生瘡,或晝安夜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 胡黃連 川黃連(各一錢)

 

上作一劑,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滑氏補肝散


(見《婦人規古方》)


治肝腎二經氣血虧損,脅脹作痛,或脅脹頭暈,寒熱發熱,或遍身作痛,經候不調。

 

熟地 白朮(炒各一兩) 棗仁(炒) 獨活(各四兩) 當歸 川芎 黃 (炒) 


山藥 五味子(炒杵)

 

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棗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良方》益陰腎氣丸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陰虛潮熱盜汗,煩熱作渴,筋骨疼痛,月經不調等證。

 

即前六味丸加當歸、生地各四兩,五味子二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3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良方》丹參散


(見《婦人規古方》)


《良方》云:丹參一味,其治頗類四物湯。


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下產後惡血,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


丹參(酒洗去土晾干切)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經脈不調食前服。


冷熱勞不拘時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琥珀散


(見《婦人規古方》)治心膈迷悶,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烏藥(二兩) 當歸(酒洗) 蓬朮(醋製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白芷散


(見《婦人規古方》)固經。


治下元虛弱,赤白帶下,或經行不止等證。


白芷(一兩) 海螵蛸(二枚燒) 胎發(一團 )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良方》黃龍湯


(見《婦人規古方》)


治妊娠寒熱頭疼,嘿嘿不食,脅痛嘔痰,及產後經後外感風寒,熱入胞宮,寒熱如瘧等證。


按:此即小柴胡湯之去半夏也。

 

柴胡(二錢) 黃芩(炒)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用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良方》人參湯


(見《婦人規古方》)


補虛調經。


治產後諸虛不足,發熱盜汗,內熱晡熱等證。


此即參歸湯,亦名團參散。

 

人參 當歸(等分)

 

上為末,先以豬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蔥白二莖,入水二鐘,煎汁八分,再入藥三錢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十全大補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溫補氣血。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即前八珍東加黃 、肉桂各一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調經論外備用方●六物煎


(見《新方八陣‧因陣》)


治男婦氣血俱虛等證。

 

炙甘草 當歸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藥(俱隨宜加減) 


人參(或有或無,隨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

 

上咀,用水煎服。


如脾氣稍滯者宜加陳皮、山楂;

 

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乾薑炒用,或加丁香;


如腹痛兼滯者加木香、陳皮。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4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4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


凡血熱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


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濃,或去多,其脈洪滑,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皆火之類也。


治血熱有火者,宜清化飲主之。


若火之甚者,如抽薪飲之類,亦可暫用。


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


以虛火作實火也。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5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4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清化飲


(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產後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等證。

 

芍藥 麥冬(各二錢)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各二三錢) 石斛(一錢)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覺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半;


熱甚而渴或頭痛者,加石膏一二三錢;


下熱便澀者,加木通一二錢,或黃柏、梔子,皆可隨證用之。


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6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5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抽薪飲

 

(見《新方八陣‧寒陣》)治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一二錢) 枳殼(錢半) 澤瀉(錢半) 細甘草(三分)

 

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內熱甚者,冷服更佳。


如熱在經絡肌膚者,加連翹、天花粉以解之;


熱在血分大小腸者,加槐蕊、黃連以清之;


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實者,加生石膏以降之;


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龍膽草、車前以利之;


熱在陰分,津液不足者,加門冬、生地、芍藥之類以滋之;


熱在腸胃實結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按上為原方份量,臨床時可隨證適當增加,以免病重藥輕,收不到預期的療效。


其余各方,均按此例,不分別注釋。

 

大都熱則善流而懋期不止者,如續斷、地榆、丹參、茜根、梔子之屬皆可用。

 

若微火陰虛而經多早者,治宜滋陰清火,用保陰煎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9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5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保陰煎


(見《新方八陣‧寒陣》)


治男婦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期太早。

凡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證。

 

生地 熟地 芍藥(各二錢)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柏(各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小水多熱,或兼怒火動血者,加焦梔子一二錢;


如夜熱身熱,加地骨皮一錢五分;


如肺熱多汗者,加麥冬、棗仁;


如血熱甚者,加黃連一錢五分;


如血虛血滯,筋骨腫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如氣滯而痛,去熟地加陳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屬;


如血脫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錢或烏梅一二個,或百藥煎一二錢,文蛤亦可;

如少年或血氣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藥;


