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針灸甲乙經】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5
標題: 【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


書名 針灸甲乙經


作者 皇甫謐


朝代 晉


年份 公元256年


分類 針灸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7%94%B2%E4%B9%99%E7%B6%93/index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6

林序


臣聞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醫者雖曰方技,其實儒者之事乎。


班固序《藝文志》,稱儒者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


又云:方技者,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


非能通三才之奧,安能及國之政哉。


晉?皇甫謐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沉靜寡欲,有高尚之志。


得風痹,因而學醫,習覽經方,前臻至妙。


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


或曰:《素問》、 《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


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之乎。


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


大哉!


《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傳,學之者鮮矣。


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盡言之。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今取《素問》、《九墟》、《靈樞》、《太素經》、《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諸家善書校對玉成,繕寫將備親覽。


恭惟主上聖哲衣冠文物,光輝上下,孝慈仁德,蒙被化之一端云。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郎中臣孫奇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6

皇甫序


夫醫道所興,其來久矣。


上古神農始嘗草木而知百藥。


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


其論至妙,雷公受業傳之於後。


伊芳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中古名醫有俞跗、醫緩、扁鵲,秦有醫和,漢有倉公。


其論皆經理識本,非徒診病而已。


漢有華佗、張仲景。


其它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


若知直祭酒劉季琰病發於畏惡,治之而瘥,云:後九年季琰病應發,發當有感,仍本於畏惡,病動必死,終如其言。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


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


仲宣曰:已服。


仲景曰終如其言。


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


華佗性惡矜技,終以戮死。


仲景論廣伊芳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選論甚精,指事可施用。


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


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


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6

皇甫序


《素問》,論病精微。


《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覺也。


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


三部同歸,文多重復,錯互非一。


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易》曰:觀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見矣。


況物理乎?


事類相從,聚之義也。


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


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由此言之,焉可忽乎?


其本論其文有理,雖不切於近事,不甚刪也。


若必精要,後其閑暇,當撰核以為教經云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7

序例


諸問,黃帝及雷公皆曰問。


其對也,黃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對。


上章問及對已有名字者,則下章但言問言對,亦不更說名字也。


若人異則重復更名字。


此則其例也。


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晉?玄晏先生皇甫謐士安集 朝散大夫守光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 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孫奇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高保衡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07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2-12-19 13:09 編輯

卷一

 

精神五臟論第一


黃帝問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


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岐伯對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


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因思遠慕謂之慮,因慮處物謂之智。


故智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神傷,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正;


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蕩憚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問》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


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


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


思則心有所傷,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故氣結。


(以上言九氣,其義小異大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0

肝藏血,血舍魂


在氣為語,在液為淚。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素問》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0

心藏脈,脈舍神


在氣為吞,在液為汗。


心氣虛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1

脾藏營,營舍意


在氣為噫,在液為涎。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噫音作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1

肺藏氣,氣舍魄


在氣為咳,在液為涕。


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九墟》作盈)仰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1

腎藏精,精舍氣


在氣為欠,在液為唾。


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


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肝氣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


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脅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素問》曰: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


解曰: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


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


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


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


愛發於脾,而成於肝。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


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音窘)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素問》曰: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


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


心實則笑,笑則喜。


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


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


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


(又楊上善云: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


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


心主於憂,變而生憂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1


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素問》曰: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脾則飢(一作畏。


 肺喜樂,樂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素問》曰: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5


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素問》曰;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怒,怒傷腎。


《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故恐懼而不改(一作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


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故用針者,觀察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5

五臟變第二


黃帝問曰;


五臟五,愿聞其數?


