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惡地】
惡地,又稱劣地,指完全或部分裸露的崎嶇破碎土地,主要由河流、溪澗和雨水刻蝕而成,多見於乾旱或半乾旱區域;
而地質上則以鬆軟地層如黏土、泥岩、頁岩、砂岩及石灰岩等最利於惡地的發育。
至其形貌,則以鱗比櫛次的溝谷和山脊為代表,伴以標準之密緻狀排水結構,故水系錯綜複雜。
簡而言之,惡地實為雨溝的集合體。
惡地的概念,源於美國中西部各州通行困難之崎嶇不毛地區。
早先法國探險家深入該地區旅行時,即沿用印地安土著之語意加以描述,稱為MauvaisTerresPourTraverse,亦即英語BadLandstoCross之意,為惡地一詞的由來。
後來,地理學家發現惡地並非祇與土質優劣有關,實際上還牽涉到某些地形觀念,乃將惡地之概念範圍擴大,含指一切與美國中西部惡地類似之地形,成為地形名詞。
本省西南部嘉義、臺南、高雄各縣的八掌、急水、曾文、鹽水、二仁、竹子港、典寶諸溪中上游地區,惡地遍布,地形奇特,主要乃由於本區的青灰色泥岩疏鬆軟弱,又缺少植物覆蓋,加以氣候上乾濕季節極為分明,終於引起劇烈的侵蝕致形成典型的惡地景觀。
(黃朝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92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