如肢節筋骨疼痛或腫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錢。


所謂經早者,當以每月大概論;


所謂血熱者,當以通身藏象論。


勿以素多不調而偶見先期者為早;


勿以脈證無火而單以經早者為熱。


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


宜大營煎、大補元煎或五福飲加杜仲、五味子之類主之。


此輩極多,若作火治,必誤之矣。


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血氣敗亂之證。


當因其寒熱而調治之,不得以經早者並論。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49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6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大營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真陰精血虧損及婦人經遲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氣血虛寒,心腹疼痛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杜仲(二錢)

 

牛膝(一錢半) 肉桂(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寒滯在經,氣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錢方效;


如帶濁腹痛者,加故紙一錢炒用;


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


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焦乾薑一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0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6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大補元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證。


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薑之類,隨宜用之;


如氣分偏虛者,加黃 、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茱萸;

 

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1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3:56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早●五福飲


(見《新方八陣‧補陣》)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隨宜心) 熟地(隨宜腎) 當歸(二、三錢,肝) 白朮(炒一錢半,肺) 炙甘草(一錢,脾)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或加生薑三五片;


凡治氣血俱虛等證,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薑、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良方》續斷湯


(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尿血。


當歸 生地黃(各一兩) 續斷 赤芍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用蔥白煎湯調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四物二連湯


(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二黃散


(見《婦人規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內熱虛熱,或頭痛頭暈,或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等證。

 

生地 熟地上為末,每服三錢,煎白朮、枳殼湯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3:5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一母丸


(見《婦人規古方》)一名知母丸。


治妊娠血熱,頓仆,胎動不安或欲墮產。


知母(炒為末)

 

上搗棗肉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嚼送。


或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或嚼咽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良方》當歸散

 

(見「經論外備用方)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延年益嗣丹


(見《婦人規古方》),滋補元氣,益精黑發(按:此方即還元丹也,但制法分量不同,宜參酌用之)

 

人參 天門冬(酒浸去心) 麥門冬(同上。各三兩) 熟地黃(酒蒸搗) 


生地黃(各二兩) 白茯苓(酒浸晒乾) 地骨皮(酒浸各五兩) 何首烏(鮮者半斤)

 

上將何首烏去皮、切片,如干者,用米泔水浸軟,拈切,外用砂鍋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著水,上用甑箅,箅上放首烏,煮而蒸之,以肉爛為度。


鍋蓋須密,勿令泄氣。


取起,晒乾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奇效四物湯


(見《婦人規古方》)治肝經虛熱,血沸騰而崩久不止。

 

當歸(酒拌)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膠(炒) 艾葉(炒) 黃芩上每服四錢,水煎。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論外方●子芩散


(見《婦人規古方》)一名黃芩散。治壯熱、崩中下血,是陽乘陰分,故經血泛溢,宜清其北方。

 

條黃芩(不拘多少,為細末)

 

上燒秤錘,淬酒,食前調下三四錢。


一方有乾薑、白芷;


一方以木耳、黃芩等分為丸,俱效。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4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遲


血熱者,經期常早,此營血流利及未甚虧者多有之。


其有陰火內爍,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


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


治宜清火滋陰,以加味四物湯、加減一陰煎、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0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遲●加味四物湯


(見《經不調》)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1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遲●加減一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水虧火勝之劑。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


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


皆宜用此東加減主之。


生地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鐘煎服。


如煩躁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


如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


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


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1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熱經遲●滋陰八味丸


(見《新方八陣‧寒陣》)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證。


此方變丸為湯即名滋陰八味煎。

 

山藥(四兩) 丹皮(三兩) 白茯苓(三兩) 山茱萸(肉四兩) 澤瀉(三兩) 


黃柏(鹽水炒三兩) 熟地黃(八兩蒸搗) 知母(鹽水炒三兩)

 

上加煉蜜搗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2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經遲


凡血寒者,經必後期而至。


然血何以寒?


