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針灸節要】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7
標題: 【針灸節要】

針灸節要


書名 針灸節要


作者 高武


朝代 明


分類 針灸


典籍總表, 高武, 明朝, 針灸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7%AF%80%E8%A6%81/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8

書目

 

素問十二卷


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而所譔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諸韓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


蓋靈蘭祕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紀等篇。


無非闡明陰陽五行主制之理,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鍼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綱法,無越於是書矣。


然按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指為內經。


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註釋,復以陰陽大論託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疎,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9

難經十三卷


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者,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


隋時有呂博望註本不傳,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說,而醇疵或相亂,惟虞氏粗為可觀,紀齊卿註稍密,乃附辯楊玄操。


呂廣,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頗加訂易,而考證未明,李子野亦為句解,而無所啟發,近代張潔古註後附藥,殊非經義,王少卿演繹其說,目曰重玄,亦未足以發前人之蘊。


○滑伯仁氏取長棄短,折衷以己意,作難經本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9

九鍼式

鑱鍼


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宜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9

員鍼


其身員,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分氣滿宜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9

鍉鍼


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宜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39

鋒鍼


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0


一名鈹鍼,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0

員利鍼


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0

毫鍼


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0

長鍼


鋒如利,長七寸,痺深居骨解腰脊節奏之間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2

燔鍼


一名焠鍼,長四寸,風虛合于骨解皮膚之間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2


四明 高武撰 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2

卷一

 

難經

 

一 補瀉


七十八難曰:鍼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鍼也。


紀曰:呼盡而內鍼,吸而引鍼者為補吸則內鍼,呼盡出鍼為瀉,此言補瀉之時,非必呼吸出內而已,然知為鍼者信其左,不知為鍼者信其右。


紀氏曰:然知為鍼信其左者,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俞也。


不知為鍼者信其右,但一心用鍼,不知以左調右也。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鍼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


動而伸之,是謂瀉。


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


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2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2-26 21:45 編輯

一 補瀉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也。


當自取其經。


故言以經取之。


滑氏曰:靈樞第十篇載,十二經皆有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假令肝病虛,即補厥陰之合。


曲泉是也。


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是也。


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之意,若於此義不屬,非闕誤,則羨文也。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即四十九難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蓋正經之自病者也。


楊氏曰:不實不虛,是諸藏不相乘也。


故云自取其經。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6

一 補瀉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滑氏曰:靈樞五十二篇曰: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


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


置猶棄置之置,然人之病,虛實不一,補瀉之道,亦非一也。


是以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瀉陰以和之,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瀉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6

一 補瀉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


西方金也。


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


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


則知肝實,西方肺也。


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7

一 補瀉

 

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滑氏曰: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木金火水,欲更相平也。


木火土金水之欲實,五行之貪勝而務權也。


金水木火土之相平。


以五行所勝而制其貪也。


經曰:一藏不平,所勝平之,東方肝也。


西方肺也。


東方實,則知西方虛矣。


若西方不虛,則東方安得而過於實耶!


或瀉或補。


要亦抑其甚而濟其不足,損過就中之道也。


水能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瀉南方火者,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北方水者,益子之氣,使不食於母也。


如此則過者退,抑者進,金得平其木,而東西二方無復偏勝偏虧之患矣。


越人之意,大抵謂東方過於實,而西方之氣不足。


故瀉火以抑其木,補水以濟其金。


是乃使金得與木相停。


故曰欲令金得平木也。


若曰欲令金不得平木,則前後文義窒礙,竟說不通,使肝木不過,肺金不虛,復瀉火補水,不幾於實實虛虛耶!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7

一 補瀉

 

八十一難文義,正與此互相發明,九峰蔡氏謂水火金木土穀惟修,取相勝以洩其過,其意亦同。


故結句云: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


若為知常而不知變者之戒也。


此篇大意,在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上。


○或問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當瀉火補土為是。


蓋子有餘則不食母之氣,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瀉南方火,乃奪子之氣,使食母之有餘,補中央土,則益母之氣,使得以蔭其子也。


今乃瀉火補水何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7

一 補瀉

 

曰: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


且瀉火一則以奪木之氣,一則以去金 之克,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若補土則一於助金而已,不可施於兩用,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或又問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


五行之道也。


今越人乃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何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7

一 補瀉

 

曰:是各有其說也。


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者,五行之生化,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者,鍼家之予奪,固不相侔也。


○四明陳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名曰橫。


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 而侮所不勝。


木實金虛,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


木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於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未足以資之。


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於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


此母能令子虛也。


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


此子能令母實也。


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逕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兩平耳!


