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陶俑】
俑是陪葬用的偶像,通常木刻的稱之為木偶,陶製的稱為陶俑。
古有芻靈之說,芻靈是草紮的俑偶,商周時代漸改為木刻的俑偶。
周代並繪以彩漆。
秦始皇大批燒製陶俑,皆等人大小,面目體態維妙維肖。
西漢尊重儒家思想禁止陶俑之製作,以為有生人陪葬的意思。
東漢以後,陶俑的製作又漸發達,多表現於生活,如舞樂、博戲、雜技、廚師、文官及武士等陪葬於墓中。
六朝時期雕技術特別發達,陶俑之製作更為普遍,並多以五彩著色,通稱為繪彩陶俑,所作男女人物極為生動。
隋唐極盛時期,陶俑之製作更為普遍,由繪彩而改為釉彩,有單釉或多彩釉,其顏色多少不等,俗稱唐三彩就是這段時期的作品。
見圖1(唐三彩--仕女陶俑)五代以後,陶俑之製作,無論數量和技術,都遠不如前,至清遂成絕響。
(劉平衡)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8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