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內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


至若陰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內而傷,或至血逆,或為疼痛,是又寒滯之證,非血寒經遲之謂也。


當詳辨也。


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見沉黑,或澀滯而少。


其脈或微、或細、或沉、遲、弦、澀。


其臟色形氣必惡寒喜暖。


凡此者,皆無火之證。


治宜溫養血氣,以大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


大約寒則多滯,宜加薑、桂、吳茱萸、蓽茇之類,甚者須加附子。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2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經遲●大營煎


(見血熱經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24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經遲●理陰煎


(見《新方八陣‧熱陣》)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


凡脾腎中虛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


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


欲知調補,當先察此。


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證。


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疏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凍飲料,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


若用寒涼攻之,必死。


宜速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


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桂肉(一、二錢)


水二鐘,煎七八分,熱服。


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


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


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


但用此東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


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


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


惟仲景獨知此義,但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


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


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


學人當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


或並加柴胡以助之亦可。


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三味加減與之,或只加人參亦可。


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

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之屬。


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


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論外方●五物煎


(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難經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證,神效。


此即四物東加肉桂也。

 

當歸(三、五、七錢) 熟地(三、四錢) 芍藥(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鐘半煎服。


兼胃寒或嘔惡者,加乾薑炮用;


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


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


陰虛疝痛者,加小茴香;


血瘀不行,臍下如覆杯,漸成積塊者,加桃仁或酒炒紅花。


痘瘡,血虛寒勝,寒邪在表者,加細辛、麻黃、柴胡、紫蘇之屬。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論外方●《秘方


烏雞煎丸(見《婦人規古方》)


治婦人百病,血氣虛勞,赤白帶下。

 

人參 官桂 地骨皮(各二兩) 茯苓(三兩) 黃 (蜜炙) 當歸(各六兩) 


生地 熟地 香附(各四兩)

 

上將烏骨白雞一只,男用雌,女用雄,籠住,將黃 末和炒面丸如芡實,喂雞二七日,將雞縛死,干去毛,並腸雜令淨,捶碎其骨,入前藥於腹內,縫密,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去骨,焙乾為末,用前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鹽湯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論外方●增損四物湯


(見《婦人規古方》)治脾虛不攝,血去不止。

 

人參 當歸 芍藥(炒) 川芎 乾薑(炒各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寒論外方●四神散


(見《婦人規古方》)


治產後血虛或瘀血腹痛。

 

當歸 川芎 芍藥(炒各一錢) 炮薑(五分)

 

上水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


凡女人血虛者,或遲或早,經多不調。


此當察臟氣,審陰陽,詳參形證脈色,辨而治之,庶無誤也。


蓋血虛之候,或色淡,或澀少,或過期不至,或行後反痛,痛則喜暖、喜按,或經後則困憊難支,腰膝如折,或脈息則微弱弦澀,或飲食素少,或形色薄弱。


凡經有不調,而值此不足之證,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涼等劑,再傷脾、腎以伐生氣,則惟有日甚矣。


凡肝、脾血虛,微滯微痛者,宜四物湯主之。


或加肉桂,或加黃芩,隨寒熱而用之,自無不可。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四物湯


(見經不調)


三陰虧弱,無熱無寒,平臟者,宜小營煎、五福飲、六物煎之類主之。


此常人最宜之劑。


或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皆宜擇用。


三陰虧弱兼陽虛,宜大營煎、理陰煎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小營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血少陰虛。


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當歸(二錢) 熟地(二、三錢) 芍藥(炒酒二錢) 山藥(炒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營虛於上而為驚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棗仁、茯神各二錢,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


如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錢,引而行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3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五福飲


(見血熱經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六物煎


(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八珍湯


(見經不調)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十全大補湯


(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大營煎


(見血熱經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理陰煎


(見血寒經遲)

 

憂思過度,心脾受傷者,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七福飲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氣血俱虛,而以心脾為甚者。

 

人參(二錢) 熟地(四、五錢)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二錢) 


棗仁(二錢) 遠志(三、五分制用) 炙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歸脾湯


(見經不調)

 

脾土不健,飲食減少,宜燥宜溫者,溫胃飲、理中湯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4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溫胃飲


(見《新方八陣‧熱陣》)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臟寒,嘔惡,胎氣不安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二錢炒) 


陳皮(一錢或不用)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下寒帶濁者,加破故紙一錢,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屬;


如兼外邪及肝、腎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


如脾氣陷而身熱者,加升麻五七分;


如水泛為痰而胸腹痞滿者,加茯苓一二錢;


如脾胃虛極,大嘔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參朮,仍加胡椒二三分許,煎熟,徐徐服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仲景理中丸


(見《古方八陣。熱陣》)即名人參理中湯。


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證。

 

