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蘇軾】
蘇軾(西元一○三六~一一○一年),字子瞻,宋眉山人。
年方十歲,父洵宧學四方,母程氏繼授其業,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嘉祐二年(一○五七),試禮部,知歐陽修得軾論,欲以冠多士,疑門人曾鞏所為,置第二,及殿試中乙科,授福昌簿。
復以制科中程,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判官。
修法以減關中役,入判登聞鼓院。
英宗擬召其入翰林,宰相召試直史館。
丁父憂,服除,適王安石變法,意其政見不同,以判官告院。
安石每贊人主以獨斷,神宗專信任之;
軾因進士問策,謂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侵晉以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哉?
安石見之不悅。
議學校貢,議者多附和之,軾獨以為不必變,謂選有道,何必由學乎?
神宗召問之,軾請鎮之以靜。
安石聞之益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
軾決斷精敏,聲譽日隆,遂益陳三司條例司及青苗等新法擾民。
安石怒,使御史論奏其過,通判杭州。
高麗入貢。
必令稱正朔,民多其治行,徙知密州。
罷司農行手實法,戳悍卒以安民,再徙徐州。
河決曹村,築堤以障之,又徙湖州。
言者媒蘗其謝表及諷事詩,以為訕上,逮赴臺獄,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汝州,幸得就居於常。
道過金陵,猶不忘西兵及東南大獄,請安石進言以救之。
至常,築室於東坡,與田父野老相從,自號東坡居士。
哲宗即位,宣仁后垂簾,起知登州,累遷中書舍人。
宰相司馬光,知安石變免役之害,欲復差役,軾言免役大類募兵,有利於民,光怒而有逐軾意,而臺諫希合以求其疵,自是不安於朝矣!
尋除翰林學士、兼侍讀,每進讀至治亂興衰邪正得失之際,開導再三,哲宗多所領悟。
三年,權知貢。
嗣以論事不見容,乞外任,拜龍岡閣學士、知杭州。
諫官論前相蔡確諷宣仁后詩,軾密疏諫止,宣仁后善其言而不能用。
既至杭,濬湖、治井、築堤,民蒙其利,家為畫像並公立生祠以報之,召為翰林學士承旨。
復因纔請外補,帶舊職知潁洲,徙揚州;
請復舊漕法,船夫得營私以濟貧,而速公運,以兵部尚書召還兼侍讀。
哲宗祀南郊,軾導駕,親貴不避儀仗,奏改之;
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
宣仁后崩,哲宗親政,以兩學士知定州。
時國事將變,軾不得入辭,臨行上書以勸之。
治定,嚴軍政,眾皆長服。
紹聖初,御史論其所為制誥,譏刺先朝,以本官知英州;
旋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獨以少子過自隨,泊然無所芥蔕,人得其歡心。
大臣以其流竄為未足,再貶瓊州別駕,昌化安置,人不堪其憂,而軾著書以為樂。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大赦還,提玉局觀,復朝奉郎致仕。
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六,累贈太師,諡文忠。
軾承家學,亦由天生。
自謂賦詩作文,有如行雲流水。
故其文渾涵奔放,詩亦清疏雋逸。
仁、神二宗讀其詩文,稱為天下奇才,然終不得大用。
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
既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不嘗以師資自予,乃卓然為諸家之稱首。
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
是以置之朝廷之上,而不為之喜;
斥之嶺海之外,而不為之慍。
蓋亦由其傲骨之性,特立之志,邁往之氣,有以使然。
特其兼尚黃老縱橫之術,反對變科、興學校,及其末也,逃入於禪。
其三子俱善為文,任官,過其尤者焉。
所著著有易、書傳、論語說、仇池筆記、東坡志林、東坡七集及東坡詞等。
又善書,兼工畫。
(金中樞)見圖1(蘇軾--致道源尺牘)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88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