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方劑分類及劑型】
方劑的分類,歷代有所不同,有以病分類,有以症候分類,有以病因分類,有以各科分類,有以臟俯分類,有以治法分類,亦有綜合各種分類者。
其中乃以治法分類比較切合臨床應用。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即「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又曰:「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
此說明立法處方,應按照病情之輕重緩急,作最恰當的配伍藥物,斟酌劑量。
後人引申其義,定名為大、小、緩、急、奇、偶、複七方。
七方中除複方而外,皆為相對而言。
此乃方劑最古老之分類。
茲七方簡述如次:大方-邪氣強盛,病有兼症,病位在下者。
宜藥力猛,藥味多,劑量大。
如用大承氣湯。
小方-邪氣經淺,病無兼症,病位在上者。
宜藥力小,藥味少,劑量輕。
如小承氣湯。
緩方-一般的虛熱病症或慢性疾患,需使用藥力緩和調理者。
宜甘以緩之,丸以緩之,藥性緩和者。
如四君子湯。
急方-急病重症,須及急時挽救取效者,宜急病急攻,湯以蕩滌,氣味厚,藥力速者。
如四逆湯。
奇方-一般病情比較單純,祇用一味藥或組方之藥味總數成奇數者。
如獨參湯、九味檳榔湯。
偶方-病情比較複雜,須用二味藥以上或組方藥味總數為偶數者。
如金匱賢氣丸。
複方-病情複雜,以二方或數方合用,以及多味藥方之通稱。
如柴胡桂枝湯、大青龍湯。
綜如上述,七方之分類,主要乃以病情之輕重,病位之上下,病勢之緩急,藥味之多少,作為制方之味。
唐代陳藏器更從先人的基礎,作了「十劑」之分類,前述之「七方」乃以方劑組合之法則分類,此乃以方藥之性能分類。
十劑即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等,簡述如次:宜劑-宜可去塞。
如宜肺、宜化、涌吐等。
例瓜蒂散。
通劑-通可去滯。
如利尿、通絡、通經、通乳等。
例十棗湯。
補劑-補可扶弱。
如補益、滋養、溫陽、強壯。
例四君子湯。
泄劑-泄可開閉。
如攻下、瀉火、泄熱、導積滯等。
例大承氣湯。
輕劑-輕可去實。
如發法、消散、透發等。
例麻黃湯。
重劑-重可鎮靜。
如安神、鎮靜、熄風等。
例硃砂安神丸。
滑劑-滑可解固。
如潤腸、催生等。
例蜜煎導法。
澀劑-澀可止脫。
如止瀉、斂肺、止汗、止遺等。
例赤石脂禹餘糧湯。
燥劑-燥可勝濕。
如化濕、化等。
例二妙丸。
濕劑-濕可潤燥。
如養陰、生津等。
例瓊玉膏。
關於十劑之分類,尚未能完全概括臨床常用方劑,至後醫家又增加。
宋代本草衍義加寒劑、熱劑,增為十二劑。
後人復以十劑為基礎增加調劑、和劑、解劑、利劑、寒劑、溫劑、暑劑、火劑、平劑、奪劑、安劑、緩劑、淡劑、清劑等成為二十四劑。
至明代景岳全書認為「大都方宜從簡」約縮其分類為「八陣」,而以八陣之前,又加「八略」以為說明。
八陣即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因陣等。
又感八陣畢竟不能概括一切方劑。
故復於後面又附列了婦人科、小兒科、痘疹科、外科等四門的方劑。
茲將「八陣」簡述如下:補陣-元氣缺損,體質衰弱,以補其不足者。
和陣-陰陰失調偏勝,以資調和者。
攻陣-急證、實證,攻其有餘者。
散陣-風寒外襄之表證,以散其外邪者。
寒陣-熱證,宜作滋陰降,寒涼清熱。
熱陣-陰寒之證,以溫陽散寒。
固陣-滑脫遺泄之症,以固滑脫者。
因陣-乃因證立方之意。
至清代醫方集解,又綜合前人學說,另立分類方法,計分補養劑、發表劑、催吐劑、攻裏劑、表裏劑、和解劑、理氣劑、理血劑、去風劑、祛寒劑、清暑劑、利濕劑、潤燥劑、瀉火劑、除痰劑.芳香開竅劑、鎮靜鎮痙劑、消化劑、收斂劑、殺蟲劑、明日劑、癰瘍劑、經產劑等二十三劑。
並附急救方。
此種分類,便於配合臨床應用。
以後方劑之著作如成方切用、成方便讀等,在方劑之分類,都以醫方集解為藍本。
