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管理程序學派】
管理是需由多數人為達成某一共同目標而努力的一種社會現象,其作業是一套複雜的程序,惟按其功能可區分足以識別者如:組織、計畫、領導、管制等項次級程序的架構,並依諸程序尋求發掘某些原理原則,冀以求管理作業的改進,是謂管理程序的思想。
當今諸多管理學派中如:行為學派、社會體系學派、經驗學派、作業研究學派、決策學派及管理程序學派等,以管理程序的思想最易表達且條理分明,乃成為現階段管理學上最普遍之管理構想。
任何形態的企業機構,其管理程序概括有如次因素:一、組織:企業機構係由人、物及金錢之有無機體的結合,使之在有關的組織技術面及社會結構之最佳安排上,以期有助於滿足個人的需要及達成企祈的任務。
企業人物資源之有效組織,除必須達到各部門強勢倚重(Emphasis)及平衡(Balance)外,對於訂定作業計畫、彙總作業項目、督導、授權及建立組織結構等,均應充分規盡,尤以組織結構的靈活適應性,係溝通組織中工作人員的直接關係、?
體關係及橫面關係,進而釐訂營運策略的重要因素。
二、計畫:從發掘問題開始到最後做成決定為止,所採取之作業程序謂之計畫。
因此,決策係指達成某一作業程序的決定的整個過程而言者。
釐訂一項計畫應考慮的因素,一般包括有:(一)理性的決策,即有效的使用企業中整體的人、物等資源,不可偏見。
(二)易於達成計畫目標,以激勵員工士氣。
(三)易於統御的作業程序。
(四)具有時效及彈性的實行程序。
(五)群體性的創新力等。
三、領導:領導乃是管理人與其部屬之間的一種動態的、人對人的關係,經此程序,管理人才能直接的、親自的影響其部屬行為,而發揮高度生產效率,而部屬也才願意轉至作業行為中之資料,以充分運用領導的職能,即對部屬行為的指導與激勵,及對部門感受與因難的了解,進而培養自動合作之人際關係。
調和管理人的領導方法、態度與員工身心發展的論說頗多,僅歸類為:(一)釐訂員工之工作範疇且在其範疇內充分授權。
(二)就員工工作成果進行評核。
(三)指揮及紀律的適宜配合,應用權力時不危害其諮商關係。
(四)激勵方法應因人目的而略予彈性異同,以達成雙向的人際溝通做法等。
四、管制:管理的目的乃在於了解企業營運作業是否依計畫進行,或其作業成果與原預定目標的差異情況及程度。
管制程序係一規範行為,對實際工作作業的評核,其步驟須具備如次程序:(一)制定標準:有無形標準、概括具體標準等,均須讓員工確切了解,以免困擾。
(二)追蹤評審考核:將實際的成果與既定的計畫標準對照,以便明瞭誤差情況,如果實務人員能參與制定標準或編製預算,則管制效果必會大增,管理工作容易達成。
(一)矯正措施:當管制報告顯示績效偏差時,按著應探測其原因是因估計而引起,或因執行而引起等,最後必須迅速採取矯正性的調整措施,以符管制程序時效。
此外,協調、分層授權、革新等,亦為當今科學及決策理論應具有之新觀念。
至於現今的管理實務中,上述各程序、各階段實互有極為密切的關連,乃是一幅整體的織物,即以一貫系統、法則的運用,始能發揮最高的管理效益。
(洪澄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63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