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鼻衂】
鼻衂,又名鼻出血。
內經云:「血行清道出於鼻,衂血出於肺。」
張仲景云:「凡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不能回歸血脈也。又脈浮,目睛暈黃,衂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衂止。又從春至夏衂者屬太陽,從秋至冬衂者屬陽明。又衂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鼻衂之病因不一,如外感風熱鬱積,或惱怒刺激、外傷打仆,或陰虛火動,或飲酒過度,或乾燥性鼻炎等,皆會引發。
此外,挖鼻孔時受傷,挖時雖不見流血,卻在鼻中隔前端結痂,狀如鼻屎,若將它剝下,或傷風感冒之時,便有血流出。
又如鼻內各種腫瘍,以及逆經(代償性月經)、肝陽頭痛(高血壓)、腦充血(中風)、壞血病、紫斑病、貧血症等疾病,皆會招致鼻衂。
若為逆經,每月必出血一次。
高血壓性鼻出血,以中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常流鼻血,不是高血壓,便是鼻癌。
鼻衂治療之法,必須掌握陰陽虛實,但脈滑實有力、體健新病、作陽實治;
若脈洪大無力,或弦芤細數無神,酒色勞役內傷,以補真陰為主,務須臥床靜養,吃蔬果富營養之食物也。
一、因傷風感冒或其它熱性病而引起鼻出血,並伴有高熱無汗及脈浮緊等病狀者,用麻黃湯發汗退熱便癒。
二、若有氣上衝胸、顏面紅潮、血壓上昇、頭暈、心悸亢進、焦躁不安、便祕,乃少陰心火旺而上燻於肺,腹脈俱有力的患者,須用三黃瀉心湯。
三、高血壓及腦充血的鼻衂,可用黃連解毒湯加石膏地龍杜仲。
四、脈大而便祕屬實熱性,宜犀角地黃湯,加硃砂、牛黃、蛤粉、黃連、芒硝、大黃等屬。
若大便軟者,加茅根、黃芩之屬。
五、虛陽上攻氣不降,因而引起鼻衂者,宜降氣疏壅引大歸元衂血即止,本症以足泠及呼吸促迫為兩大目標,其脈弦緊而無力,宜蘇子降氣湯加童便一杯同服。
衂血過多,服寒涼不止者、屬上隔熱者,宜金沸草散,去麻黃,如黃芩、麥冬、阿膠之屬,虛者用茯苓補心湯。
若內寒而外假熱者,宜用千金當歸湯標本兼治也。
六、壞血病、紫斑病引起的鼻出血,若虛弱體質,大多有心悸亢進、手足煩熱、四肢倦怠、口內乾燥、小便頻數,新出血者色鮮紅,陳舊者帶褐色,而皮膚黃綠色或黃色,間有皮膚緊張、灼熱等感覺,顏面蒼白、頭暈,治法:宜安臥靜養、食新鮮果菜、藥物治療,初期宜解毒清熱涼血、宜羚羊角散,或犀角地黃湯,次用溫清飲,小便不利煩熱,以小建中湯。
日久宜補血以歸脾湯、十灰散、黃土湯之屬。
七、夜間輒鼻衂,此因多汗衛陽虛,不能固其營血,宜當歸補血湯加木香、白朮不應乃血虛火旺,宜保元湯。
慢性者以芎歸湯,或柴胡桂枝湯。
八、凡衂血屬於慢性肥厚性鼻炎、副鼻腔炎及鼻茸等各種鼻內腫瘍引起,宜清熱和血解毒,以汪訒庵荊芥連翹湯加升麻丹皮。
九、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吐衂未盡,瘀積停留,致面目萎黃,大便色黑,宜犀角地黃湯加丹參三七之屬,雲南白藥亦可選用。
十、虛寒之證,誤服涼藥,以致瘀血內結胸痛者,宜一味木香酒磨服。
十一、衂血日久,頭暈,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若寒熱交作宜參看虛癆條。
十二、逆經,治法如下:月經障礙,鼻衂有瘀血,體力虛,用桂枝茯苓丸;
若為實症有瘀血、便祕,宜桃核承氣湯;
金鑑云經前吐衂為熱壅迫其血,宜三黃四物湯;
經後吐衂雖仍有熱,亦不宜瀉,當用地黃湯清之。
校正婦人良方云:婦女經血調血,則循環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而衂。
血熱鼻衂,荊薊散暑毒攻心,用枇杷葉散,伏暑吐衂不拘四時,黃連香茹飲,或加味小柴胡湯,或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亦可選用;
妊娠衂血,七情臟腑所傷氣逆於上,致血上溢、心悶,宜局方必勝散;
產後口鼻黑色鼻衂者,為脾絕肺敗之症,宜二味參蘇飲加附子。
驗方新篇逆經上行,用陳墨磨水一碗頓服,再用歸尾、紅花各三錢煎水服。
又方推血下行之法,宜紅花散、冬花散、艾柏湯、四生丸。
又法:用人中白外敷。
總之,咳嗽、高血壓、肝病等亦足以引起鼻衂。
內經所謂:諸病皆可併發,但由此節之啟示,對鼻衂之診斷與治療,必須追求原因,不能見血止血也。
(潘振靜)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7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