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文藝復興時期戲劇」是十五世紀前後義大利劇壇所興起的一股擬古運動,可視為新古典主義的前奏。
在西方的戲劇發展史中,「文藝復興時期戲劇」是中世紀與新古典主義中間的一環,上承古典時期希臘與羅馬的博大戲劇遺產,下啟新古典主義運動的豐碩收穫。
其實遠在第十與第十一世紀的中古時期,古羅馬的喜劇在德國已略有復甦的跡象。
一位在甘德新(GanderShim)地方名叫霍斯維莎(Hrosvitha)的修女開始研讀特倫斯(Terence)的喜劇,並加模仿。
她把特倫斯喜劇中的老鴇、奴隸、糊塗佬等低等喜劇人物,代以基督教式的節婦、烈女、殉教者的典型。
不過她的製作範圍有限,沒有產生多少影響。
真正「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活動發生在義大利,此一運動發展相當快速,原因中國的印刷術西傳,學者藝人的傳道授業不再單靠手抄口傳,羅馬喜劇家如魏儲維阿(Vitruvius)、特倫斯、普羅塔斯(Plautus)及悲劇作者辛尼迦(Seneca)等人的作品開始在坊間流行,其後希臘悲劇也漸受青睞。
然而,這類戲劇活動,此時只侷限於貴族階層、學術與宗教社團。
「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只具古典形式,缺少深邃的內涵,就戲論戲,藝術價值不高。
戲劇不朽的藝術性來自永恆的文學性,這段期間沒有傑出的劇作家,沒有傳世的戲劇作品。
劇人們專事模倣而不事創作,一方面可能缺少有才情的大家,一方面可能與當時政治及社會創作環境有關,而其時的戲劇家捨棄一流的希臘悲劇,竟一心嚮往模倣遠為遜色的羅馬喜劇,根本就是一條偏路,這些都是造成此一時期戲劇發展暗淡的原因。
不過,「文藝復興時期戲劇」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它處在一個「歷史轉接」的過渡時期,把戲劇活動從中世紀的宗教範圍帶進了俗世,特別在劇揚、舞臺、佈景與製作技巧方面有相當貢獻。
最有成就的舞臺設計者有塞里歐(SebastianoSerlio)與沙巴提尼(Sabbatini)等人,他們兼採透視繪畫與立體佈景,匠心獨運,刻意追求場面的壯觀。
第一座古典劇場奧林匹克劇場(TeatroOlimpico)於西元一五八四年在義大利的維新尼亞(Vicenea)落成,設計與格局十分考究,深受羅馬戲劇家兼建築大師魏儲維阿(Vitruvius)的影響。
這種強調劇場與舞台設計的風尚,在貴族社會中使重視場面,忽視劇情的田園劇(Pastoral)與歌劇(Opera)應運而生;
而此時在民間則產生了一種製作簡陋的「即興喜劇」(CommediaDell’Arte),以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為西方戲劇誕生了新的戲劇表達形式。
(閻振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5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