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顧頡剛】
顧頡剛(西元一八九三~一九八○年),宇誠吾,號銘堅,江蘇吳縣人。
生於清光緒十九年。
民國元年,畢業於吳縣縣立中學,二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四年因病回家靜養,五年入北大文科中國哲學門。
七年,因妻病逝,停學一學期,家居時開始搜集吳歌,旋北上復學。
八年五月,與殷履安結婚。
九年,大學畢業。
翌年十一月,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成立,沈兼士主任延其為助教兼北大預科國文講師。
十一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
十二年,他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
十三年仍回北大。
十五年任廈門大學文科教席,同年編著之古史辨第一冊出版。
次年,任中山大學文史教授,後兼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
十七年三月,與傅斯年、楊振聲等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常務籌備員;
是年冬,傅出任所長,顧任研究員。
民國十八年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
二十三年初,與譚其驤在北平創立「禹貢學會」,致力沿革地理之研究,主編「禹貢」半月刊,至抗戰開始停刊,共出七卷。
二十六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改為史學研究所,由徐炳昶(旭生)任所長,顧任研究員。
適抗戰軍興,離平入川,在考試院任職,仍辦史學書刊。
此時又喪偶而續弦。
二十九年,任成都齊魯大學史學教授,主編「責善」半月刊、「文史」雜誌與「大眾知識」等刊物。
三十年十月,任國民參政會第三屆參政員。
三十二年二月,與傅斯年、李濟、羅香林等發起組織「中國史學會」,三十七年三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九月,被為北平研究院學術會議史學組會員。
民國三十八年下半年,大陸變色,被任中共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研究員,並任政協委員,點校資治通鑑等書。
文革開始,被指為「反動學術權威」。
六十年奉命負責二十四史總點校工作。
六十六年,中共社會科學院成立,出任學部委員與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六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平因腦溢血去世,年八十有八。
著作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孟姜女故事研究、五德始終說下的政治和歷史、當代中國史學、史林雜識等書。
他對「尚書」的整理和研究,費力最多,民國十五年在中山大學開「尚書研究」課,編有尚書講義和尚書學參考資料八巨冊,後來在燕京與北大也開「尚書研究」課,又編了「尚書文字合編」、「尚書通檢」、「尚書學討論集」等。
五十一年發表「尚書大誥今釋摘要」,晚年連續發表了「尚書甘誓校釋譯論」、「尚書湯誓校釋譯論」,和「西伯戡黎校釋譯論」等,為民國史學大家之一。
(宋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38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