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歷代輿地沿革圖】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14 09:04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歷代輿地沿革圖】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4 17:03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歷代輿地沿革圖

 

一、先秦地圖中國地圖學發達甚早,歷代繪製繁富。

 

周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馬,都各以其職掌而有其地圖。

 

管子地圖篇,還說明軍用圖的編製。

 

戰國策蘇秦(西元前三三四年)說趙:「以天下地圖按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

 

史漢並稱:蕭何收秦圖籍(前二○六),沛公具知天下阨塞。

 

地理志瑯邪、代郡,並注秦地圖。

 

秦漢以降,歷代例行州縣閨年造圖,政府據以編繪全圖。

 

惟多出胥吏畫工之手,未經實測,難期精確。

 

更因藏之內府,易代或當代改制,另製新圖,舊圖即廢。

 

故至今僅存西安碑林禹跡、華夷圖、蘇州文廟地理圖三石刻、清銅刻一統輿圖而已。

 

二、馬王堆漢墓出地圖近年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

 

獲得文帝十二年(前一六八)以前數年或十數年三幅長沙南部地區帛繪的軍用圖,觀其山川形勢、縣里位置,頗為準確,因之增加了先秦地圖的可信度;

 

更相信史漢所載淮南王及江都易傳所言軍用圖,元帝封匡衡為樂安侯,郡國縣鄉都有詳細的地圖。

 

光武嘗按輿地圖指示鄧禹:「天下郡國如是,今始得其一。」

 

馬援按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

 

從班固東都賦「天子受四海之圖籍」,可能已集地方分圖編為全國總圖,後之隋、唐、宋、明詔州縣閨年,或兩閨一造送,蓋緣漢故事也。

 

三、裴秀地形方丈圖與製圖六法晉司空裴秀(西元二二三~二七一)以職在地官,又嘗從征諸葛誕,閱歷既多,認為「漢代輿地與括地諸雜圖,不設分率,又不考正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

 

他在京相璠助理之下,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

 

又舊用縑十八疋製成的圖,不便展覽,縮小為一寸表百里的地形方丈圖,創計里畫方之法。

 

圖雖佚,而製圖六法存於本傳。

 

其法,一曰分率,以辨廣輪之度;

 

二曰準望,以正彼此之體;

 

三曰道里,以定所由之數;

 

四曰高下;

 

五曰方斜;

 

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以校夷險之異。

 

即前三者為一般原則,後三者須因地制宜。

 

他詳加解釋:有圖象而無分率(比例),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方位),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

 

有準望而無道里(路程),則施之於山海隔絕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

 

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

 

然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里;

 

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算;

 

故雖有峻山鉅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準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中國地圖,至裴秀始有準則,而成其為學。

 

四、賈耽海內華夷圖南北分裂,圖經漸盛。

 

隋區宇圖志由一百二十卷,增至一千二百卷,圖少志多;

 

地圖轉為地志附庸。

 

唐代雖規定州郡閏年造圖,長安、開元、元和並曾編成十道圖;

 

元和郡縣圖志,亦僅每鎮篇首附圖。

 

並在南宋時佚。

 

賈耽(七二九~八○五)師承裴秀,成九州圖;

 

唐貞元十七年(八○一),又令畫工成海內華夷圖獻之,表云:「廣三丈,縱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左,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古殊文,執習簡易。」

 

實為古今對照之歷代輿地沿革圖;

 

朱墨套印,更為地圖學一大創制。

 

今所見碑林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蓋遼人即賈圖之簡縮。

 

五、現存石刻禹跡、華夷、地理圖五代國祚雖促,後唐長興三年(九三二),尚令諸道州府進圖經,政府且發給特製的畫圖紙。

 

宋初盪平諸國,盡收其圖籍,復令諸州貢閏年圖。

 

淳化四年(九九三),詔畫工集諸路州圖,用絹百疋,成天下圖。

 

景德四年(一○○七),「詔翰林院遣畫工詣諸路圖上山川形勢」;

 

祥符六年(一○一三),王曾繪成九州圖。

 

其他見於宋史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玉海和直齋書錄解題者,無慮百數十種。

 

遼夏雄據西北,對國防更特別重視,對境圖常掛內殿,指示群臣。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曾據邊境圖折遼使,爭回黃嵬嶺;

 

又成使契丹圖鈔一卷。

 

他擅長科技,對製圖的貢獻為倣劉宋時劉莊製木圖,為立體之模型圖,詔令邊州倣製。

 

熙寧九年(一○七六),神宗命修天下州縣圖,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成二寸折百里大圖一軸,高一丈二尺,廣一丈(比裴、賈所製大一倍);

 

小圖一軸,諸路圖十八軸。

 

自云:「雖以二寸折百里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數。圖成,得方隅遠近之實,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為二十四至。以布郡縣。」

 

沈圖已佚,僅存其說於夢溪筆談及補筆談。

 

現存完整的僅有西安碑林一石正背面刻的禹跡圖,上端題「齊阜昌七年(一一三七)四月刻石」;

 

同年十月,刻華夷圖,下端題「岐學上石」,蓋學校刻石垂久遠兼教學也。

 

禹跡圖注明「每方折地百里」,橫方七十,堅方七十三,合計五千一百一十方。

 

可能析取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其中內地部分,故名。

 