茲將二十三劑簡述如次:補養劑-滋補人體陰腸氣血之不足,因而能消除虛弱症狀之方劑。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虎潛丸、左歸丸、右歸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賢氣丸、生脈散。
發表劑-凡能驅散外邪,解除表證之方劑。
含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桑菊飲、銀翹散、人參敗毒散、香蘇飲、蔥鼓湯。
催吐劑-凡引邪上越,以催吐作用,解除疾病之方劑。
含瓜蒂散、蔘蘆飲、解毒雄黃丸、燒鹽方。
攻裏劑-凡通大便,袪除胃腸積滯之方劑。
含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三物備急湯、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木香檳榔丸、養榮承氣湯、更衣九、大陷胸湯。
表裏劑-為具有解表及攻裏作用之方劑。
含桂枝加大黃湯、大柴胡湯、厚朴七物湯、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
和解劑-以和解方法,為除去病邪之方劑。
含小柴胡湯、四逆散、逍遙散、黃蓮湯、黃芩湯、黃芩清膽湯、清脾飲。
理氣劑-具有行氣、解鬱、降逆作用之方劑。
含旋覆代赭湯、半夏厚朴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柿蒂湯、啟膈散、越鞠丸、四磨飲、蘇子降氣湯。
理血劑-凡能去瘀、止血、補血之方劑。
含桃仁承氣湯、抵當丸、復元活血渴、元戎四物湯、失笑散、十灰散、槐花散、黃土湯、獨聖散、犀角地黃湯。
去風劑-凡有散風與消風兩作用之方劑。
含小續命湯、獨活寄生湯、蠲痺湯、牽正散、三生飲、地黃飲子。
袪寒劑-凡能去寒溫裏、滋補陽氣之方劑。
含四逆湯、白通湯、真武湯、附子湯、當歸四逆湯、吳茱萸湯、理中丸、大建中湯、大烏頭煎、四神丸、暖肝煎。
清暑劑-凡能治一般暑氣病之方劑。
含香薷飲、六一散、桂苓甘露飲、六和湯、藿香正氣散、清暑益氣湯、大順散。
利濕劑-凡能使濕邪由肌表或二便排出之方劑。
含五苓散、豬苓湯、五皮飲、越婢湯、防己黃耆湯、十棗湯、舟車神佑丸、苓桂朮甘湯、羌活勝濕湯、茵陳蒿湯、三好丸。
潤燥劑-凡能清泄外感燥邪、生津養液,以滋潤臟腑之方劑。
含杏蘇散、清燥救肺湯、瓊玉膏、清燥養營湯、通幽湯、濟川煎、五仁丸。
瀉火劑-凡能袪熱以保津液、涼血解毒之方劑。
含白虎湯、化斑湯、竹葉石膏湯,瀉心湯、清營湯、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湯、養陰清肺湯、瀉白散、清胃散、白頭翁湯、涼膈散。
除痰劑-凡具化痰、清痰、除痰濁作用之方劑。
含二陳湯、礞石滾丸、清氣化痰丸、控涎丹、指迷茯苓丸、三子養親湯、葶藶大棗湯、青州白丸子。
芳香開竅劑-凡氣味芳香能開竅,使意識明朗去除疾病之方劑。
含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蘇合香丸,人馬平安散。
鎮靜鎮痙劑-凡能安定精神、息風、鎮痙、驚悸之方劑。
含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安神定念丸、真珠母丸、白金丸、羚羊角散、羚羊釣藤湯、阿膠雞子黃湯。
消化劑-能消積理氣、建脾胃之方劑。
含平胃散、枳朮丸、保和丸、健脾丸、枳實消痞丸。
收斂劑-凡能收斂固澀精氣、津液之方劑。
含桃花湯、赤石脂禹餘糧湯、真人養臟湯、牡蠣散、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
金鎖固精湯、水陸二仙丹。
桑螵蛸散。
殺蟲劑-凡能驅除體內寄生蟲之方劑。
含烏梅丸、化蟲丸、安蛔湯、肥兒丸、使君子丸。
明日劑-能治各種眼疾之方劑。
含滋陰地黃丸、加減駐景丸、定志丸、地芝丸、消風養血湯、洗肝散、防風飲子、撥雲退翳丸、羊肝丸、人參益胃湯。
癰瘍劑-凡治療一切外科疾患之方劑。
含仙方活命飲、托裏透膿湯、陽和湯、內疏黃連湯、小金丹、透濃散、內補黃耆湯、沖和湯、大黃牡丹皮湯。
