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貨幣需求函數】
在凱因斯以前的古典經濟學家,根據費雪(IrvingFisher)倡導的交換方程式來解釋貨幣需求,認為個人手中保有若干貨幣的基本理由,在於使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活動能順利進行,而保有貨幣數量的多寡係決定於價格水準,並且常與價格水準成正比例的增減。
迄西元一九三○年代,凱因斯另提出有名的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大眾保有貨幣的主要動機有三:交易、預防及投機動機。
在這三項保有貨幣的動機中,交易與預防動機所保有的貨幣稱為活動貨幣,這類貨幣與貨幣所得維持著穩定的比例關係,而為滿足投機動機所保有的貨幣稱為休閒貨幣,這類貨幣則與利率水準有關。
亦即,大眾對貨幣的全部需求量,係等於由所得水準決定的活動貨幣需求量與由利率水準決定的休閒貨幣需求量之和。
到了一九五○年,弗利德曼(MiltonFriedman)又提出了反凱因斯革命的新貨幣數量說。
新貨幣數量說接受劍橋學派的觀點,不以貨幣的交換媒介功能為出發點,而以貨幣的資產功能為基礎,認為決定貨幣需要的因素有五項:各種資產的利率或收益率、真實所得、價格水準、價格變動率及人力財富與非人力財富的比率。
(林鐘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2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