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宗教●阿育王】
西元前三二六年,希臘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隊攻入印度五河,即今旁遮普全境。
至前三二三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逝世後,印度土著力量揭竿而起者,一為旃那克耶(Chanakya);
一為犍陀羅笈多(Chandragupta)。
犍陀羅笈多的母親或祖母姓毛拉(Mura),與毛瑞(Morieis)是同一種族。
他的父親為難陀(Nanda)王,為剎帝利階級,是匹蒲里婆那(Pipphalivana)一個小共和國的統治者。
毛瑞耶與毛瑞也是同族,在佛陀時代居於尼泊爾之塔瑞(Tarai)。
毛瑞那(Maurya),意即孔雀,該族可能原係飼養孔雀、狩獵而得名。
當犍陀羅笈多年輕時,曾見過亞歷山大,因其對亞氏無禮,而遭追捕,因而逃向旃那克耶。
得旃氏之助而形成勢力。
有的史料說他是文德雅(Vindhya)森林區土匪之傭兵,這與耆那教的文獻所載旋異。
也有說難陀並非其父。
犍陀羅岌多從母姓,而於前三○六年建立了孔雀王朝。
他傳位給他兒子毘陀沙羅王(bindasara),約在前三○○年。
毘陀沙羅王王子阿輸迦(Ashoka)為烏闍(Ujjain)總督。
其父病危時,即回王城,殺害其大哥,時為前二七三年,四年以後阿輸迦始即王位,是為阿育王。
他即位十三年後,其碑銘尚載其兄弟妻孥生活狀況,歷史上謂他殺害其九十九名兄弟,似不能信為史事,有王位之爭自不容疑。
阿育王原係承其父、祖基業,並大肆撻伐,在凱靈伽(kalinga)之戰,為攻堅性殲滅戰,死傷枕藉;
乃一改前非,留心治道,寬厚、仁慈,為世界史上最有名之仁王。
他首先宣布凡武力奪取之城池、王國,歸順與否悉聽自便。
他尊重僧侶,不分宗教。
他自己稍後即信奉了佛教,倡組居士會,參拜佛教聖地,召集高僧結集經典。
開始推行善政,輕施薄斂,仍屯有重兵以大軍作後盾,稍後,即以佛教高僧為主要幹部主持地方行政,傳播佛教,甚至訓練行商到巴比倫、埃及、南印邊陲,一面經商,同時傳教。
到處設驛站,修馬路;
分設人、獸,乃至家禽醫院;
廢刑法、罷兵器,長達三十多年不養軍隊。
阿育王自身及其王宮一律素食,不飲酒,不行獵。
他在全國通衢大道豎立石碑,以銘言、法教化人民一體遵行。
陳列在鹿野苑博物館之石碑柱上,有四隻四向獅頭,其精細、生動,奉為稀世寶,即現行印度之國徽。
他使佛教遍布全印、鄰國。
因而後世才能擴大為世界性之宗教。
他所統治之領土,在印度史上尚是空前的大帝國。
他在鄰國分設慈悲學院,使得摩門教發生分裂。
佛教徒尊阿育王為佛陀轉世之輪王。
(李志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46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