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Capitalism),以自由經濟,利有財產為前提,資方提供資本組織企業在自由競爭下追求利潤,作資本累積,勞方提供勞務受雇賺取工資,此種形態構成政治與社會面的制度,通稱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一詞,在西元一八四一年由法國的布蘭(L.Banc)首先提出,指少數以資本為獨占者。
以後申述者甚多,見仁見智,無明確定義,大抵皆敘述其特質而已。
如近代德國的宋巴特(W.SomBart)指出資本主義兩大特質:一、生產手段所有者與無產勞動者對立,透過市場,勞動者出賣勞力,由資本家自由購買。
二、生產手段所有者即私有企業者,不能自已作直接滿足,務必從營利方式去追求利潤,所以要基於經濟的合理性,去規畫、計算與經營。
從第一特質作分析者如馬克斯(K.H.Marx),認為資本制生產樣式,資本家榨取勞動者。
從第二特質作分析者如偉伯(M.Weber),就經濟合理主義出發,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精神,是作為職業的合理的追求合法利潤的精神。
資本主義的演進,一般畫分三大時期,敘述如下:一、資本主義之形成:從資本主義萌芽到初期資本主義,大致從一二○○年代至一七五○年代。
亦即一二○○年代義大利城市興起,工匠行會化,生產單位集資獨占開始。
經十五世紀七十年代以降,英國圈地運動,揭開資本主義農業之序幕,農地趨向工地化,農夫即變成工人,生產者以追求更大利潤為目的。
因十五世紀後半期,新航路的開拓,新大陸的發現,飛躍的世界市場擴張,即公司組織的經營。
帝王、封建領主、貴族與商人,形成政治與商業的大結合,竭力向海外作貿易,索取金銀財富,放高利貸,這一政策稱為重商主義。
此時期典型的代表,就是東印度公司的組成。
二、資本主義的成熟或鼎盛期:從英國產業革命成功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自從十八世紀英國已掌握了海上霸權,控制世界貿易,以機械替代手工作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並以紡織品開始起飛。
一方面要爭取海外銷售市場,同時要掌握大量煤、鐵、棉花、羊毛等原料;
一方面要謀取技術改良,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
由於英國產業資本經營的經驗,各國如法、德、美、日、俄等紛紛效法。
因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國內自由競爭,相反的會以大吃小,而組成企業財團,操縱市場。
國際自由貿易達不成,相反的政治經濟結合形成資本帝國主義。
迨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在海外殖民與投資亦首屈一指。
三、資本主義之沒落或後期情形:因國內資本家為市場競爭,降低勞動工資,又竭力大規模盲目擴充生產,導至勞資對立問題日趨嚴重。
市場上發生景氣不調,構成社會問題亦周而復始。
國際上列強爭霸,利益分贓不平,門戶之見愈深。
相續發生經濟蕭條,乃至一九三○年代大恐慌的發生。
政治面各國民族主義運動澎湃,先後發生第一次及第二次戰爭,從此政府功能擴大,實施管制與干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國家大致可畫分兩大派系:一是西歐原來資本主義國家走福利國家的新方向;
一是東歐不少殖民地國家獨立走社會主義的方向。
其實趨於混合經濟(MixedEconomy)體制。
諸如社會保障制的類型:一、英國型:均一制。
二、西德型:所得差別制。
三、澳洲型:普遍給與制。
四:蘇聯型:計畫制。
資本主義加以修正,有所謂新資本主義(NewCapitalism),就資本、勞務之糾紛想法化除。
對經營、技術、組織、分配等都有新的姿態出現。
因保有原資本主義對自由經濟與私有財產的基本立場,加以合理干預規畫,故有所謂:福利資本主義(WelfareCapitalism),實行社會安全制度。
人民資本主義(People'sCapitalism),人民所有,人民所營,人民所享。
民主資本主義(DemocraticCapitalism),從政治民主到經濟民主。
經營資本主義(ManagerialCapitalism),資本與經營分開,企業由經濟者支配。
以上種種修正,亦走新混合之路。
(吳永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82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