人參 白朮(炒) 乾薑(炒) 炙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


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賓(景岳)按:上方兩數乃漢時權度,今後世所用,惟每味數錢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脾土虛陷,不能統攝營氣,而為漏為頻者,宜五福飲、歸脾湯、壽脾煎、秘元煎、或四君子加芎歸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五福飲


(見血熱經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歸脾湯


(見經不調)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4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壽脾煎


(見《新方八陣‧熱陣》)一名攝脾煎。


治脾虛不能攝血等證。


凡憂思、鬱怒、積勞及誤用攻伐等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陷,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證;


凡兼嘔惡,尤為危候,速宜用此,單救脾氣,則統攝固而血自歸源。


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


若犯此證而再用寒涼,則胃氣必脫,無不即斃者。

 

白朮(二、三錢) 當歸(二錢) 山藥(二錢) 炙甘草(一錢) 


棗仁(錢半) 遠志(制三五分)

 

乾薑(炮一、二、三錢) 蓮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參(隨宜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鐘煎服。


如血未止,加烏梅二個,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錢半亦可。


滑脫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錢;下焦虛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錢為末,攪入藥中服之;


氣虛甚者加炙黃 二三錢。


氣陷而墜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


兼溏泄者,加補骨脂一錢炒用。


陽虛畏寒者,加制附子一至三錢。


去血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者,加熟地七八錢或一二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秘元煎


(見《新方八陣‧固陣》)治遺精帶濁等病。


此方專主心、脾。

 

遠志(八分炒) 山藥(二錢炒) 芡實(二錢炒) 棗仁(炒、搗碎二錢)

 

白朮(炒) 茯苓(各錢半) 炙甘草(一錢) 人參(一、二錢)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

 

金櫻子(去核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此治久遺無火,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


如尚有火覺熱者,加苦參一二錢。


如氣大虛者,加黃 一二三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四君子湯


(見《古方八陣‧補陣》)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加薑、棗。

 

水煎服。


或加粳米百粒。

 

肝虛不能藏血,或多驚惕,或多小腹急痛,宜三陰煎、補肝散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三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病,故曰三陰。


凡中風血不養筋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能止,是皆少陽厥陰陰虛少血之病,……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二錢) 


棗仁(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


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


汗多氣虛者,加黃一二錢;


小腹隱痛,加枸杞二三錢;


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


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補肝散

 

(見調經論外備用方)

 

若陰血虛,水不制火,而邪火盛者,或為夜熱盜汗,或為煩渴生痰,是即勞損之漸,速宜調治。


用一、二、三、四、五陰等煎,擇宜治之,否則恐成血枯也。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8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一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甘草(一錢) 牛膝(一錢半)

 

丹參(二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火盛躁煩者,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


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


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


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


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


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4:5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二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


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三錢) 棗仁(二錢) 生甘草(一錢) 


玄參(一錢半) 黃連(或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木通(一錢半)

 

水二鐘,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


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三陰煎


(見上段)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1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四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證。

 

生地(二、三錢) 麥冬(二錢) 白芍藥(二錢) 百合(二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


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天花粉亦可。


如金水不能相滋而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錢。


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


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十四粒。


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鹽水炒用,或玄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


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


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


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或加童便亦可。


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五陰煎


(見《新方八陣‧補陣》)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等證,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陰。忌用潤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錢或一兩) 山藥(炒二錢) 扁豆(炒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茯苓(一錢半)

 

芍藥(炒黃二錢) 五味子(廿粒) 人參(隨宜用) 白朮(炒一、二錢)

 

水二鐘,加蓮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腎虛經亂


婦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經脈不調者,其病皆在腎經。


此證最多,所當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積郁,心脾氣結,致傷衝任之源,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


此宜兼治心、脾、腎,以逍遙飲、秘元煎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逍遙飲


(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三錢) 芍藥(錢半) 熟地(三、五錢) 棗仁(二錢炒) 


茯神(錢半) 遠志(制三五分)

 

陳皮(八分) 炙甘草(一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氣虛者,加人參一二錢,如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秘元煎


(見血虛經亂)

 

若或欲火熾盛,以致真陰日潰者,宜保陰煎、秘元煎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4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保陰煎


(見血熱經早)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5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秘元煎


(見血虛經亂)

 

若房室縱肆不慎者,必傷衝任之流,而腎氣不守,治須扃固命門,宜固陰煎、秘元煎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固陰煎


(見《新方八陣‧固陣》)治陰虛滑泄,帶濁淋遺,及經水因虛不固等證。


此方專主肝腎。

 

