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醫學●風濕熱】
風濕熱(RheumaticFever)乃鏈球菌感染咽喉所發生的一種遲發性後遺症,此種急性發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與皮下組織。
「急性風濕熱」一詞雖然強調其侵犯關節之意義頗濃,但其侵犯心臟所造成的傷害卻遠較關節為重要,因心臟受侵犯,不但可使患者死於急性期,而且可造成心臟瓣膜之瘢痕化與變形,亦為導致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風濕熱的病原迄今尚未確定,但依流行病學與臨床研究,以及急性期患者體內抗鏈球菌抗體的增高等,皆顯示與A鏈球菌具有密切關係。
風濕熱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發生於五至十五歲之間。
在鏈球菌咽喉炎流行時,患者發生風濕熱的比率約為百分之三。
曾患風濕熱而再感染的比率可增加百分之五至五十。
風濕熱的病變遍及全身,尤以軟組織為最。
而心臟乃風濕熱所侵犯的器官中最特殊與最為重要者,包括心肌、心內膜與心包膜同時受侵害,這種全面性的心臟炎稱為風濕性泛心臟炎,其最特殊的病理變化,即在心肌中出現阿秀夫氏小體(AschoffBody),典型者可據以診斷,可存在體內多年,最後變成紡綞形或三角形的瘢痕,散布肌束之間或圍繞於血管周圍。
在心內膜方面,可引起疣狀瓣膜炎,癒合時使瓣膜相互連合,腱索的纖維性增厚及黏連,以致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造成嚴重而永久性的損害。
同時心包膜可產生一種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沈積於心包膜表面,引起心包膜的纖維粘連或鈣化,而心臟以外的病變主為滲出性關節病變、皮下結節、滑膜炎、舞蹈症,甚至有些患者發生纖維蛋白性肋膜炎與肺炎。
風濕熱的臨床徵候大致可分主要表徵與次要表徵兩類。
主要表徵為急性風濕性心臟炎、多發性關節炎、邊緣性紅斑、舞蹈症,以及皮下結節。
次要表徵為發熱、關節痛、腹痛、心跳過快、鼻流血、血球沈降速率增快或C反應蛋白陽性、心電圖PR區延長。
風濕熱無法根治,一經診斷應給予充分之青黴素,以消滅體內鏈球菌。
對於發燒、關節痛疼的患者,可給予水楊酸製劑等,治療心臟炎等較嚴重的風濕熱可採用類固醇,對舞蹈症者應充分休息,使用安靜劑等支持療法。
(李雲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6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