今按陳氏此說,亦自有理,但為不之一字所纏。


未免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觀八十一難中,當知金平木一語可見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7

一 補瀉

 

○王安道曰:余每讀至此,未嘗不歎夫越人之得經旨,而悼夫後世之失經旨也。


先哲有言,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且將經文反覆而詳味之,得自家有新意。


卻以註解參校,庶乎經意昭然,而不為他說所蔽,若先看註解,則被其說橫吾胸中,自家卻無新意矣。


余平生佩服此訓,所益甚多,且如難經此篇,其言周備純正,足為萬世法,後人紛紛之論,其可憑乎。


夫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此常道也。


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亦常道也。


人皆知之,今肝實肺虛,乃不瀉肝而瀉心,此則人亦知之,至於不補肺補脾而補腎,此則人不能知,惟越人知之耳。


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常情觀之,則曰心實致肝木亦實,此子能令母實也。


脾土虛致肺金亦虛,此母能令子虛也。


心火實固由自主,脾土虛乃由肝木制之,法當瀉心補脾,則肝肺皆平矣。


越人則不然,其子能令母實,子謂火,母謂木,固與常情無異,其母能令子虛,母謂水,子謂木,則與常情不同矣。


故曰水者木之母也。


子能令母實一句,言病因也。


母能令子虛一句,言治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8

一 補瀉

 

其意蓋曰:火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過分而為病矣。


今將何以處之。


惟有補水瀉火之治而已。


夫補水者何謂也。


蓋水為木之母,若補水之虛,使力可勝火,火勢退而木勢亦退,此則母能虛子之義,所謂不治之治也。


(此虛字,與精氣奪則虛之虛字不同,彼虛謂耗其真而致虛,此虛謂抑其過而欲虛之也。


若曰不然,則母能令子虛一句,將歸之脾肺乎,既歸於脾肺,今何不補脾乎。


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剋耳!


今火大王,水大虧,火何畏乎,惟其無畏,則愈王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勝之,孰能勝也。


水勝火三字,此越人寓意處。


細觀之,勿輕忽也。


雖瀉火補水並言,然其要又在補水耳!


後人乃言獨瀉火,而不用補水。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8

一 補瀉

 

又曰瀉火即是補水,得不大違越人與經之意乎,若果不用補水,經不必言補北方,越人不必言補水矣。


雖水不虛,而火獨暴王者,固不必補水亦可也。


若先因水虛而致火王者,不補水可乎。


水虛火王而不補水,則藥至而暫息,藥過而復作,將積年累月,無有窮已,安能絕其根哉,雖苦寒之藥,通為抑陽扶陰,不過瀉火邪而已,終非腎藏本藥,不能滋養北方之真陰也。


欲滋真陰,舍地黃,黃蘗之屬不可也。


且夫肝之實也。


其因有二,心助肝,肝實之一因也。


肺不能制肝,肝實之二因也。


肺之虛也。


其因亦有二,心克肺,肺虛之一因也。


脾受肝克而不能生肺,肺虛之二因也。


今補水而瀉火,火退則木氣削,又金不受剋而制木,東方不實矣。


金氣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虛矣。


若以虛則補母言之,肺虛則當補脾,豈知肝氣正盛,剋土之深。


雖每日補脾安能敵其正盛之勢哉。


縱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償所失矣。


此所以不補土而補水也。


或疑木王補水,恐水生木而木愈王。


故聞獨瀉火不補水論,忻然而從之,殊不知木已王矣。


何待生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8

一 補瀉

 

況水之虛,雖峻補尚不能復其本氣,安有餘力生木哉。


若能生木,則能勝火矣。


或又謂補水者,欲其不食於母也。


不食於母,則金氣還矣。


豈知火克金,土不生金,金之虛已極,尚不能自給,水雖欲食之,何所食乎?