就水系和海岸線觀察,比華夷圖更接近真實,蓋經遼人之修改。

 

華夷圖右下角即說明:「其四方蕃夷之地,唐賈魏公(耽)所載,凡數百餘國,今取其著載之,又參考傳記以敘其盛衰本末。」

 

如圖中「契丹即今大遼國」是也。

 

更西許多國家,「以其不通名貢而無事於中國,今略而不載」。

 

可知因賈圖簡縮並去方格。

 

此外,蘇州文廟有南宋淳祐七年(一二四七),石刻黃裳繪的地理圖;

 

蓋裳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至嘉王府為翊善(導師)時所進也。

 

六、輿地圖、廣輿圖、世界地圖從裴秀、賈耽到朱思本(一二七三~一三二二),其間各約五百年,雖仍計里畫方,而朱氏因奉詔代祀名山河海之便,足跡半中國,實地考察,結集前人經驗,訂正圖志謬誤,費時十年,成輿地圖二卷,為元、明、清三代輿圖範本,直到清中葉才為清一統輿圖所取代。

 

朱氏原圖失傳,只存其自敘(略)於羅洪先廣輿圖卷首。

 

羅圖即依朱圖而廣之也。

 

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羅圖自敘:嘗觀天下圖籍,雖極詳盡,其疏密失準,遠近錯誤,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

 

訪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圖,其圖有計里畫方之法,而形實自是可據。

 

從而分合,東西相侔,不至背舛。

 

於是悉所見聞,增其未備,因廣其圖至於數十。

 

其諸沿革統馭,不可盡載者,咸具副紙。

 

山中無力傭書,積十餘寒暑而後成。

 

他鑑於由分而合為總圖的朱圖,長廣七尺,不便卷舒,乃據以畫方,易以編簡。

 

將大幅改為小幅,單張分割為冊。

 

計總圖一,兩直隸、十三布政司圖十六,九邊圖十一,洮河、松潘、虔鎮、麻陽諸邊圖五,黃河圖三,漕河圖三,海運圖二,朝鮮、朔漠、安南、西域圖四;

 

又副圖六十八。

 

又言:「山川城邑,名狀交錯,書不盡言,易以省文二十四。」

 

所謂省文,即用符號代表地形、地物,如山作︿︿,州治作,縣治作○。

 

為地圖最早大量採用符號者。

 

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陳組綬又據羅圖改製為皇明職方圖三卷。

 

除增大寧、開平、興和、東勝四邊圖,江山、弱水、黑水、海防、太僕牧馬五圖,以及萬曆後地名沿革之修改外,其他大略與羅圖相似,惟繪製較進步,附注亦較詳。

 

前此有義大利人利瑪竇在萬曆間來中國傳教,屢繪世界地圖(一五八四~一六○八),他始用儀器測量,把中國傳統的用橫直線計里畫方,改用西式的弧形經緯線,增加中國不少新的地理知識。

 

七、清一統輿圖康熙帝從幼即留心地理,自中俄締尼布楚約後,更積極購買儀器,測定緯度。

 

四十七年(一七○八),聘西人雷孝思等天主教士,開始全國用三角測量。

 

五十七年(一七一八),測完關內十五省及關外滿、蒙各地而繪成皇輿全覽圖。

 

後平西藏,乾隆繼定新疆,二十六年(一七六二),完成一統輿圖,凡一百零三幅,幅員包括亞洲大陸,滿蒙新疆測繪尤精,鐫刻銅版,印刷百分。

 

但因祕藏內府,並未產生應有的功用。

 

如與俄人每次畫界,每次失地,即因分界大臣平日未閱輿圖,一旦躬與界務,任由俄人指東畫西同治初年,胡林翼大清一統輿圖出,雖仍計里畫方,或兼投影疊用,但頗普及致用。

 

楊守敬歷代疆域圖、水經注圖,即以胡圖為底本也。

 

八、中華民國地圖近代科技日新,地圖隨之精進,由地面測量,進入航空攝影。

 

貢獻最大的,當推清季創辦的陸軍測量局─國民政府改名陸地測量局繪製的地形圖。

 

民國十九年,並開辦航空測量隊。

 

有百萬分之一、五十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五萬分之一、二萬五千分之一的。

 

發揮普及教學及研究地理之用的,則為丁文江、翁文灝、曾世英合纂的中華民國新地圖,民國二十三年由申報館印行;

 

先一年,曾縮製為中國分省圖出版。

 

據翁序,該圖就地質調查所所藏地圖三百七十四種,中外測量機關及時人所製地圖七、八千幅參互編繪。

 

全國總圖一幅,各省分圖二十五幅。

 

各幅用多圓錐投影法繪製,惟總圖用亞爾勃斯投影法。

 

詳載地名山川、山峰城市,多注海拔高度公尺數,海中則繪虛線注明深度。

 

再就是張其昀先生主編的中華民國地圖集五冊,由國防研究院與中國地學研究所合作繪製印行。

 

計第一冊臺灣省,民國四十八年十月出版,後續刊行第二冊中亞大陸邊疆:西藏、新疆、蒙古,第三冊中國北部,第四冊中國南部;

 

五十一年八月,完成第五冊全國總圖。

 

主要根據三十六年國防部測量局的百萬分之一的中國輿圖八十六幅縮製,參考中華分省新圖等十餘種,專家編審,彩印精美。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1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