薏苡附子敗醬湯。
經產劑-凡治療婦人月經、帶下、受胎、生產等疾患之方劑。
含膠艾湯、固經丸、溫經湯、柏子仁九、固下丸、黑神散、枳實芍藥散、生化湯、甘麥大棗湯。
醫學心悟則認為「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
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統之;
而論病之方,則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因此,醫學心悟之分類,是以八法統方也。
方劑之分類,迄經悠久期間也未能統一之問題。
原因即在某一方劑之作用,常影響及幾個方面。
諸如四物湯為婦科之主方,並為理血、補養之要劑,而隨人之見解不同,分類亦異,綜上乃歷代對於方劑分類原則,當以臨床應用,依病情選方為重矣。
中醫方劑之劑型,常月內服藥分有丹、膏、丸、散、湯之外,尚有酒醴、花露及治療局部疾病之浸洗、煙熏、摩散、坐藥等。
茲分別敘述如下:湯劑:將藥用水煎成湯液,去滓服,稱湯劑。
臨床應用最廣,其吸收速,作用強,適宜急性及病情複雜之疾病。
缺點是煎煮不方便,以及兒童不易服。
丸劑:將組方之藥物研為細末,用蜜、水等糊為丸使用。
被吸收緩慢,故適宜慢性病之治療使用。
但亦作救急爭時間用者,如安宮牛黃丸、蘇合香等。
又具芳香性藥物麝香、冰片等不適用煎服,則宜製成丸劑,以便及時取用。
散劑:將藥物研成粗末或細末,供內服或外用之散劑,易發揮藥效。
內服可用開水送服、調服,或入湯劑包煎。
外用作散劑,撒布或調敷患部,多用於外科、傷科、喉科、眼科等各種疾患。
膏劑:膏劑有內服與外用二種。
內服者,將藥物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濃縮成膏,然後加砂糖、蜂蜜等。
便於慢性病治療長期服用或製造滋補劑。
外用者,以油類煮藥物,去渣入黃丹、白蠟等為膏,攤於紙或布上,作外科膿瘍及風、寒、濕痺等症使用。
此等外用膏劑,古人稱「薄貼」,今稱「膏藥」。
丹劑:金石藥經過提煉或精製的丸或散,稱「丹」。
如紅升丹、白降丹等。
近世有者,將有特效之藥物製成後稱「丹」,如至寶丹、紫雲丹、辟瘟丹。
酒醴:將藥物侵入酒內,經過一定時間或隔湯蒸煮,去淹飲酒,古時稱酒醴,近代稱藥酒。
酒性溫通,能助藥力週流全身,有袪風活血之效,常用於風濕痺痛之疾患。
藥露:將藥物經蒸餾製成液體,氣味芳淡,可作飲服或代水煎藥。
用於飲料,為一種補助治療藥。
如金銀花露、薔薇花露等。
錠劑:將藥物研成極細末,用粘液性汁調合製成錠劑,口服或水磨服用。
又磨汁也可塗患部以散腫瘍。
如太乙紫金錠、若作成餅狀則稱餅劑。
如香附餅等。
條劑:將藥攤於紙上,撚成紙條或紙條蘸藥以及藥粉加液汁調如泥作線條,插入瘡口,以除去廔管及腐肉。
線劑:將絹絲或綿絲置於藥中浸煮,入廔管內結紮,使腐蝕死肌,多用於痔廔患者,或以除贅肉。
浸洗劑:用藥煎湯,浸、洗或溫煦患部。
如礬石湯。
熏劑:有火熏、水熏二種。
火熏乃藥物放置炭水上燒煙,以熏蒸患郡。
如雄黃熏法。
水熏即藥物煮沸生氣,熱熏患部。
如五倍子煮湯熏洗痺瘡等。
導藥:導藥如蜜煎導法,用蜂蜜煎煉如飴,捏成錠條插入肛門內,以潤導堅硬燥屎。
尚有豬膽汁、土瓜根汁導法。
坐藥:將藥製成丸劑或錠劑,用薄絹包裹塞入陰道內,治婦女白帶、陰癢等疾患,如蛇床子散,以及用鮮豬肝切片,塞入陰道內誘除陰蛆等。
綜上各種劑型,為臨床所常用,採用不同之劑型人乃根據病情需要而定。
通常病起劇急,欲速取效,多用湯劑。
慢性疾患,宜久服緩治,多用丸劑、膏劑。
散劑之功效,比湯劑徐緩,較丸劑迅速。
風濕痺痛,多採用酒劑。
又近十多年來,醫藥力面之研究,對於傳統之中藥而外,進而擴展草藥方面之研究,同時進行劑型之改良,創製了濃縮劑、沖劑、片劑、糖漿劑、注射劑等新劑型。
在中西醫藥界努力發展的大好情勢下,不久將來,對於方劑劑型之改良,定有輝煌的進步。
(陳忠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2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