若如此,則金虛不由於火之剋,土之不生,而由於水之食爾,豈理也哉,縱水不食金,金亦未必能復常也。


金不得平木一句,多一不字。


所以瀉火補水者,正欲使金得平木也。


不字當刪去,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虛指肺虛而言也。


瀉火補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謂能治其虛,不補土,不補金,乃瀉火補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苟不能曉此法,而不能治此虛,則不須問其他,必是無能之人矣。


故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


若夫上文所謂金木水火土更相平之義,不勞解而自明,茲故弗具也。


夫越人亞聖也。


論至於此,敢不歛衽,但恨說者之斁蝕。


故辯之。


(武按滑氏受針法於東平高洞陽,故以鍼法補瀉註,豈王氏不習鍼。


故以用藥論,而補瀉之理明矣。


若經旨則鍼藥皆通。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8

一 補瀉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


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


滑氏曰: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


迎者迎而奪之,隨者隨而濟之,然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榮衛流行,經脈往來,其義一也。


知之而後可以視夫病之逆順,隨其所當而為補瀉也。


○四明陳氏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


以瀉之,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未虛也。


以補之,愚按迎隨有二,有虛實迎隨,有子母迎隨。


陳氏之說:虛實迎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8

一 補瀉

 

若七十九難所載,子母迎隨也。


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


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滑氏曰:在,察也。


內為陰,外為陽,表為陽,裡為陰,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楊氏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并於陰,陰并於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


謝氏曰:男外女內,表陽裡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9

一 補瀉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


若有若無,何謂也?


滑氏曰:出靈樞第一篇,得,求而獲也。


失,縱也。


遺也。


其第二篇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謂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言虛與實,若得若失者。


謂補者佖然若有得也。


瀉者怳然若有失也。


即第一篇之義。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


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


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9

一 補瀉

 

滑氏曰:迎而奪之者瀉也。


隨而濟之者補也。


假令心病,心火也。


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


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


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


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


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而補瀉,則云手心主,即靈樞所謂少陰無俞者也。


當與六十六難並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9

一 補瀉

 

○潔古曰: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


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


故曰若得若失也。


滑氏曰: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前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此言實之與虛,若得若失。


蓋得失有無,義實相同,互舉之省文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49

一 補瀉

 

八十一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


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鍼,鍼入見氣盡乃出鍼,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為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讀為如。


蓋通用也。


○有見而入出者,謂左手按穴,待氣來至乃下鍼,鍼入候其氣應盡而出鍼也。


○紀氏曰:鍼之出入,皆隨氣往來。


素問曰: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努,起如發機是也。


(素問寶命全形論文)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0

二 補瀉相反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


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


謂病自有虛實也。


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


肺者金也。


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鍼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


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滑氏曰:是病二字,非誤即衍,肝實肺虛,金當平木,如七十五難之說,若肺實肝虛,則當抑金而扶木也。


用鍼者乃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此所謂實其實而虛其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殺人必矣。


中工,猶云粗工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0

二 補瀉相反


十二難曰:五藏脈已絕於內,用鍼者反實其外,五藏脈已絕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藏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


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滑氏曰:靈樞第一篇曰:凡將用鍼者,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


乃可以治也又第三篇曰: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鍼以致其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


其死也。


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鍼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


其死也。


陰氣有餘故躁,此靈樞 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


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猶是也。


紀氏謂此篇言鍼法,馮氏謂合入用鍼補瀉之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0

三 鍼刺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


故當深取之。


滑氏曰:春夏之時,陽氣浮而上,人之氣亦然。


故刺之當淺,欲其無太過也。


秋冬之時,陽氣沉而下,人之氣亦然。


故刺之當深,欲其無不及也。


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之謂也。


四明陳氏曰:春氣在毛,夏氣在皮,秋氣在分肉,冬氣在骨髓,是淺深之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0

三 鍼刺淺深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然鍼陽者,臥鍼而刺之。


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鍼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鍼,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滑氏曰:榮為陰,衛為陽,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各有淺深也。