岐伯對曰:人有五臟,臟有五變,變有五,故五五二十五,以應五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6

肝為牡臟


其色青,其時春,其日甲乙,其音角,其味酸(《素問》曰肝在味為辛,於經義為未通。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6

心為牡臟


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素問》曰心在味為咸,於經義為未通。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6

脾為牡臟


其色黃,其時長夏,其日戊己,其音宮,其味甘。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6

肺為牝臟


其色白,其時秋,其日庚辛,其音商,其味辛(《素問》曰肺在味為苦,於經義為未通)。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7

腎為牝臟


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


是謂五變。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7

臟主冬


冬刺井;


色主春,春刺滎;


時主夏,夏刺 ;


音主長夏,長夏刺經;


味主秋,秋刺合。


是謂五變,以主五 。


曰:諸原安合,以致五 ?


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 。


曰:何謂臟主冬,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色主春?


曰: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一作絡)滿而血者病在胃(一作胸),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謂五變也。


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濁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矣。


故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


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論五臟相傳所勝也。


假使心病傳肺,肺未病逆治之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7

五臟六腑陰陽表裡第三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


肝合膽,膽者清淨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少陰屬腎,上連肺,故將兩臟。


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


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問》曰:夫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


皆藏於陰,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稱六腑雖少錯,於理相發為佳。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8

五臟六腑陰陽表裡第三


肝膽為合,故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


脾胃為合,故足太陰與陽明為表裡。


腎膀胱為合,故足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心與小腸為合,故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


肺與大腸為合,故手太陰與陽明為表裡。


五臟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喉見於外。


心為之主,缺盆之道, (音滑)骨有餘,以候內 (音曷干)。


肝為之主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大小。


脾主為胃(《九墟》《太素》作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凶。


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太素》作HT )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


唇濃人中長,以候小腸。


目下裹大,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也。


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18

五臟六腑官第四


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腎之官。


凡五官者,以候五臟。


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目 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能知香臭矣。


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知五味矣。


《素問》曰:心在竅為耳(一云舌)。


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既濟。


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在於耳(王冰云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


故肝氣通於目,目和則能視五色矣。


《素問》曰:諸脈者皆屬於目。


又《九卷》曰:心藏肺,肺舍神。


神明通體,故云屬目。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能聞五音矣。


《素問》曰:腎在竅為耳。


然則腎氣上通於耳,下通於陰也。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邪在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自相營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一作盡期)而死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0

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黃帝問曰:人俱受氣於天,其有獨盡天壽者,不免於病者,何也?


岐伯對曰:五臟者固有大小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大小長短濃薄結直緩急者。


凡此二十五變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0

心小則安


邪弗能傷(《太素》云外邪不能傷),易傷於憂;


心大則憂弗能傷,易傷於邪(《太素》亦作外邪);


心高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


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


心堅則臟安守固;


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


心端正則和利難傷;


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楊上善云:心臟言神有八變,後四臟但言臟變不言神變者,以神為魂魄意之主,言其神變則四臟可知,故略而不言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0

肺小則少飲


不病喘(一作喘喝);


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逆氣;


肺高則上氣喘息咳逆;


肺下則逼賁迫肺,善脅下痛;


肺堅則不病咳逆上氣;


肺脆則善病消癉易傷也(一云易傷於熱喘息鼻衄);


肺端正則和利難傷;


肺偏傾則病胸脅偏痛。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0

肝小則安


無脅下之病;


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善(一作苦)膈中,且脅下痛;


肝高則上支賁加脅下急,為息賁;


肝下則逼胃,脅下空,空則易受邪;


肝堅則臟安難傷;


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肝端正則和利難傷;


肝偏傾則脅下偏痛。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0

脾小則安


難傷於邪;


脾大則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


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臟外易受邪;


脾堅則臟安難傷;


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脾端正則和利難傷;


脾偏傾則螈 善脹。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1

腎小則安難傷


腎大則(一本云耳聾或鳴,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於邪;


腎高則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綴耳膿血出或生肉塞);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俯仰,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痛;


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


腎偏傾則善腰尻痛。


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


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 者心高,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1

白色小理者肺小


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濃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濃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1

青色小理者肝小


粗理者肝大,廣胸反 者肝高,合脅脆 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脅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1

黃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2

黑色小理者腎小


粗理者腎大,耳高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曰:愿聞人之有不可病者,至盡天壽,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猶弗能感也,大寒甚熱弗能傷也;


其有不離屏蔽室內,又無怵惕之恐,然不免於病者何也?


