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方劑學】
方劑學乃是中醫理論、法則、方劑、藥物的重要組合之一環,其內容主要在辨症、立法的基礎上,研究如何依照方劑的組成原則,選擇適當的藥物,規定的用量,組織成方。
並依據病情的需要,製成一定的劑型和服法。
醫宗金鑑曰:「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
故扁鵲倉公,皆稱禁方,不輕授人,誠重之也。
後漢張機著傷寒雜病論始立眾方,公之天下」由此而知古醫者各持自家治療之驗方,為其慎重之見,不便公諸於世,醫之有方,始於傷寒雜病論之書。
最初治病乃單味藥為始,以治療一般比較單純的疾病,亦常能獲得功效。
若病情較複雜而嚴重者,用單味藥就難得週全而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就從單味藥治病的基礎上,進一步的一味或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則逐漸發展成為複方以治療疾病。
由單味藥進展至複方治病,又經長期的醫療體驗之過程中,得知藥物與藥物配伍之後,具有共同協調、相互促進,增強療效的功能,以及有制約偏勝、減弱毒性、消除或緩和等某藥物對於人體有不良影嚮之作用。
繼而發展至學理上知識範圈內,於是就產生了方劑學。
方劑學走自古以來人類長期治療疾病豐富的經驗中累積而形成,然後把握研究方劑的組織原則及配伍智識等,在臨床上更適宜作藥物的選擇,進行處方,提高醫療效果,更進步的研究分析,藥理研究,劑型研究等皆方劑學之範圍。
(陳忠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2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