用鍼之道亦然,鍼陽必臥鍼而刺之者,以陽氣輕浮,過之恐傷於榮也。


刺陰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氣散乃內鍼,不然,則傷衛氣也。


無毋通,禁止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1

四 先後淺深


七十難曰: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


初下鍼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鍼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滑氏曰:致取也。


春夏氣溫,必致一陰者,春夏養陽之義也。


初下鍼即沉之至腎肝之部,俟其得氣,乃引鍼而提之,以至於心肺之分。


所謂致一陰也。


秋冬氣寒,必致一陽者,秋冬養陰之義也。


初內鍼淺而浮之,當心肺之部,俟其得氣,推鍼而內之,以達於腎肝之分,所謂致一陽也。


此篇致陰陽之說,越人特推其理有如是者爾,凡用鍼補瀉,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1

五 井滎俞經合主病


六十八難曰:五藏六府,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此五藏六府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滑氏曰:主,主治也。


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


滎絕小水也。


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為滎,俞,輸也。


注也。


自滎而注,乃為俞也。


由俞而經過於此。


乃謂之經,由經而入於所合,謂之合,合者會也。


靈樞第一篇曰: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此俞字,空穴之總名,凡諸空穴,皆可以言俞。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所行,皆井滎俞經合之所係,而所主病各不同,井主心下滿,肝木病也。


足厥陰之支,從肝別貫鬲,上注肺。


故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心火病也。


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


經主喘欬寒熱,肺金病也。


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


謝氏曰:此舉五藏之病各一端為例,餘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


不言六府者,舉藏足以該之。


○項氏曰:井象水之泉,滎象水之陂,俞象水之窬,經象水之流,合象水之歸,皆取水之義也。


○紀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藏六府,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不以五藏六府,皆主身熱,俞之所治,不以五藏六府,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不以五藏六府,皆主喘咳寒熱,合之所治,不以五藏六府,皆主逆氣而泄,俱言藏不言府者,恐未中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4

六 四時井滎俞經合刺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滑氏曰:滎俞之繫四時者,以其邪各有所在也。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謂也。


然五藏一病輒有五也。


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


臊臭者肝也。


喜酸者肝也。


喜呼者肝也。


喜泣者肝也。


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


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


鍼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滑氏曰:五藏一病,不止於五,尤眾多也。


雖其眾多,而四時有數。


故並繫於春夏秋冬,及井滎俞經合之屬也。


用鍼者,必精察之。


○詳此篇文義,似有缺誤,今且依此解之,以俟知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4

七 藏府滎俞合皆以井為始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藏六府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


故歲數始於春,日數始於甲。


故以井為始也。


蚑去知切蠕音軟。


滑氏曰:十二經所出之穴,皆謂之井,而以為滎俞之始者,以井主東方木,木者春也。


萬物發生之始,諸蚑者行,喘者息,息謂噓吸氣也。


公孫弘傳,作蚑行喙息,義尤明白,蜎者飛,蠕者動,皆蟲豸之屬,凡當生之物,皆以春而生。


是以歲之數則始於春,日之數則始於甲,人之滎合則始於井也。


馮氏曰:井,谷井之井,泉源之所出也。


四明陳氏曰:經穴之氣所生則自井始,而留滎注俞,過經入合。


故以萬物及歲月日數之始為譬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4

八 藏府井滎為五六


六十二難曰: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府者陽也。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府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滑氏曰:藏之井滎有五,謂井滎俞經合也。


府之井滎有六,以三焦行於諸陽,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府有六者,與三焦共一氣也。


虞氏曰:此篇疑有缺誤,當與六十六難參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5

九 陰陽井滎木金相生不同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


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


滑氏曰:十二經起於井穴,陰井為木。


故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俞土,陰俞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為金。


故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俞木,陽俞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金者,乙之剛也。


陰井乙木者,庚之柔也。


乙為木。


故言陰井木也。


庚為金。


故言陽井金也。


餘皆倣此。


滑氏曰:剛柔者,乙庚之相配也。


十干所以自乙庚而言者。


蓋諸藏府穴,皆始於井,而陰脈之井始於乙木,陽脈之井始於庚金。


故自乙庚而言剛柔之配。


而其餘五行之配,皆倣此也。


丁氏曰:剛柔者,謂陰井木,陽井金,庚金為剛,乙木為柔,陰滎火,陽滎水,壬水為剛,丁火為柔,陰俞土,陽俞木,甲木為剛,己土為柔,陰經金,陽經火,丙火為剛,辛金為柔,陰合水,陽合土,戊土為剛,癸水為柔。