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


五臟皆小者,少病,善焦心,人愁憂。


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


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


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臟皆堅者,無病。


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


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可為人,平反復言語也。


曰:愿聞六腑之應。


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也。


《素問》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下章言腎之應毫毛,於義為錯。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2

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也。


《素問》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其義相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2

肝合膽


膽者,筋其應也。


《素問》曰: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其義相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2

脾合胃


胃者,肉其應也。


《素問》曰: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其義相順。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3

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也。


《九卷》又曰:腎合骨。


《素問》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其義相同。


曰:應之奈何?


曰:肺應皮。


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3

心應脈


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皮薄者脈薄;


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


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小腸結。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3

脾應肉


肉 堅大者胃濃,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堅,肉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約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約。


)肉 不堅者胃緩,肉 無小裹 標緊,(一本作無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3

肝應筋


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文者膽結。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4

腎應骨


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


曰:薄濃美惡皆有其形,愿聞其所病。


曰:各視其外應以知其五內,則知所病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4

十二原第六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者,出於四關。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骨之氣味者也。


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滿設切) (鳥朗切)一。


凡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一云滯取三陰)。


今夫五臟之有病,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5

十二原第六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者,出於四關。


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骨之氣味者也。


五臟有疾,出於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應,知五臟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二。


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二。


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二。


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二。


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二。


膏之原出於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滿設切) (鳥朗切)一。


凡十二原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也。


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一云滯取三陰)。


今夫五臟之有病,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5

十二經水第七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夫十二經水者,受水而行之。


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之。


六腑者,受穀而行之,受氣而揚之。


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合而以治奈何?


刺之深淺,灸之壯數,可得聞乎?


岐伯對曰: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中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氣血,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定數。


其治以針灸,各調其經氣,固其常有合也。


此人之參天地而應陰陽,不可不審察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5

足陽明


外合於海水,內屬於胃。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6

足太陽


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6

足少陽


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6

足太陰


外合於湖水,內屬於脾。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7

足厥陰


外合於沔水,內屬於肝。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7

足少陰


外合於汝水,內屬於腎。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7

手陽明


外合於江水,內屬於大腸。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8

手太陽


外合於淮水,內屬於小腸,而水道出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8

手少陽


外合於漯水,內屬於三焦。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9

手太陰


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9

手心主


外合於漳水,內屬於心包。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9

手少陰


外合於濟水,內屬於心。


凡此五臟六腑十二經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


人經亦然。


故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下為地。


故海以北者為陰,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漳以南者為陽,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陽,此一州之陰陽也。


此人所以與天地相參也。


曰:夫經水之應經脈也,其遠近之淺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


合而刺之奈何?


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而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29

足陽明


多血氣,刺深六分,留十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0

足少陽


少血氣,刺深四分,留五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0

足太陽


多血氣,刺深五分,留七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0

足太陰


多血少氣,刺深三分,留四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1

足少陰


少血多氣,刺深二分,留三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1

足厥


陰多血少氣,刺深一分,留一呼。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1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也疾,其刺深皆無過二分,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曰:夫經脈之大小,血之多少,膚之濃薄,肉之堅脆,及 之大小,可以為度量乎?


曰:其可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者也。


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病)瘦而形肉脫者,烏可以度量刺乎。


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2

四海第八


人有四海,十二經水者皆注於海。


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


胃者為水穀之海,其 上在氣街,下至三裡。


衝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虛上下廉。


膻中者為氣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


腦者為髓之海,其 上在其蓋,下在風府。


凡此四海者,得順者生,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不知調者害。


曰:四海之逆順奈何?


