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貨幣】
貨幣一詞迄無一個公認的定義,通常,貨幣對財貨與勞務的支配力,是一般人願意接受貨幣的基礎。
許多學者便將一般被接受性或貨幣性,作為貨幣的基本要件。
故凡是具有此項特性的物品,在該時期即成為貨幣。
若干資產,例如定期存款、債券、股票及房地產,雖然變現而成為償還債務的工具,但或者因附有期限之條件,使其變現困難,或者因其市價易變,在變現時易於招致資本損失,以致它們所能代表的現值單位甚不易確定。
因此,這些資產所具有的貨幣性並不完整。
就狹義的觀點來說,即所謂貨幣,除貨幣性及被廣泛接受性之外,尚應具備其現值單位固定的另一基本要件。
貨幣必須具備作為貨幣所需的部分屬性,而作為完美貨幣所需具備的屬性,至少包括下列十項:一般接受性,易於識別、品質一致、易於分割、易於儲存、易於輸送、易於延展、數量充裕、價值安定及低生產成本等。
由於已知的物品都未能兼有上列各項必要條件,因此,人類自開始使用貨幣之後,即屢易貨幣之幣材,其根本原因在於開始選用某幣材時之有利條件,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會展露其缺點,乃選用足以矯正此項缺點之物品充當幣材。
迄目前為止,貨幣仍在繼續不斷地演變,而非已有最後的形態,換句話說,貨幣的演進史乃是一部尚在進行中的追求理想而完美之貨幣的歷史。
不論何種形式的貨幣,都具有解決物物交換制度不便的功能。
這種功能,根據馬歇爾(A.Marshall)的說法,可分為抽象與具體兩種,同時這兩種功能又都可分別表現於貨幣的現在用途及未來用途之中,故貨幣的功能分別是:一、價值標準,表現著貨幣的現在的抽象用途;
二、交換媒介,表現著貨幣的現在的具體用途;
三、延期支付,表現著貨幣的未來的抽象用途;
四、價值儲藏,則表現著貨幣的未來的具體用途。
貨幣的產生與演進,一直與經濟社會的成長與變遷相一致。
貨幣自商品貨幣,經金屬貨幣及紙幣而達到今日存款貨幣盛行的階段,其間經歷數千年之久。
所謂商品貨幣係指稱,一件商品既可充當貨幣,以促進交換的順利進行,同時又是可滿足人類慾望的商品。
這種貨幣的基本優點,是商品用途與貨幣用途有同值關係,也就是貨幣的面值與其幣材實質相等,故幣值相對上較安定。
但是,商品貨幣或因運輸困難,或儲藏不易,或因不易分割,或因其數量受到生產與消費的限制,在經濟活動日漸擴大中,漸不能適應當時的交換媒介要求,所以,非金屬商品貨幣遂逐漸被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大約始自西元前一千年,以銅、金、銀及鐵的順序出現。
金屬因具有易於運輸、耐久性、同質性、可分性、易認性、價穩定性、有用性、稀少性等充當交換媒介所必具的主要優點,所以很早就已逐漸在交換媒介中占得一席地位。
金屬貨幣因統一交換媒介較諸非金屬商品貨幣更進一步,且克服更多的交換經濟上所遭遇的困難。
但是在遠地貿易大量展開及國內分工更細與交換經濟擴大時,金屬貨幣在充當交換媒介上復又發生若干缺點:一、遠地貿易,交易量龐大,金銀之攜帶與運輸仍極不方便,且不安全;
二、世界的金銀產量有限,不足應付日益增加的交易需要;
三、金銀的成色、重量頗為複雜,鑑定不易且耗費時間。
因此,遂有代用貨幣或信用貨幣的產生。
信用貨幣的產生與近代銀行業務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其最初的發生與遠地貿易的劃撥,及當地金銀保管業務有密切的關係。
歐洲中古的匯兌業務,我國宋、元、明等朝代所發行的各種紙幣,都具有近代信用貨幣的意義。
最具體的紙幣及存款貨幣的發展,則始自英國的金匠所發行的金匠券,而典型的紙幣則為英格蘭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
紙幣的發行,最初是為攜帶方便與安全而替代金屬流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除戰時及若干特殊情況外,各國所流通的紙幣通常都可持至其發行機構,要求兌換紙幣所代表的金屬幣,但在戰時或特殊情況下,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紙幣已不能兌換為金屬,因為紙幣已是法幣,或者亦可說,紙幣的價值已不再與貴金屬有直接的連繫了。
近代英國的金匠不但發行金匠券,且亦創造類似今日的存款貨幣。
在紙幣開始流通後,人們已開始習慣於象徵性的交換媒介物,所以在近代銀行興起後,銀行的存戶常以其活期存款為基礎而簽發支票,充當交換媒介物,這種活期存款即稱為存款貨幣。
現代銀行不但因顧客的存款而產生存款貨幣,而且亦可主動地以買進生利資產的行動,創造存款貨幣。
故貨幣制度愈健全的國家,存款貨幣占其貨幣總額的比例愈高。
信用貨幣或紙幣一向均係由中央銀行或國家所指定的銀行所發行,但自存款貨幣盛行以後,一般商業銀行在全國貨幣供給中所扮演的腳色愈形重要,即商業銀行對社會經濟活動復有若干影響力。
貨幣與金融媒介機構的發展,經由促進分工、專業化與資本累積,可提高經濟效率,助長經濟發展。
現代的經濟社會,都已習慣於使用貨幣。
收入都可以用貨幣來表示,也以貨幣去購買所需要的財貨與勞務。
更重要的是,儲蓄和財富也與貨幣脫離不了關係,而由於各種資產在不同時期或會有不同的貨幣價格,故以貨幣表示的財富狀態便會因時因地而異。
貨幣與我們經濟社會的關係,是如何的密切,現代經濟社會,習慣上我們稱為貨幣經濟社會。
(林鐘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