蓋五行之道,相生者母子之義,相剋相制者夫婦之類。


故夫道皆剛,婦道皆柔,自然之理也。


易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其是之謂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5

十 出井入合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


故言所出為井也。


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


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滑氏曰:此以經穴之流注始終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5

十一 欲刺井當刺滎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


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


滎者火也。


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滑氏曰:諸經之井,皆在手足指梢,肌肉淺薄之處,氣少不足使為補瀉也。


故設當刺井者,只瀉其滎,以井為木,滎為火,火者木之子也。


詳越人此說,專為瀉井者言也。


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


故引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各有攸當也。


補瀉反則病益篤,而有實實虛虛之患,可不謹哉。


(武按,滑氏謂經意為瀉井而補,補井補合之言,端自瀉南方補北方意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5

十二 經脈流注


二十三難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滎於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滑氏曰:因者隨也。


原者始也。


朝猶朝會之朝,以用也。


因上文經脈之尺度,而推言經絡之行度也。


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兼陽絡陰絡脾之大絡,為十五絡也。


謝氏曰:始從中焦者。


蓋謂飲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


絡脈十五,皆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如環之無端,朝寸口人迎,以之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寸口人迎,古法以俠喉兩傍動脈為人迎。


至晉王叔和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愚謂昔人所以取人迎氣口者。


蓋人迎為足陽明胃經,受穀氣而養五藏者也。


氣口為手太陰肺經,朝百脈而平權衡者也。


○此事難知云:寅手太陰肺,始於中焦,終於大指內廉出其端;


卯手陽明大腸,始於手大指次指之端,終於上俠鼻孔;


辰足陽明胃,始於鼻交頞中,終於入大指間出其端;


已足太陰脾,始於足大指之端,終於注心中;


午手少陰心,始於心中,終於小指之內出其端;


未手太陽小腸,始於小指之端,終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申足太陽膀胱,始於目內眥,終於小指內側出其端;


酉足少陰腎,始於小指之下,終於注胸中;


戌手厥陰心包,始於胸中,終於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亥手少陽三焦,始於小指次指之端,終於目銳眥;


子足少陽膽,始於目銳眥,終於小指次指內出其端,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貫爪甲出三毛;


丑足厥陰肝,始於大指聚毛之上,終於注肺中。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6

十三 奇經八脈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


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


故曰奇經八脈也。


滑氏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


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十二經。


故曰奇經,奇對正而言,猶兵家之云奇正也。


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


謂此八脈不係於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


故曰奇經也。


此八脈者。


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陽之海,陰陽維則維絡於身,帶脈束之如帶,陽蹻得之太陽之別,陰蹻本諸少陰之別云: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沛妄作,聖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拘也。


滑氏曰:經絡之行,有常度矣。


奇經八脈則不能相從也。


故以聖人圖設溝渠為譬,以見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此奇經也。


然則奇經蓋絡脈之滿溢而為之者歟,或曰此絡脈三字,越人正指奇經而言也。


既不拘於經,直謂之絡脈亦可也。


此篇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為奇經之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6

十三 奇經八脈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衝脈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於季脇,迴身一周,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也。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


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


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


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6

十三 奇經八脈


滑氏曰:繼,脈經作繫。


○督之為言都也。


為陽脈之海,所以都綱乎陽脈也。


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歷長強,循脊中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之脈交會,上至瘖門與陽維會,至百會與太陽交會,下至鼻柱人中與陽明交會。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


為人生養之本,衝脈起於氣衝穴,至胸中而散,為陰脈之海,內經作並足少陰之經,按衝脈行於幽門通谷而上,皆少陰也。


當從內經,此督任衝三脈,皆起於會陰。


蓋一源而分三歧也。


帶脈起於季脇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猶束帶然,陽蹻脈起於足跟中申脈穴,循外踝而行。