曰:氣海有餘,則氣滿胸中,急息面赤;


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鬱也,然不知其所病;


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脹滿;


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曰:調之奈何?


曰:審守其 而調其虛實,無犯其害;


順者得復,逆者必敗。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2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黃帝問曰:五十營奈何?


岐伯對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人經絡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


十息脈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已終矣。


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盡也)。


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


此段舊在經脈根結之末,今移在此。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2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曰:衛氣之行,出入之會何如?


曰: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為緯,張虛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昂至心為陰。


陽主晝,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


晝日合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亦二十五周,周於五臟(一本作歲);


是故平旦陰氣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行於頭,循於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端。


其散者,分於目,別(一云別於目銳 ),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外側。


其散者,別於目銳,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之間。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


入足五指之間。


其散者從耳,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


入掌中,直至於足,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人氣行於身三周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


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人身之四。


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云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之行二十五周而復會於目。


陰陽一日一夜,舍於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臟之八,此言十分臟之四,疑有誤)。


是故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以奇分不盡故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3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十分漏刻第九


曰:衛氣之在身也,上下往來無已,其候氣而刺之奈何?


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夜盡為始。


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


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常如是無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


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


是謂逢時。


病在於陽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陽分而刺之;


病在於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在於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


失時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


此少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


從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


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與十(《素問》作七)分刻之四。


大要常以日加之於宿上也,則知人氣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宿,人氣在三陽與陰分。


常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紛紛HT HT (普巴切),終而復始。


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盡矣。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刺虛者刺其去,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3

營氣第十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


穀入於胃,氣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故氣從太陰出,循臂內上廉。


注手陽明上行至面。


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


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


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


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 (一作項)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


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


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入(一作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


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


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


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鬲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一作關)。


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 (音氐),是督脈也。


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此營氣之行,逆順之常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3

營衛三焦第十一


黃帝問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安從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愿聞其會?


岐伯對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氣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亦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故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故日中而陽隴(一作襲,下同)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名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3

營衛三焦第十一


曰:老人不夜瞑,少壯不夜寤者,何氣使然?


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利,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老者之氣血減,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而夜不得瞑。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4

營衛三焦第十一


曰:愿聞營衛之所行,何道從始?


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陰陽各二十五度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4

營衛三焦第十一


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則汗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


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泄。


中焦亦並於胃口,出上焦之後,此所以受氣,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4

營衛三焦第十一


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也?


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也。


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也。


下焦者,別於回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為下焦,滲而俱下,滲泄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5

營衛三焦第十一


曰:人飲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也?


曰:酒者熟穀之液也,其氣悍以滑(一作清),故後穀而入,先穀而液出也。


故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5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黃帝問曰:愿聞人氣之清濁者,何也?


岐伯對曰:受穀者濁,受氣者清。


清者注陰,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上出於咽;


清而濁者,下行於胃。


清者上行,濁者下行。


清濁相干,名曰亂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5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曰:夫陰清而陽濁,濁中有清,清中有濁,別之奈何?


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流於胃;


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


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孔竅,其濁者下行諸經。


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曰:治之奈何?


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取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5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何謂也?


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腠理(一作 )是謂津。


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出泄,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中焦受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擁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6

陰陽清濁精氣津液血脈第十二


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


曰: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酸,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


脈脫者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曰:六氣貴賤何如?


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6

津液五別第十三


黃帝問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


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暑衣濃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不知其何由生?


岐伯對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者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


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心悲氣並則心系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涎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矣,腸胃充郭故胃緩,緩則氣逆,故唾出矣。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則腰脊痛而 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回腸,留於下焦,不得滲於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13:36

奇邪血絡第十四


黃帝問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何也?


岐伯對曰:血絡是也。


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出黑而濁者,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針而腫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然者,何也?


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悶者,何也?


血出多而不動搖者,何也?


