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藥學●麻黃】
華麻黃(EphedraSinicaStapf):自生於山河北部黃土地帶之草本狀小低木,草質莖高約三十公分,節間三至六公分,節上著生退化之小鱗片葉,對生。
其基部則二葉癒合形成鞘狀以色被莖部,雌雄異株,初夏開單性花,初秋雌本結紅色小球形漿果狀偽果,草質莖於晚夏採收乾燥即得,一稱草麻黃。
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及內蒙一帶。
木賊麻黃(E.EquisetinaBunge):為小灌木,高○.七至一.五公尺,木質莖粗大,直立;
枝端生草質莖,節間短,約一.五至二.五公分、生長乾燥山地及石壁縫中。
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內蒙、甘肅、新疆及四川西部一帶。
雙穗麻黃(E.DistachyaL.):為木質之走莖(Stolon)充分發育之草木性小低木,由木質之主幹上分枝集生強直之稍木質化之草質莖,高度近似華麻黃。
分布東北、內蒙、新疆一帶。
中麻黃(E.IntermediaSchrenketC.A.Meyer):灌木,高達一公尺以上,莖枝較粗壯,草質莖對生或輪生,常被白粉,節間三至六公分,生沙漠或乾燥山地。
分布東北、河北、山西、內蒙、甘肅、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矮麻黃(E.GerardianaWall):分布四川、西藏、雲南一帶。
又印度、巴基斯坦亦有產出;
麗江麻黃(E.LikingensisFlorin)分布雲南、四川一帶;
膜果麻黃(E.PrzewaskiiStapf)分布內蒙、甘肅、新疆、青海一帶。
麻黃為木經(神農本草經)草部中品,自古即用於發汗、解熱、鎮咳、止喘劑。
自陶注(陶弘景集注)即指出麻黃用前須剪除節,因其節其止汗作用。
又麻黃恨及根莖,亦具止汗作用,正與麻黃發汗之功能相反,故另.用麻黃根(EphedraeRadix)作止汗劑用。
關於麻黃成分之研究,先後經日本山科元忠、長井長義等研究,於西元一八八七年發見生物鹼,定名曰麻黃鹼(Ephedrine),復於一八九二、一八九三年數度發表於日本藥學雜誌,並定其鹽酸鹽之分子式為C10H15NOHCl。
一九二三年陳克恢研究麻黃鹼止喘之卓越效能,始見重於世。
一九二六年趙承嘏發現其他生物鹼。
一九三七年趙燏黃創麻黃鹼製造廠於北平。
(那琦)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45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