陰蹻脈則起於跟中照海穴,循內踝而行,蹻揵也。


以二脈皆起於足。


故取蹻揵超越之義,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


陽維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蹻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會於風府瘂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會也。


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


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十二字,當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之下,則於此無所間,而於彼得相從矣。


其受邪氣畜云云十二字,謝氏則以為於本文上下當有缺文,然脈經無此,疑衍文也。


或云當在三十七難關格不得盡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府而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6

十四 十五絡脈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


陰絡者,陰蹻之絡也。


故絡有十五焉。


滑氏曰:直行者謂之經,傍行者謂之絡,經猶江漢之正流,絡則沱潛之支派,每經皆有絡,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


今云絡有十五者,以其有陽蹻之絡,陰蹻之絡,及脾之大絡也。


陽蹻陰蹻,見二十八難,謂之絡者,蓋奇經既不拘於十二經,直謂之絡亦可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三寸,布胸脇,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四明陳氏曰:陽蹻之絡統諸陽絡。


陰蹻之絡能統諸陰絡,脾之大絡,又總統陰陽諸絡,由脾之能溉養五藏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7

十五 奇經病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為病,逆氣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滑氏曰:此言奇經之病也。


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行諸陽而主衛,衛為氣,氣居表。


故苦寒熱,陰維行諸陰而主榮,榮為血,血屬心。


故苦心痛,兩蹻脈病,在陽則陽結急,在陰則陰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


衝脈從關元至咽喉。


故逆氣裡急,督脈行背。


故脊強而厥,任脈起胞門行腹。


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


帶脈回身一周。


故病狀如是,溶溶,無力貌,此各以其經脈所過而言之,自二十七難至此,義實相因,最宜通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7

十六 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滑氏曰:肺之原太淵至腎之原太谿,見靈樞第一篇,其第二篇曰:肺之俞太淵,心之俞大陵,肝之俞太衝,脾之俞太白,腎之俞太谿,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過於衝陽為原,三焦之俞中渚,過於陽池為原,小腸之俞後谿,過於腕骨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藏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


或曰:靈樞以大陵為心之原,難經亦然,而又別以兌骨為少陰之原,諸家鍼灸書,並以大陵為手厥陰心主之俞,以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者,為心經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7

十六 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按靈樞七十一篇曰:少陰無輸,心不病乎。


歧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


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又第二篇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


(按中衝以下,並手心主經俞,靈樞直指為手少陰,而手少陰經俞,不別載也。


又素問繆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各一痏,立已。


又氣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氏主五藏俞惟有心包經井俞之穴,而亦無心經井俞穴,又七十九難曰: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補手心主井,詳此前後各經文義,則知手少陰與心主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號也。


故所止輒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滑氏曰: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以十二經之俞皆係於三焦所行氣所留止之處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以臍下腎間動氣,乃人之生命,十二經之根本。


三焦則為原氣之別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氣,經歷於五藏六府也。


通行三氣。


即紀氏所謂下焦稟真元之氣,即原氣也。


上達至於中焦,中焦受水穀精悍之氣,化為榮衛,榮衛之氣與真元之氣通行達於上焦也。


所以原為三焦之尊號,而所止輒為原,猶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7

十六 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於是而取之,宜哉,拔萃云:本經原穴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而內鍼,吸則得氣,無令出鍼,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


王海藏曰:假令鍼肝經病了,於本經原穴亦鍼一鍼,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鍼,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鍼,如餘經有補瀉畢,倣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凡此十二原,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


故五藏六府有病,皆取其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8

十六 十二經以原為俞三焦以俞為原


六十七難曰:五藏募皆在陰而俞在陽,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


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滑氏曰:募與俞,五藏空穴之總名也。


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在背為陽,則為之俞,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


俞史記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五藏募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一寸,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季脇下直臍,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腎之募京門二穴,在腰中季脇,本五藏俞在背,行足太陽之經,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皆俠脊兩旁各一寸五分,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藏府腹背,氣相通應。


所以陰病有時而行陽,陽病有時而行陰也。


鍼法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


(按經言行陽行陰,是必然者,而滑注則言有時,似或然也。


似非經旨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8

十七 八會刺穴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謂也?