愿聞其故。


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


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陽氣積蓄久留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


新飲而液滲於絡,而未和合於血,故血出而汁別焉。


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久則為腫,陰氣積於陽,其氣因於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


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瀉之,則陰陽俱脫,表裡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也。


刺之不變而煩悶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於陰者,陰氣脫,故煩悶。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於經,而外注於絡,如是陰陽皆有餘,雖多出血,弗能虛也。


曰:相之奈何?


曰:血脈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刺而瀉之萬全,故無失數;


失數而返,各如其度。


曰:針入肉者,何也?


曰:熱氣因於針則熱,熱則血著於針,故堅焉。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2

五色第十五


雷公問曰:聞風者,百病之始也;


厥逆,寒濕之所起也。


別之奈何?


黃帝答曰:當候眉間(《太素》作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也。


曰:人有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曰:凡病少愈而素》作庭),大如拇指,不病亦必卒死矣。


曰:其死有期乎?


曰:察其色以言其時。


顏者,首肺也。


下極者,心也。


直下者,肝也。


肝左者,膽也。


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


中央者,大腸也。


俠傍者,腎也。


當腎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王古本作壬字),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膀胱字子處也。


顴者,肩也。


後顴者,臂也。


臂以下者,手也。


目內 上者,膺乳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2

五色第十五


俠繩而上者,背也。


循牙車以上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


膝以下者, 也。


當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股裡也。


巨屈者,膝臏也。


此五臟六腑支局(一作節)之部也。


五臟五色之見者,皆出其部也。


其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也。


其部色乘襲者,雖病甚不死也。


曰五官具五色,何也?


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


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


曰:其色粗以明者為間,沉堊(一作夭,下同)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亦甚,其色下行如云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


其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


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其病從內走外。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


病生於外者,先治其陽,後治其陰(《太素》云: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


與此文異,義同),反者益甚。


用陽和陰,用陰和陽。


審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別左右,是謂大通。


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審察澤堊,謂之良工。


沉濁為內,浮清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澤者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者為攣,寒甚者為皮不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3

五色第十五


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審其澤堊以觀成敗,察其浮散以知近遠,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粗,沉堊為甚。


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


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其(一作皆)如是。


男子色在面王,為少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 陰病之屬也。


女子色在面王,為膀胱字子處病,散為痛,薄為聚,方圜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隨而下至 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左為右(一作左),右為左(一作右),其色有邪,聚空滿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


別鄉赤者,其色亦赤,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月。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青當筋,心合脈,赤當脈。


脾合肉,黃當肉。


肺合皮,白當皮。


腎合骨,黑當骨。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色也。


白欲如白璧之澤(一云鵝羽),不欲如堊(一云鹽)也。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也。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素問》作地蒼)也。


五色精微象見,其壽不久也。


青如草滋,黑如 煤,黃如枳實,赤如 (音披)血,白如枯骨,此五色見而死也。


青如翠羽,黑如鳥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見而生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裹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營也。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一作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3

陰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第十六


黃帝問曰: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


少師對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


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


凡此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血氣亦不同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3

太陰之人


貪而不仁,下濟湛湛,好內而惡出,心抑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人,此太陰之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3

少陰之人


少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嫉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3

太陽之人


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罔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改(一作悔),此太陽之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4

少陽之人


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4

陰陽和平之人


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而謙讓,卑而不諂,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4

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知,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5

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知,緩筋而濃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5

少陰之人


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5

太陽之人


多陽而無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5

少陽之人


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重不足,病不起矣。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6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宜謹審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審其有餘,察其不足,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也。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6

太陰之人


其狀(音朕)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 (音窘)然未僂。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6

少陰之人


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6

太陽之人


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 。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7

少陽之人


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臂肘皆出於背。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12-19 22:57

陰陽和平之人


其狀逶逶然,隨隨然,然,哀哀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


(一本多愉愉然,HT HT 然。


黃帝問曰:余聞陰陽之人於少師。


少師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故五五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岐伯對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聲,而二十五人具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