人參(隨宜) 熟地(三、五錢)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半) 


遠志(七分炒)

 

炙甘草(一、二錢) 五味(十四粒) 菟絲子(炒香二、三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肉二三錢,或醋炒文蛤一錢,或烏梅二個。

 

如陰虛微熱而經血不固者,加續斷二錢。


如下焦陽氣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補骨脂、吳茱萸之類,隨宜用之。


如肝腎血虛,小腹痛而血不歸經者,加當歸二三錢。


如脾虛多濕或兼嘔惡者,加白朮一二錢。


如氣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錢。


如兼心虛不眠或多汗者,加棗仁二錢炒用。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6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秘元煎


(見血虛經亂)

 

若左腎真陰不足,而經脈不調者,宜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7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左歸飲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壯水之劑也。


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此一陰煎、四陰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


心熱而躁者,加玄參二錢;


脾熱易飢者,加芍藥二錢;


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


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


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


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左歸丸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源,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酸腿軟。


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枸杞(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菟絲子(制四兩) 鹿膠(敲碎炒珠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


如火爍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


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


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


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


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


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


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


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


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09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六味地黃丸


(見經不調)

 

若右腎真陽不足,而經有不調者,宜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0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右歸飲
 

(見《新方八陣‧補陣》)此益火之劑也。


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此方與大補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證,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一錢) 


枸杞(二錢) 甘草(炙一、二錢)

 

杜仲(薑製二錢) 肉桂(一、二錢) 制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溫服。


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同暈),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


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薑二、三錢;


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


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五、七分;


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


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2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右歸丸


(見《新方八陣‧補陣》)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穀而肢節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


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證,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


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四兩) 杜仲(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勿用)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制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上先將熟地蒸爛搗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剛開的開水)送下,其效尤速。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


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


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面炒去油用。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證,加乾薑三四兩,炒黃用;


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泡半日,炒用。


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


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副,以酒煮爛,搗入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3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血虛經亂●八味地黃丸

 

(即八味丸。見經不調)

 

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難取效;


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於節欲,亦難全恃藥餌也。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6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5:28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期腹痛


經行腹痛,證有虛實。


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


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

 

然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


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為虛;


拒按、拒揉者為實。


有滯無滯,於此可察。


但實中有虛,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稟質兼而辨之。


當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凡婦人經期有氣逆作痛,全滯而不虛者,須順其氣,宜調經飲主之。


甚者如排氣飲之類亦可用。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7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5:28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期腹痛●調經飲


(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經脈阻滯,氣逆不調,多痛而實者。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山楂(一、二錢) 香附(二錢) 

 

青皮 茯苓(各一錢半)

 

水二鐘,煎七分,食遠服。


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滯其血者,加肉桂、吳茱萸之類;


如兼脹悶者,加厚朴一錢,或砂仁亦可:如氣滯者,加烏藥二錢,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一錢半。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8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5:28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期腹痛●排氣飲
 

(見《新方八陣‧和陣》)治氣逆食滯脹痛等證。

 

陳皮(一錢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錢) 藿香(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枳殼(一錢五分) 澤瀉(二錢) 烏藥(二錢) 厚朴(一錢)

 

水一鐘,煎七分,熱服。


如食滯者,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焦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


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


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屬;


如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


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若血瘀不行,全滯無虛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作者: 方格    時間: 2012-12-29 15:19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2-12-29 15:28 編輯

婦人規●上卷●經脈類●經期腹痛●通瘀煎

 

(見《新方八陣‧因陣》)治婦人氣滯血積,經脈不利,痛極拒按,及產後瘀血實痛,並男婦血逆血厥等證。

 

歸尾(三、五錢) 山楂 香附 紅花(新者炒黃各二錢) 烏藥(一、二錢) 


青皮(錢半) 木香(七分) 澤瀉(錢半)

 

水二鐘,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鐘,食前服。


兼寒滯者,加肉桂一錢,或吳茱萸五分;


火盛內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梔子一、二錢;


微熱血虛者,加芍藥二錢;


血虛澀滯者,加牛膝;


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三十粒,去皮尖用,或加蘇木、玄胡索之類;


瘀極而大便結燥者,加大黃一、二、三錢,或加芒硝、蓬朮(即蓬莪朮)亦可。

 

若氣血俱滯者,宜失笑散主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