然府會太倉,藏會季脇,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


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滑氏曰:太倉一名中脘,在臍上四寸,六府取稟於胃。


故為府會,季脇章門穴也。


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為脾之募,五藏取稟於脾。


故為藏會。


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陽陵泉也。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為配,肝者筋之合。


故為筋會。


絕骨一名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


故為髓會。


鬲俞在背第七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也。


太陽多血,又血乃水之象。


故為血會。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一寸,太淵在掌後陷中動脈,即所謂寸口者,脈之大會也。


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即膻中,為氣海者也。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熱病在內者,各視其所屬而取之會也。


謝氏曰:三焦當作上焦。


四明陳氏曰:髓會絕骨,髓屬於腎,腎主骨,於足少陽無所關,腦為髓海,腦有枕骨穴,則當會枕骨,絕骨誤也。


血會鬲俞,血者心所統,肝所藏,鬲俞在七椎下兩旁,上則心俞,下則肝俞,故為血會,骨會大杼,骨者髓所養,髓自腦下注於大杼,大杼滲入脊心,下貫尾骶,滲諸骨節。


故骨節之氣,皆會於此,亦通。


古益袁氏曰: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


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杼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8

十八 上工下工治病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


滑氏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使邪無所入,治未病也。


是為上工,見肝之病,一心治肝,治已病也。


是為中工,靈樞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也。


其次刺未盛者也。


其次刺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


與其形之盛者也。


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


勿敢必毀傷,因其衰也。


事乃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明 四明 高 武 撰 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8

卷二上

 

靈素

 

一 用鍼方宜


帝曰:醫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何也?


歧伯曰:地氣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


故其民黑色理疎,其病皆為癰瘍,音羊其治宜砭者,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之盛處也。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鍼,故九鍼亦從南方來。


○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治之以鍼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9

二 九鍼式


帝曰:鍼之長短有數乎!


歧伯對曰:一曰鑱鍼,取法巾鍼,頭大末銳,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


二曰員鍼,取法於絮鍼,筩音同其身而卵其鋒,鍼如卵形,員其末,長一寸六分;


三曰鍉音低鍼,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


四曰鋒鍼,取法於絮鍼,筩其身,鋒其末,刃三隅,長一寸六分;


五曰鈹音彼鍼,取法於劍鋒,末如劍,廣二寸半,長四寸;


六曰員利鍼,取法於,鍼大如,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


七曰毫鍼,取法於毫毛,尖如蚊虻喙,長一寸六分;


八曰長鍼,取法於綦鍼,鋒利身薄,長七寸;


九曰大鍼,取法於鋒鍼,尖如挺,其鋒微員鍼形畢矣。


此九鍼之長短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9

三 九鍼應天地人時以起用


岐伯曰:夫聖人之起天之數也。


一而九之。


故以主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鍾數焉,以鍼應數也。


帝曰:以鍼應九數奈何?


歧伯曰:一者天也。


天者陽也。


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


皮者肺之合也。


人之陽也。


故為之治鍼,必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


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毋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


故為之治鍼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末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四者時也。


時者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病也。


故為之治鍼,必筩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


故為之治鍼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


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於經絡而為暴痺者也。


故為之治鍼,必令尖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竅,邪之所客經絡而為痛痺,舍於經絡者也。


故為之治鍼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鍼而養者也。


八者風也。


風者人之股肱八節也。


八正之虛風,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痺也。


故為之治鍼,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深取遠痺,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節解皮膚之間也。


淫邪流溢於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通於機關大節者也。


故為之治鍼,大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


○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鍼有所宜。


故曰九鍼: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故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脈,四鍼筋,五鍼骨,六鍼調陰陽,七鍼應精,八鍼除風,九鍼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有所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9

四 九鍼所宜


九鍼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刺熱者用鑱鍼,刺寒者用毫鍼,刺大者用鋒鍼,刺小者用員利鍼,刺癰者用鈹鍼。


○鑱鍼出瀉陽氣,員鍼者揩摩分肉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鍼者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勿陷,鋒鍼者以發痼疾,鈹鍼者以取大膿,員利鍼者以取暴氣,毫鍼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而養,以取痛痺,長鍼者可以取遠痺,大鍼者以瀉機關之水。


