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緙絲】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4 09:33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緙絲】

中華百科全書●農學●緙絲

 

緙絲,係由漢唐時代之織錦、綴錦,逐漸蛻變演進,至宋代衝破提綜通梭之桎梏,創新織成之妙品。

 

在技術上,固然與織綴不同,而在工具上,更與織綴迥異。

 

蓋一般織錦,均需用紋工紙板、提花龍頭、懸綜吊絖、通梭織紆,始能顯出花色,直至織完整疋為止。

 

但緙絲織法,則完全不同,既不用紋板,亦不用花機,更不用提綜通梭,而使用平素之織機,由織匠對面端坐,全身重心放在腰尻之上,當織製時,先將所欲織之山水、花草、禽獸圖樣,放置於經絲下,通過經絲透視圖樣,再以若干裝有彩線之小梭杍,綴分彩色,每織一梭,即以小木梳或指甲櫛,將緯絲扣緊。

 

如此積分進寸,積寸盈尺,終至完成為止。

 

惟緙絲織製,僅管根據圖樣,但其藝術價值,端賴織者之匠心與手法。

 

(見圖1)緙絲與一般織錦、綴錦,在織製方法上,有其特點:一、為經絲通緯絲斷:亦云通經斷緯,即經絲相通,緯絲中斷。

 

當織製時,先依據圖樣,留出花紋部位,再按照圖樣,分配色彩,然後將色絲綴織於各部位之經絲上,與其餘無色彩部分,各自為織,不用通梭,不用長簆,以小梭織緯,用木梳或指櫛扣緊,在經絲起伏上,不需提綜,而用針撥,俾各部交錯,能相互連接,故兩色相接處,呈現斷續之裂痕,此即所謂之每痕斷剜,承空視之,有如刀鑿雕鏤之象也。

 

二、為經緯纖度不一:緙絲所用之經絲與緯絲,其纖度之粗細大小及性質,均不一致。

 

通常經絲較緯絲略粗與強韌,在每一平方單位中,經絲與緯絲之根數,亦差異甚大,緯絲根數,常比經絲多兩三倍,有時因織物精密,可能多至四倍、五倍者。

 

此種經緯絲分布之多寡比例,在畫面上,各部位分布,亦多寡不一。

 

一般言之,經絲多固定不動,而緯絲則變化甚多;

 

有時使用粗絲,有時使用細絲,某處較疏,某處較密,此種變化,全視織匠妙心之運用而定。

 

造成此種同一幅畫上諸多疏密之不一,當然與採用小梭櫛扣緊局部緯絲有關,故緙絲在經緯疏密運用上,確已達到登造極之境界。

 

三、為形色取決於緯:由於緙絲畫面,呈現於緯絲,因而採用經緯不一之配置法。

 

又因畫面種類繁多,故通常緯絲多於經絲。

 

織造完成後,經絲掩蓋於緯絲之下面,所以經絲為無色絲,而畫面彩色之變化,完全取決於緯絲,利用種種不同色彩之緯絲,織成隨心所欲,怡神悅目之圖面,緙絲之珍貴處,即在於此。

 

四、為正反形色相同:由於一般提花絲織品,均採用通梭織法,懸吊綜絖,穿簆引經,利用綜口起伏,經絲浮沈,顯露圖案制定之花色。

 

而緙絲則利用通經斷緯之織法,不受綜絖限制,在經絲上以小梭自由綴織,花色細密者,多織緯絲,花色粗疏者,減少緯絲,花色大小,經緯疏密,隨織匠心意,巧妙運用,而自由決定。

 

因此緙絲畫面之形象色彩,均表現於緯絲上,遂使其正反面完全相同。

 

五、為畫面避免直線:由於緙絲織法,係通經斷緯,而不採用通梭織法,故織畫面上之線條時,應特別妙手運用,尤其遇有直線之畫面,切忌與經絲排成平行,否則織出左右不同色彩之緯絲時,必然以直線經絲為界線,而造成明顯之裂痕。

 

此種裂痕,小之損傷畫面之完美,大之破壤整體之連結,疵瑕互現,美中不足,故緙絲避免排在同一直線之經絲上。

 

當織緯遇有此種情形時,每隔四、五梭,則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將一、二緯絲綴織於裂痕兩旁之經絲上。

 

如此交互為用,銜接無縫,不致造成畫面直線之不勻整。

 

有時更增加緯絲密度,以減少直角相交,而發生鋸齒之裂痕。

 

故緙絲在書法上,尤其表現出神全氣足,墨彩奕奕,彌足珍貴。

 

六、為絲線收藏無痕:由於織製緙絲,不用提綜,不用通梭,而僅使用小梭與撥針,小梭內裝有緯絲,撥針則用以撥絲。

 

撥針,俗呼為撥子,有直形如針者,有曲形如者,撥針之功用如提綜,但在妙手運用上,其靈活精緻,當千百倍於提綜。

 

每一小梭之緯絲,無論線頭與線尾,均利用撥針,完全收藏隱匿於緯絲中,而不露出絲毫之痕跡。

 

此與一般使用提綜通梭之織錦,又迥乎不同。

 

由於能使緯絲收藏無痕,故緙絲無論織出之仙水、人物、花卉、鳥獸以及書法等,均能精密細緻,維妙維肖,止動靜,栩栩如生,此緙絲在蠶絲織品中,所以能獨放異彩而享盛譽也。

 

(尹良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13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