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軍事●中原大戰】
民國十七年北伐雖告完成,而各軍事領袖仍雄據一方,各自為政。
十八年春,政府召開編遣會議,不歡而散,李宗仁首起騷動,馮玉祥、張發奎、石友三、唐生智繼起譁變。
第三集團軍閻錫山依違其間,從中取利,尋即結合反政府之軍人政客,公然反叛。
十九年二月,閻氏通電請與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共同下野,並抨擊中國國民黨三全大會。
三月,謀叛將領推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
政府屢電勸解,及四月初閻等各就偽職,乃明令討伐。
反政府聯軍以第一方面軍李(宗仁)、張(發奎)部出廣西攻粵湘;
以第三方面軍閻部出河北攻魯西,並沿津浦路南下;
以第二方面軍馮部輔以閻部集中鄭州沿平漢路南攻,並沿隴海路東進;
豫院地區尚有石友三、樊鍾秀、孫殿英、萬選才、任應歧、高桂滋等部策應,另福建盧興邦亦樹叛幟,動員八十萬之眾,聲勢浩大。
政府於二月中旬動員應變,先鞏固徐州外圍。
及明令討伐後,蔣主席自兼討逆軍總司令,調第一軍團韓復防守魯西;
以第二軍團劉峙防守徐州碭山一帶;
以第三軍團何成濬防守平漢路許昌一帶;
以預備軍團陳調元防守黃河南岸濟寧一帶;
另派何應欽為武漢行營主任,主持湘鄂戰事;
粵軍陳濟棠、湘軍何鍵、滇軍龍雲、東北軍張學良等部先後參與討逆,另有空軍、海軍助戰,動員亦約有八十萬,實力雄厚。
三月下旬,孫殿英陷歸德、萬選才陷開封,戰事爆發。
五月初,政府軍精銳第二軍團自徐州西攻,攻克馬牧集及歸德,與馮、閻軍於蘭封前線激戰。
同月,李宗仁部突入湖南,佔衡陽、長沙,六月初攻抵岳州,武漢震動,政府調兵先克衡陽,李部回師還擊挫敗,退回廣西。
惟閻部已於六月侵入魯西,佔濟南。
七月,馮、閻部發動夜襲,直逼歸德,並沿平漢路南攻。
蔣總司令於隴海路採守勢,調軍前赴魯南,八月初大敗閻軍於泰安附近,收復濟南,復調返隴海路前線,於九月中旬展開反攻。
八月,閻、馮及汪兆銘等於北平召開擴大會議,九月組織國民政府,以閻錫山為主席。
此時雙方均極力爭取張學良,張氏於九月十八日通電擁護中央,派兵入關,直指平津。
閻軍腹背受敵,急退山西;
馮軍於蘭封、開封、鄭州一帶出擊,但軍心動搖,各謀出路,殘部西退,政府軍迭克名城。
十一月,馮、閻通電下野;
十二月,李宗仁離桂出亡,各叛軍部隊接受收編,結束了民國以來最慘烈的內戰。
此次內戰,為期八個月,傷亡二十五萬人,戰場遍及南北,惟雙方主力決戰於中原地區,是以通稱為「中原大戰」。
(陳存恭)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69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