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經驗主義教育哲學】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1 08:08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經驗主義教育哲學】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經驗主義教育哲學

 

經驗主義的教育哲學,側重在知識教育的討論上,主張知識之獲得純賴後天的經驗,而非來自先天的觀念(InnateIdea)。

 

經驗主義的教育家認為人性如白紙、如臘板,是空無一物的,所以初生之時,人人皆平等。

 

至於為什麼有的人知識豐富,有的人學問貧瘠,這完全依賴後天環境的好壞所決定。

 

因為人之初性如白紙,所以後天可以容易予以染色;因為人之初性如臘板,所以可塑性高,要它成什麼形狀,它就成什麼形狀,人性完全在環境的掌握中;

 

因為人之初性空無一物,所以後天可以灌注,可以填滿。

 

英文教學(Instruction)的初意。

 

就是注入(Instill)。

 

我國教育文獻中常出現灌輸(Indoctrination)字眼,說穿了,就是典型的經驗主義教育觀念。

 

這些中文字眼及英文字,都強調教育的過程是由外往內的,而非由內往外。

 

那麼,人憑什麼來獲得外界資料呢?

 

感官(SenseOrgans)。

 

感官是吸取知識的通道。

 

感官數量有五種,即視感官-眼睛、聽感官-耳朵、嗅感官-鼻子、味感官-舌頭,及觸感官-皮膚。

 

切斷這五種感官,則人的知識等於零。

 

一個天生的盲者,不會有色彩觀念,一個天生的聾者,不會有音調觀念…。

 

可見教育要健全,必先有健全的感官,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與感官為友,切不可與它為敵,或疏離感官。

 

因此,保健工作列為學校教育的重點。

 

教室採光、通風、溫度、濕度的調適、教科書紙張的考究、字體的大小、學校醫護人員及設備的注意,都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

 

此外,學校環境的考慮、視聽器材及教具的購買、旅行教育的提倡、觀察實驗等教學活動,都因經驗主義教育哲學的鼓吹,而使學校教育有了嶄新的面貌,師生教學也趨於動態化、活化,及生氣化。

 

昔孟毋三遷。

 

其意在於重視環境的熏染,希冀孟子能獲取優良的環境經驗。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西元十六世紀法國教育家孟登(MicheldeMontaigne一五三二~一五九二)高呼一年的旅行勝過二十年的讀書,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Locke,一六三二~一七○四)力主經驗論教育學說。

 

這些都是經驗主義的重要學者。

 

經驗主義教育哲學看到了人的被動心態,重視後天環境的重要性。

 

但社會環境雖是大染缸,卻有人出污泥而不染,可見主動性仍不可小視。

 

(林玉體)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0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