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醫經】
中國經典醫學: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脈經及諸病源候論等屬之。
醫者常讀,奉為圭臬。
一、黃帝內經:撰於秦漢之間(西元前二○○年左右),上託黃帝君臣問答,集緝整理而成的醫學論文集。
原十八卷,含素問、靈樞各九卷。
內含人形臟腑、經穴、竅官、骨肉筋皮;
氣血、營衛;
臟象、病機;
測百病、決生死;
論養生、施鍼藥;
套陰陽五行模式;
順五運六氣時向的學術。
歷代前賢改纂內經原文,各自成書。
近經互校下列現存諸作,雖篇章的編次往往不同,而字句的訛變實際不多。
(一)素問:唐王冰按金元啟註本(現佚)原文改纂其編次(約西元七六二年),並羼入天元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爭運氣學著作,以補書中早已亡佚的第七卷,仍名黃帝內經素問傳世。
(二)靈樞:又名靈機,或九靈,或九卷,或鍼經。
今惟知現存的靈樞與已佚的鍼經編次不同。
(三)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明堂類成:為隋唐楊上善(六五○~六八三)所撰,今僅存殘本;
類經,明張介賓撰(一六二四),今存有全本。
均屬素問、靈樞合併改纂之作。
(四)鍼灸甲乙經:晉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合併素問、靈樞、明堂孔穴及鍼灸治要等改纂之作,古今鍼灸醫重之。
二、難經:相傳秦越人著,問答體裁,計八十一難。
內含脈法、經絡、營衛、臟腑、資生、八會、老幼、寤寐、氣血盛衰、診候病能、榮腧及用鍼等學術。
現行各種版本,編次不盡相同。
三、傷寒論:東漢張機(二○○年左右)根據內經素問的熱論篇六經傳變架構,從臨床實驗中,引伸為發病學的三陰三陽藥療專著,共載三百九十二法,一百一十三方。
原書散佚,晉王叔和(二八○年左右)蒐集彙纂,復行流傳。
四、金匱:東漢張機雜病證治論著,僅存殘本。
五、脈經:晉王叔和蒐集脈學文獻,彙纂成書。
所訂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沈、伏、革、實、微、澀、細、軟、弱、、散、緩、遲、結、代、動等二十四種基本脈象,大行於世千數百年;
今人從事進展,尤見其深邃。
六、諸病源候論:隋巢元方等撰(六一○年左右)。
以病名為綱,討論病源、病候,並附導引療法於下。
後代取為醫士考課用書之一,視為醫經。
(陳太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05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