○病在皮膚,取以鑱鍼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利鍼於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之鍉鍼於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鍼,病痺氣暴發者,取以員利鍼,病痺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鍼,病在中者,取以長鍼,水腫不能過關節者,取以大鍼。


○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以成膿血者,其惟砭 石鈹鍼之所取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1:59

五 五刺應五藏


凡刺有五,以應五藏: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鍼,無鍼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鍼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


三曰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


或曰淵刺,亦曰豈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鍼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此脾之應也;


五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0

六 九刺應九變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俞也;


二曰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


三曰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


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


六曰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鍼也;


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皮毛也;


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九曰焠刺,焠刺者,燔鍼以取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0

七 十二刺應十二經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此者傍鍼之也;


二曰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


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鍼,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鍼復刺之也;


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


四曰齊刺,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以治痺氣小深者也。


五曰揚刺,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


六曰直鍼刺,直鍼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


七曰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鍼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


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置鍼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鍼刺,傍鍼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鍼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瘇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0

八 黑白肥瘦刺


帝曰:願聞人之黑白肥瘦小長,各有數乎!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


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瘦人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氣清,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0

九 刺常人


曰:刺常人奈何?


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0

十 刺王公大人布衣


帝曰:夫王公大人,血氣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其刺之淺深疾徐多少何如?


岐伯曰:亭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


氣滑即疾出,其氣濇則出遲,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濇則鍼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慓悍滑利也。


○寒痺內熱,刺布衣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藥熨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1

十一 刺壯士


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


歧伯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1

十二 刺嬰兒


曰:刺嬰兒奈何?


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鍼,淺刺而疾發鍼,日再可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1

十三 刺脈虛實淺深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


○脈淺者勿刺,按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出其邪氣耳!


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勿按其脈而刺之,微內鍼而久留之,以致其孔脈氣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1

十四 十二經氣血刺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陽明多血多氣,刺陽明出血氣,太陽多血少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少陽多氣少血,刺少陽出氣惡血,太陰多血少氣,刺太陰出血惡氣,厥陰多血少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少陰多氣少血,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2

十五 手足陰陽經脈刺


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少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太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3

十六 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有餘瀉之,不足補之。


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3

凡用鍼者


隨而瀉之,迎而道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


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瀉之時,以鍼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


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絃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必取誅之,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3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五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


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鍼,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矌,手動若務,鍼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努,起如發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4

刺虛者須其實


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義無邪下,必正其神。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4

小鍼之要


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闇乎。


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鍼道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4

凡用鍼者


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


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補瀉之時,以鍼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為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絃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5

持鍼之道


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乃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5

刺虛則實之


鍼下熱也。


氣實乃熱也。


滿而泄之者,鍼下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邪盛則虛之者,出鍼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鍼而徐按之,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為虛與實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虛實之要,九鍼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九鍼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瀉也。


刺實須與虛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鍼也。


刺虛須與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鍼也。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5

所謂易陳者


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正氣也。


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音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者。


知氣之虛實,用鍼之徐疾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5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鍼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掛以髮者。


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


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鍼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者,言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逆而奪之者瀉也。


追而濟之者補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5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泄之者,氣盛而當瀉之也。


苑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


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


瀉則怳然若有失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6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是故工之用鍼也。


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於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逆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神氣乃存,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


以月方滿也。


以日方溫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納鍼,及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


故曰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


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滎,復以吸排鍼也。


故員與方非鍼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6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瀉實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


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持鍼叩置,以定其宜,候呼內鍼,氣出鍼入,鍼空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6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吸則內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出,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鍼,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6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故命曰補,○補瀉弗失,與天地一,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持鍼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果,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鍼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


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6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疎之,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視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7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鍼孔也。


入虛者右手閉鍼孔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7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


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


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


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7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凡用鍼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經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


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流而不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7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鍼,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7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鍼,鍼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8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已,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下於經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循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頭動脈久持之,捲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8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余聞刺法,言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


何謂不足?


岐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願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方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8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8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


故命曰神之微。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8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9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不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9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補瀉奈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9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鍼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篤相得。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26 22:09

鍼有懸布天下者五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流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