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海洋●濱海沉積物】
濱海帶即為緊鄰海濱線之地帶,依正統之觀念,係指海之邊緣地帶,而最通俗地說,係指高低潮線間之地帶。
於此地帶內有強烈的波浪作用及強大的潮汐流,而均有甚大的侵蝕能力,即使附近陸地上之堅硬岩層亦被侵蝕破壞。
因此,濱海帶之濱海沈積物(LittoralDeposits),或海灘沈積物(BeachDeposits)之顆粒通常均較粗大,且大小均勻,而其淘選甚好。
暴露在波浪洶湧的陡峻且岩石重重之海岬上,可見到粗大的礫石與粗礫(GravelsandCobbles),而呈坡度較陡且彎曲的海濱。
無陡峻岩石質海岬之海濱,常呈現出一平直的海岸平地,而此濱海地區之沈積物以顆粒大小均勻的砂粒為主,而其砂粒愈細,其海灘之坡度愈緩,而表現出此海灘所具之特性。
海灘上之砂粒,與海岸成一交角,沖激而來之海浪愈強大,沿著海岸搬運至愈遠方。
反之,海浪愈平靜,此海灘砂停止被搬運,而沈積愈多的海灘砂。
海灘面之坡度,係由沖繫流與回流在動力平衡(DynamicEquilibrium)狀態下所形成,而海灘沈積物之滲透率或透水性(Permeability),係隨其粒度之大小而定。
沖擊流侵入灘面之水量,海灘沈積物粒徑四公厘者十倍於一公厘,其粒徑小於一公厘者,透水性非常小,因此沖擊流幾乎完全變成回流,致使灘面無法保持其陡峻程度。
由此粗砂灘之質地較軟,而較難行走,同時深灘區域常有砂洲與砂溝存在。
反之,細砂灘之坡度較平緩,砂粒較密集,質地較硬(退潮後之一段時間屬於例外),足以行駛汽車或降落小型飛機。
濱海沈積物有時由風浪或洋流作用之方向不同,而將此端之沈積移向他端,或由於季節性暴風而將海灘砂移向外灘,但此季節性暴風停止後,又經由洋流、沿岸流或潮流供給,補償其損失,而一般保持其平衡。
有時因風浪或洋流作用過大而侵蝕海灘沈積物,但有時經由洋流、沿岸流或潮流供給較多的沈積物,而形成更大的堰洲島(BarrierIsland)、堰洲海灘(BarrierBeach)或堰洲砂嘴(BarrierSpit),造成海埔新生地。
海灘沈積物或濱海沈積物之主要來源,分別敘述如下:一、江河與溪流:江河與溪流為海灘沈積物之最主要來源。
因其在洪水時期具有足夠之流速,可將山嶺及海岸之岩層、礫砂以至泥土等沈積物加以侵蝕並搬運,再加以沿岸溪之作用,在河口附近形成粗礫灘或砂灘。
砂礫灘之寬窄與前一年之雨量有關,因該年之雨量多時,則河流從山岳地帶所沖刷之砂土亦多,而次年再由湧浪將其帶回海灘。
二、海崖或灘線被蝕:海崖被侵蝕亦為海灘沈積物之重要來源之一。
離河口較遠之海灘沈積物,係來自海崖岩層及珊瑚礁(熱帶)之被侵蝕。
其供給沈積物之速度,取決於海岸對波浪侵蝕之抵抗力。
海崖之堅硬岩層如花崗岩等,則甚難有供給沈積之可能,但由軟質岩層所組成之海崖,如頁岩及砂岩等,被侵蝕後逐年向後退。
平原海岸之灘線附近如為泥砂時,則灘線每年向內陸後移。
三、更新世時期陸棚內緣之沈積物:此種沈積物可能為更新世河流之沖積物,但由於冰川溶解使海平面上升而為海水所淹沒,因此為形成海灘之原始沈積物,此亦為海灘沈積物之重要來源之一。
四、飛砂:離岸風將一部分砂丘之浮砂吹入淺海中,再由波浪將其運回海灘邊而形成砂灘。
(周瑞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52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