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巴豆】
來源出自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巴豆樹(CrotontigliumLinne)的乾燥成熟種子,為原產於馬來半島、東亞熱帶各地與臺灣中南部及東部自生或栽培之常綠小喬木。
本品見於神農本草經下品。
李時珍謂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巴豆。
陶弘景則謂巴豆最能瀉人,又謂有大毒,是故自古已知其為峻瀉藥。
古方乃將巴豆種子加熱壓榨,用紙吸去油質,取其粕以供藥用,稱之「巴豆霜」。
巴豆油含游離脂肪酸及刺激性樹脂,可刺激皮膚,使之產生紅赤、浮腫、水泡及膿疱;
而少劑量巴豆油可引起腹痛、腹鳴、下痢,大劑量時即致虛脫、腸出血而死。
巴豆素素(Crotin)則為極烈之原形質毒,能溶解紅血球,使局部細胞壞死,但其毒素遇熱即變化,失其毒性。
巴豆單獨使用時,乃為猛烈之峻瀉劑,用於腸胃內無發炎症狀之腹滿便祕、寒積冷滯之通便不暢或因腦脊髓病、鉛毒等發生之頑固便祕;
但今因其作用強烈,在臨床上已少應用。
另外,巴豆略能使胰液分泌亢進,並對膽汁分泌有促進作用,但似無利尿作用。
(林明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2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