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致中和原則】
致中和原則,是中醫治病的指導原則。
中醫診斷疾病,大致上從患者陰陽是否失調入手,如果陰陽失調,就表示健康有問題,即使一時找不出病名,卻可以指出身體已不算健康了。
例如口苦、肝火旺、胃火旺,諸如此類症狀,都不一定在器官上找出病來,但這些症狀的存在,至少表示陰陽失調了。
中醫治病的要旨在調理陰陽,也就是致中和原則。
中醫診斷上有八綱,即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陰陽二者又乃八綱中之總綱:陰包括裏、寒、虛;
陽包括表、熱、實。
都是以陰陽平衡為正常,如果不平衡就是有病或至少是有欠健康了。
中醫治病之目的在調理陰陽,所以大致上以「正」治為主,例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乾者潤之,濕者燥之,熱者冷之,寒者溫之。」
其目的即在於調節之導致平衡。
中醫治病八法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消法、清法、溫法、補法,都不外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冷之,寒者溫之,諸如此類調理陰陽法則之應用,以達致致中和之最高境界。
致中和原則與現代所特為重視之生態平衡有異曲同功之妙,要獲致健康,就必須保持平衡,也就是無過、無不及,中醫稱保持平衡為調理陰陽,也就是致中和原則。
(徐哲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9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